网络文学阅读的局限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43 浏览:93720

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选择下,文学走进网络时代,但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艺术的胜利.网络文学阅读,以其强大的技术性制约着文学阅读本身的艺术性.因此,读屏设备带来的视觉疲劳,快餐式浏览对作品意蕴的漠视,多媒体观赏对思维沉淀的干扰,就成了网络文学阅读发展的艺术局限.

读屏设备带来的视觉疲惫

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种数字阅读器的高清液晶显示屏,虽清晰地显示文字图像,也往往给眼睛带来强刺激,容易导致视觉过度疲劳,对人的视力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据专家介绍,“虽然液晶显示器不存在画面闪烁问题,但它容易反射光线,当日光灯或人的面部等映射到屏幕上.自然增加了读取画面难度,造成眼肌活动超过正常水平,从而引起眼睛疲劳.另外,近年来,液晶显示器向高亮度高对比度发展趋势明显,该趋势有利于色彩显示,却使眼睛更容易疲劳,上网时间久了,甚至会出现眼睛干涩、流泪等现象.”①与之相比,读书对眼睛就环保多了,只要注意用眼适度,并且养成健康的读书习惯,它对眼睛的伤害是微乎其微的.

除了带来视觉的疲劳外,读屏最大的局限还在于,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疲惫.电脑屏幕虽有完整的文字系统,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电视很相似,造就不了思考者.屏幕的不稳定性,挤压了读者沉寂的思考空间,很难让读者从中接受复杂深邃的思想.相对读书而言,读屏更直观,更浮躁.如此阅读心态决定网络文学的艺术思想和风格特征:肤浅,直观,适合娱乐便于搞笑,缺乏思想深度.然而,此类风格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读者审美疲惫和厌倦.

快餐式浏览对作品意蕴的漠视

网络文学产生于文化工业时代,必然带有这个时代典型的工业化特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标准化、麻醉性.②某种程度上说,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麻痹性就是网络文学的一种精神内核,其最终表现为类型化和娱乐化的艺术倾向.

虽然网络文学生产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但随着各大文学网站盈利目的涉足其中,网络文学的生产就不仅仅是查重复率自我情感的书写,更是为了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以此来赢得更多的点击率,从而达到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查重复率们只抱着不求留存只求好卖的态度,投读者所好,什么流行写什么,什么点击率高写什么.在利润的驱使下,网络文学逐渐快餐化,呈现出模式化、易复制、同质化、粗俗化且缺少深度的特点.批量性生产的工业化网络文学,只求满足大众消遣娱乐的要求.为能够在网民快速浏览网页时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一些网络作品的标题甚至带有声色冲击,情感挑逗的意味,以此来迎合大众低俗的审美趣味.

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生产消费的文学时代,传统“余味曲包,深文隐蔚”的文学韵味已经被读者漠视.曾经的细读、静观、冥想等阅读方式,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网络时代,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回报,网络查重复率以每天万字的速度更新作品,这机械化复制性的生产便决定了作品文化思想意蕴的缺乏.读者更以惊人的速度阅读这些作品,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小说他们只需用一两个小时读完.于是,文学阅读由沉静转向“快餐”,不再是字斟句酌的细细品味,而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式的快餐式浏览.读者不再奢求在阅读中获得超验的、非功利的审美感,只希求从中得到情感的刺激和自娱的消遣.很多时候文学的创作只是为了炫耀,而其阅读也只不过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例如,迷宫的超文本诗歌.它就是创作借助多媒体组合和非线性链接的电子技术来炫耀自己高超的技术途径之一.读者对这类诗歌的阅读只不过是好奇心作祟罢了.作品的意蕴就是在这样快速而浮躁的快餐式浏览的阅读状态中被读者漠视了,就算是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成了他们浏览和消费的对象.

多媒体观赏对思维沉淀的干扰

在超文本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观赏由常规影视的视、听逐步向三维视觉、立体听觉、质感触觉及嗅觉等更逼真地虚拟的立体化观赏转变.“网络多媒体文本吸纳图、文、声、影等审美要素于一身,形成了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全方位开放,便于欣赏者立体化地感受信息对象的艺术魅力”③,让多媒体观赏的审美感觉呈现出立体化和开放性.网络多媒体技术将虚拟的艺术现实完全诉诸于人的感官,观赏者只需去体验艺术,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存方式来沉浸于其中.直接体验成了多媒体观赏的最大特点,它已经干扰了传统文学阅读中那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间接性的艺术体味.

传统纸质文学只倚赖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艺术情感,表现艺术境界.由于文字符号的抽象性,以其为表达媒介的文学艺术也就呈现出模糊、含混、多义性的特点.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未定性的多层面的空筐结构”④,文学阅读就是对其进行具体化的过程.从观到味再悟,无一不需要超验的想象、思维的沉淀.艺术欣赏者在一种思维沉静的状态下,全身投入文学阅读当中,并利用超验的艺术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待剧烈运转的思维再次归为沉静之时欣赏者却能够从这鲜活的画面和形象中感悟到更深层次的艺术真谛.阅读主体的虚静、忘我、沉寂的心理状态是其思维沉淀的关键.但在多媒体观赏时代,这样的心理状态被彻底给打破了,思维的沉淀也受到严重的干扰.


网络通过计算机图形构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的虚拟空间,全面调动欣赏着的感觉器官,让其能够沉浸其中达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愉悦状态.网络多媒体艺术已经没有传统文学作品的使命感了,不再是为了让阅读者有所得有所悟而创作的.让欣赏者去体验比现实还“真实”的生活,让观赏者在此获得一种愉悦之情,刺激之感,是其创作的最终目的.在多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想象被真切的体验所代替,超然的艺术世界成了直接真实的现实生活,观赏主体沉寂的心灵、思维的冥想,也被完全打破,一种感官的愉悦逐渐代替了思维的沉淀.

注解

①尚志:《保证视觉健康 润眼电脑震撼上市》,《数码世界》.

②樊昌志:《传统文化快餐化的受众动因―――以“于丹现象”中受众的接受行为为例》,《新闻界》2008 年第3 期.

③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2008,第93页.

④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2004,第2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