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的未来扫描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93 浏览:68028

打开《上海文学》第二期,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封二的一组照片,哎,新世纪走来上海文坛的“作家”们,他们充满青春朝气的脸,象征着一种强大活力!当我得知这些作者中大多数是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是有些感动了!在我的印象中,80年代出生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从学校到学校的长大,从书本到书本的求知,从网络到网络的学会生活.从小就听着流行歌,吃着麦当劳,看着漫画书,浸在几代长辈的溺爱中,追求享受,喜欢轻松的快餐式文学,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世界不太关注等然而,这组小说让我觉得我错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对人性的体察和解剖还是出乎我的意外.

徐敏霞的《记忆里的地方》任晓雯的《飞毯》,杨家将《最美丽的等待是空空荡荡》等这一组关注底层生活的作品表达得真好,不再是韩寒式的青春期反抗,也不再是郭敬明式的动漫幻想,所谓的80后作家也会从萌芽状态成长起来,变得成熟了.从鲁迅开始,一代代的成熟作家们都会自觉用各式各样的目光关注中国社会的底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缺少发言权,遭到压抑并处于弱势的群体.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但这种底层生活经验与新世纪作家的成长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应该是相距甚远的,他们能把目光转向底层,能用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去把握底层生活,并试图感性的表达出来,实属难能可贵.

其中表达得较好的是徐敏霞的散文:黄沙漫漫,河流干涸,土地贫瘠,连出产的洋芋都不能让人吃饱,可是这里的人会骄傲地告诉你,“我们这里出产土匪!”“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西吉这里的景色比你们大城市美吧我们是自然风光.”这种对土地的信任和对生活的平静态度,你似乎会想到七八十年前用笔描写着湘西农民的沈从文.贫穷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可是他们拒绝对生活做任何改变,他们不肯到外面去打工,甚至不肯迁居到自然条件更好一些的地方去,害怕,不习惯是他们的理由.他们还固守着一些在当代都市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观点,比如男尊女卑.作者“我”作为一个外来者闯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对“我”充满着友善和好奇,却漠视我的价值.“我”教的英语,他们认为没用.“我”读了很多书,他们不可理解.我穿过的棉袄送给他们都不要,因为“我”是女性.作者用很细腻很温情的笔写出了与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并不相同的另一面.令人惊讶的是,作者还敏锐地捕捉到了民间生命力的顽强生长,看这些西海固的孩子,他们的朴实、坚韧和善良,贫穷到极致的生活,“二十张床挤下八十个人的宿舍,同桌两人合用一支蜡烛头”,但是却欢天喜地的长着,长着!作者是一个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女大学生,她自觉选择西海固去支教,却没有骨子里的优越感和表面上的谦卑,而是用受过现代教育的温馨目光,去关照这片贫瘠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写得那样从容不迫而不是夸张感情,这实在是很可贵的.

如果说徐敏霞的小说是关注底层自身的问题的话,任晓雯的《飞毯》、杨家将《最美丽的等待是空空荡荡》则关注着强权等外部力量对底层的伤害.《飞毯》是写一个出生在贫穷家庭中的少年,为了摆脱贫困去铤而走险贩毒的故事.但小说写得并不夸张,也没有伤感,却扎扎实实地用通过少年的犯罪过程和少年对家人的爱,对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进步(包括财富的积累形式和观念)提出了严肃的质疑.作家有点举重若轻,像是在写一个神话故事那样,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的看法.《最美丽的等待是空空荡荡》则用带点反讽的叙述,对财富积累过程中的农村基层干部们做秀进行了嘲讽.笔调很老练,不像青年人的创作.尽管他们关注底层生活的角度不同,表达生活的深度也不一样,艺术上也还稚嫩,但是这些青年人能把目光离开一己的小圈子,放眼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值得赞扬的.记得《上海文学》曾经推出过一个叫刘律廷的女青年的小说,也是给我耳目一新的冲击力,读后马上把现在一股轻浮的时尚风气驱散了.从这些青年人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上海的新一代文学创作的信心.


这组作品中的另外几篇,像蔡骏的《小白马》、沈星妤的《伴侣》、于东田的《小站》等是一组感悟和解剖人性的作品.我在这些文字里特别感受到这些青年人对于人性的特殊体验.蔡骏在网上是一个很不错的畅销书作者.他在《小白马》的寓言故事里发挥了奇异的想像力和带着诗意的艺术特长,但作者要揭示的是这个社会对生命和亲情的漠视,传达给我们的是来自残酷的血淋淋的刺激.小白马来自大海,“它全身是纯白色的,皮毛闪着异样的光,脖子上的鬃毛在海风里颤动.”这是一个精灵,从大海中来的美丽的精灵,它带来的是纯真、善良和爱.然而,这个精灵却被人类的贪婪谋杀了.每一个见到小白马的人(除了小男孩和那群女民兵外),他们都在算计着这匹小白马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可以把它卖多少钱,或者变成果腹的大餐.当小男孩自己变成小白马后,也依然被他父亲的所扼杀,这时候的取代了亲情,压倒了亲情的呼唤.男孩终于纵身逃进大海.它从来处来,又向去处去,美丽、纯真、善良和爱都被所谋杀了.我惊异于年轻的作者,何以对人性中那些阴暗的东西看得如此透彻,并对人的以及由此带来的残酷本性思考,又何以如此的让人颤栗.

写狗与人的感情交流的题材,在文学史上不泛名篇佳作,而沈星妤的这篇《伴侣》却写出了地地道道的当代人和都市人的感受.小说的主人公川睦是一个生活在热闹都市中的现代人,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安不下他的心.他渴望找到一份爱情,小狗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川睦并不喜欢狗,写回那只米格鲁猎犬,只是为了讨好他的准女友,因为她喜欢狗.可是当川睦发现爱情飞走了,他对狗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顿时觉得这只狗十分顽劣,烦不胜烦,决定抛弃小狗.天下的珍宝都是在失去以后才显得珍贵,当川睦把小狗遗弃在广场上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小狗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欢喜还是烦恼,都给他带来一分热闹,驱散他内心的孤独.他发疯似的跑回广场,重新找回了那只叫白鸽的小狗,人和狗之间开始了真正地相依为命的生活.

当人与狗建立起真正地感情的时候,小狗死了.作者用不动声色的笔墨远远的铺垫起来,到这里才把情节推向.“那天黄昏,川睦抱着他死去的小狗从宠物店一直闹到了经理室,他歇斯底里,又哭又嚎,大家都觉得他疯了,一个堂堂大男人,为了一只食物中毒的狗,何至于如此痛不欲生”我读到这里,看到了张贤亮在《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里的那只狗,展展地躺在地上,血汩汩的冒着,邢老汉老泪纵横的看着它慢慢闭上眼睛.如果人类总是伤害相依为命的伴侣的话,那么人类注定了要孤独.作者对孤独的感悟和表达能拨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弦,让人感动.

《小站》是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作品.小站的站长是一个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富有魅力的男性,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得女性的喜欢,为此,他被扣上了“流氓”的帽子,而不见容于那个时代,甚至被红卫兵打死.但是他却获得了一份令人感动的爱情和小站人的爱戴.那份深沉持久而坚贞的爱情,小站人对老站长朴素的怀念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小说的叙述方式很有意思,用层层剥茧的办法,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讲得扑朔迷离.

《上海文学》一向有严格的文学倾向,这次能够大胆集中刊发年轻作者的作品,我确实是为之捏一把汗.当然,小作者的作品不是每一篇都很成熟,也是有沾染一些时尚气的浅薄的文字.但是大多数的篇章读后让人感到欣喜.像《小站》这样的作品,非常准确地写出了新一代人眼中的“”想像,像《飞毯》,把严酷的毒品贩卖故事写得那样伤感和温情,像《伴侣》,人性的极致被发挥得如此的疯狂,像《小白马》,人性的残酷和恐怖,竟是用童话形式来表达的,那种美丽的想像都只有今天的年轻人才会拥有.人性是复杂的,文学史上能表达人性复杂性的优秀作品也是很多的,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他们这一代人在尝试着用他们的体验和方式来解读这个世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的文坛上能看到一片真正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