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时期文学派别的归属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86 浏览:82261

摘 要: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都是将萧梁文坛划分为“保守派”“折中派”和“新变派”,或是以“质胜于文”“文质并用”以及“文胜于质”来划分,笔者认为如此机械的划分有失于笼统和简单.文学产生后,便在人的自觉和文学自觉的引导下,逐渐独立,并确定了自身范式和特质,文学在先秦以至魏晋六朝这一阶段中体现出的是对于独立地位的要求,以及对于抒情技巧、艺术规范的完善与确定.萧梁时期为文学继续深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促进了这一阶段文学的发展.萧衍、萧统、萧纲及其文人群体所代表的文学态势,是文学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过渡.

关 键 词 :萧梁 文坛 衍进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言:“物盛而衰,时极则返.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当今学术界在对萧梁文坛的研究中,几乎无所例外地将其划分为“保守派”“折中派”和“新变派”,或是以“质胜于文”“文质并用”以及“文胜于质”来划分.文学的确是在文质的盛衰变化和更替中获得充分互动并得以发展的,但历史的衍进是循序渐进的,文学的发展也没有绝对的终结.文学产生后,逐渐在人的自觉和文学自觉的引导下,确立了独立地位,增强了影响.文学在先秦以至魏晋六朝这一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是对于独立地位的要求,以及对于抒情技巧、艺术规范的完善.尤其是在魏晋之后,不论是文学本身,还是文人们,都是以更加自觉的、主动的姿态促进文学发展的.萧梁时期为文学继续深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宜的主客观条件,并符合文学规律的演变和内在执行性,推动了这一阶段文学的发展.

萧梁一代,不同时期的文坛核心分别是萧衍、萧统和萧纲.对于文学发展的趋势,不论是萧衍的默许,还是萧统对其不满而展开的复古倡导,都没有对它产生阻碍作用,而萧纲立身与文章异的呐喊更将它的阶段性发展推向.文学依然表现出持续性的发展态势,因此,把萧衍、萧统、萧纲各自所代表的文学视作是文学发展的必要过程似乎更加合适.

一、萧梁时期文学的发展态势

魏晋以降,不论是文学自身,还是时下的文人学士,都以更加自觉的姿态,不断地为文学开辟独立的领域和地位.文人也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寻找文学发展的途径.《文心雕龙时序》言:“然(西)晋虽不文,人才实胜:茂先(张华)摇笔而散珠,太冲(左思)动墨而横锦,岳湛(潘岳、夏侯湛)曜联璧之华,机云(陆机、陆云)标二俊之采,应傅(应贞、傅玄)三张(张载、张协与张亢)之徒,孙挚成公(孙楚、挚虞和成公绥)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西晋始,文学便有了“缘情绮靡”的提倡和发展朝向.刘宋以后,文学趋“艳”的发展痕迹逐渐明显.最能代表这一时期文学走向的是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所处环境和生活形态不同,每个人的诗文择取倾向也不尽相同,但在注重诗歌艺术技巧,讲究辞藻华彩和对仗工整方面却是相似的.《南齐书》对鲍照文学特点的评价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不仅在刘宋一朝,即便是南朝时期,鲍照的创作风格也是极具个性的.他性格张扬凌厉,但在进入侍臣行列后,“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鲍照便“为文章多鄙言累句”.显然,鲍照的创作风格,既得不到时代的肯定,也不符合时下文学发展规律的可操作性.谢灵运和颜延之则不然.沈约《宋书谢灵运传》曰:“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规前秀,垂范后昆.”钟嵘《诗品》写道:“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此皆五言之冠冕,文辞之命世也.”他们不仅获得了当世盛名,在齐梁之际也受到推崇和效仿.可见,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世族阶层的倡导对这一时期文学的作用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发展至萧齐的永明文学,更加注重审美领域的深入挖掘:形式上,讲求声律,更注重用韵的和谐,以及典故、对偶等写作技巧的运用,诗歌篇幅也有了定势,内容方面,更加关注自身情感与周遭境物,这便引导文学越发细腻,越发微致.显而易见,沿代而下,文学在重视形式技巧方面走得越来越远,内容在藻饰隶典上表现得也越来越深刻.正如《文心雕龙明诗》所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萧梁一代,不论是客观基础还是主观条件,都为文学继续在这一朝向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萧梁立世,朝臣文士多顺代而来,文学自然也循着永明体的发展轨迹,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细化了对事物、情感的描述.钟嵘有道:“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文学作为文人尤其是王室贵族消遣的性质越来越明显.文学发展的规律中,雅俗文学的相互消长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此外,南方的地理环境以及前代以来的地域文学传统对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刻.正如丘琼荪写道:“北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无论是江南富庶的物质基础,安稳的政治环境,还是泽山秀水、亭台阁榭,抑或是逐渐被士人喜爱、消化的西曲吴声等地域俗文学,都为柔美俗艳的文学的发展提供着适宜的基础.

主观上讲,文学的发展是文人在探索文学独立的道路上的继续前进.魏晋六朝以来,文人都是沿着文学抒情性这个方向深入认识、发展的,只是由于上述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世族对文坛的主导性作用,使得对文学的把握愈加集中在对文辞的华丽、心思的细巧、技巧的工稳、音韵的和谐等方面,抒情范围越来越集中在游宴赏玩,描写内容越来越密集地反映女性的姿态.至于梁代宫体文学的出现,可以说是其探索发展的顶点.而萧梁时期的文坛,除了文学世族化倾向外,更表现在统治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上.

萧衍作为最高统治者,十分喜爱文学,更喜奖掖文士,周围文侍之臣比比皆是.“普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褚)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显示文采受到萧衍的欣赏不仅可以受到奖掖,而且能够赢得时誉.萧衍身边的文士有情兼老友的沈约、范云、任、萧琛、陆等西邸文人,有到氏兄弟、张率、朱异、裴子野等当世受到征召奖掖的文人,还有徐、庾肩吾等深受肯定和青睐者.正如《梁书》所言:“高祖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这体现了萧衍对文学的兼容态度,也反映出他文学习尚的矛盾性.这一矛盾性正是萧衍表面鼓吹儒家做派而内心更倾向于绮艳文学的体现.考察梁武帝萧衍现存诗作,八十余首诗中拟乐府就占去近半.他还创制新曲,有《江南弄》七曲、《江南上云乐》十四曲.除了乐府、西曲之外,萧衍今存诗作多为咏物、赐赠之作,咏物诗有《咏舞》《咏烛》《咏笔》等,赐赠诗有《赐谢览王》《赐张率》《戏题刘孺手板》,另外,也有游戏习作《戏作诗》《联句》《五字叠韵诗》等.通过对其诗歌创作的类型格局和内容的考察,有这样的认识:

1.偶有入韵.萧衍对于沈约的声律论明确表示不赞赏,《梁书》载:“(沈约)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曰:‘何谓四声?’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一方面诗歌格律声韵的发展是必不可挡的趋势,另一方面,萧衍对于这一发展方向是肯定的.例如其诗《赐谢览王》,两两相对,合乎声律.

2.俗文学成份比重高且隶事用典痕迹不少.约举几例,其乐府《有所思》云:“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述说对男子的日思夜梦,《邯郸歌》:“回顾灞陵上,北指邯郸道.短衣妾不伤,南山为君老.”?以慎夫人的角度,短短几句话便描绘了其与文帝的深挚感情.这些诗虽无华辞艳语,但几乎句句用典.?

3.文学娱乐性较强.萧衍现存诗作多为拟乐府和西曲,余下作品不外乎游宴赐赠与文字游戏.其间不乏以女性口吻创作的作品,且女性形象频繁出现.例如寒夜调梭的“织妇”、《有所思》的思妇、甘“为君老”的慎夫人等.

文学绮艳丽靡的创作倾向是受到萧衍肯定与喜爱的.他频繁设宴,招聚文臣创作并分以优劣,为文学技艺的切磋、创作风格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平台.沈约文坛盟主的导向作用领导着一众文人继续声律实践.徐、庾肩吾等人也继续发展着永明以来开辟的路子,“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往时”?.

在萧衍及其文人的创作之后,衔波而起的是太子萧统及其文人群体.萧衍倡导儒学,以此装点政治门面,对太子施以儒家教育.遣置于的文人多有世儒之称,如明山宾、庾仲容等.因此,萧统体现出的儒者意识比较强烈.他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标举“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认为“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形成“丽而不淫、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创作追求.不难看出,萧统肯定文学作品的文教风化作用,但也重视创作的主体情感抒发,并且认为创作要有华美的修饰,以一定的内涵作为装点.这个内涵包括隶事用典等写作技巧、创作手法的运用等.通过对萧统文学理论观点的梳理并参照其作品,可知:

1.萧统的创作,没有生词僻字,亦无艳辞丽语.所述之情中规中矩,且说教、拟古性质明显.在声律大盛、宫体滥觞的时代下,萧统有这样的创作似显生硬.王夫之以“古拙”来形容萧统的诗歌,亦不失为准确.其诗歌《林下作妓》,有“欢乐不知醉,千秋常若斯”?的感叹,《长相思》中还塑造了“徒见貌婵娟,宁知心有意”?的闺阁女子.

2.将作文的方法植于诗歌创作.《貌雪》是一首六言诗:“既同梅英散,复似太谷花飞.密如公超所起,皓如渊客所挥.无羡岩列素,岂匹振鹭群归.”?全然辞赋的描查重复率法,对雪的描述连用典故譬喻,反复渲染,再有《示云麾弟》,是自己教化思想的表达.《文选》中对历代作品的择选,以汉朝居首.可见他对古之作品的推崇与实践,但骈化成分的作品还是占据大比例的.之外,他的诗歌创作很多也是讲求声律、注重形式的.

3.萧统的诗歌也不乏游戏性创作.今仅存《讲席将毕赋三十韵依次用》.

萧统对文学之士,汲引赏爱.“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他聚集了时下影响最大的文人群体,展开了一系列文学活动.这时,丽靡绮艳、注重形式的文学风气已经更加明显,就此,萧统救弊思想萌现.他提倡文学的风教作用,这在寄赠弟诗文书信中有所表达.他也通过自己的文学活动将其付诸实践,如带领侍臣编纂《诗苑英华》《文苑英华》《文选》等古代诗文选集,以期鉴古革今.

萧统作品,政教意味明显,但也不乏体现抒情性、俗变性、游戏性的文学作品.这种倾向也反映在以萧统为核心的文人集团中.萧统最为赏爱的刘孝绰有不少描写美人、闺情等绮艳风格的诗歌.刘孝绰的诗歌,细腻精巧,《淇上戏荡子妇示行事》《爱姬赠主人》《同武陵王看妓》等作品,与萧纲、徐等人的宫体创作几无差别.笔者曾对萧统侍从情况做过年表统计,萧统文人群体人数众多,出入其间的文人近百数.但创作倾向并不是沿着萧统文学的复古倡导和教化主张而行,相反,更加注重文学作为抒情手段的独立性.

即使是萧统的提倡,也无法遏制文学整体呈现出的绮艳丽靡的发展势头.

萧纲入主,大力提倡绮艳的文风,这就在顺应文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文学的推进注入了更加积极的动力.在藩之时,萧纲的宫体文学群体业已形成,只是因地位身份的限制没有推及开来.“初,太宗在藩,雅好文章士,时肩吾与东海徐,吴郡陆杲,彭城刘遵、刘孝仪,仪弟孝威,同被赏接.及居,又开文德省,置学士,肩吾子信、(徐)子陵、吴郡张长公、北地傅弘、东海鲍至等充其选.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中大通三年,萧纲继太子之位后,一切条件皆已成熟,宫体诗得到迅速发展.“(徐)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春坊”指的是,所以“宫体”之称以及“尽学之”当在萧纲为太子之后不久.随后萧纲命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可以视作是宫体文学的范本集、宣传册.纵观萧纲的理论倡导和诗歌作品,可知:1.主张诗歌的自然抒情性,不需太多的羁绊.但萧纲的诗歌几乎都是停留在对女性的描写以及咏物题材上,香艳之辞、绮靡之情充溢其间,如《和徐录事件内人作卧具》《戏赠丽人》《娈童》.同样是《有所思》,萧纲笔下的是凄婉富丽的宫苑妇人形象:“寂寞锦筵静,玲珑玉殿虚.掩闺泣团扇,罗幌咏蘼芜.”?辞藻华艳,描述细腻,对仗工整,入韵和谐.

2.肯定古今优秀文人以及作品,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了不相似”?.所以萧纲认为以变为新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而“宫体”正是其革新的方式.萧纲充分发展了萧子显“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观点.

3.正面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思想,认为立身与进行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彻底颠覆了文学自产生以来所承载的政教功能,给予了文学充分的真实性、独立性的发挥空间,使得文学的独立抒情性被无限放大和发挥.

萧纲入主后,文人群体得以扩大,迅速形成了当时影响最大的文人群体.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文学活动,并对时下京师文风进行干预,以宫体文学引导着京师乃至全国文学的发展方向.萧纲无疑成为萧梁中后期的文坛宗主.其“放荡”一说的提出,一方面使内心原本被压制的地方得到解束、迸发,另一方面,独立抒情的纯文学也取代了一直以来承担政教功能的文学.

在文之为艳的发展趋向下,作为萧梁时期不同时间段落下文坛的领导核心,不论是萧衍的表面抵制,萧统的鉴古救弊,还是萧纲的顺势推动,文学依旧表现出持续的对于独立地位的要求,和对于抒情技巧、艺术规范的完善.


二、萧梁时期文人群体的性质

萧梁时期,文人群体发展繁荣,几乎没有文士是脱离文人群体的,很多文士都是从属、交好于几个群体.他们都在权、利的引导下活跃在文人群体之间.当今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从文人派别的角度入手,例如将萧梁文坛划分为“保守派”“折中派”和“新变派”.笔者认为流派是相对稳定、有确定文学类型的概念,须要有统一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萧梁时期的各个文人集合体称为文人群体比较合适.文人群体不比文学流派严格,只要彼此间有一定的联系,存在相对稳定的文学、技艺的探讨交流活动,便可视为一个文人群体,即使他们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并不相同.

翻阅《全梁文》《全梁诗》便觉千篇一律,每个人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创作类型以及风格技艺运用等方面都惊人的相似,而且越是与统治核心联系紧密的文人,创作中的艳靡气息就越重.安稳的社会形势下,享受着游宴唱和、歌舞环绕的奢靡生活,这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常态,甚至可以说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每个人都想进入这样的圈子,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也都是向“圈内人”靠拢.文学创作成了皇室的生活资遣、士族进仕的捷径和高贵生活的点缀,也成了普通文人迎合王公贵族口味进行创作而取得一席之地的手段.

萧衍、萧统、萧纲等人的文人群体,是在各自权利地位的作用下聚集而来的.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文学技艺的探讨和交流活动,但没有明确的创作理论,实践也并不尽相同.萧衍表面鼓吹儒家做派,而内心更倾向于绮艳的文学.所以对于时下文学采用兼容共赏的态度,有助于文学在形式上逐渐深入发展.沈约、刘孝绰、徐、张率等,都受到萧衍的赏掖.他们创作形态不同,但整体风貌却呈现出永明以来雕词琢句、柔艳绮丽的发展态势.萧统受儒家影响比较深刻,倡导儒家的文教观,以期鉴古革今,但其学士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由永明到宫体的文学发展态势.至于萧纲文人群体,在萧纲的大力倡导下,“宫体所传,大变朝野”?,文人学士纷纷效作.“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无疑是最精简准确的概括.

综上所述,萧衍、萧统、萧纲及其文人群体所构成的文学态势,可以视为文学独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运而成的过渡阶段.文学产生后便在人的自觉和文学自觉的引导下,逐渐独立,确定了自身范式和特质.文学逐渐增强的自觉性,使得文学从经史中剥离出来独成一家.但文学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存在并发挥作用,是需要后朝历代文人们逐渐实践、习得的.发展至南朝,文学在发展中表现出了对抒情技巧、艺术规范的完善与确定:文人越来越深刻地探讨着字句的雕琢、声韵的配合、隶事用典的引用等艺术技巧方面的问题,这正好顺应了文学自身的推进式发展.“宫体”的出现,充分激发了文学的纯抒情性、纯娱乐性,这都是在文学发展规律的作用下,文人对于文学独立发展道路的探索使然.叶燮写道:“汉魏诗如初架屋,栋梁柱础门户已具,而窗棂楹槛等项目,犹未一一全备,但树栋宇之形制而已.六朝诗始有窗棂楹槛,屏蔽开阖.等运会世变使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天也.”?萧梁时期文学延续永明体乃至宫体的生成,虽然其间有萧衍的不提倡,萧统的反对,但文学发展规律的主导作用以及文学的持续性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正如费莱在《批评之路》中所说:“文学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因此那个进程作为一个整体组成真正的文学语境.”?每个阶段文学的发展所组成的文学史是整个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一直以来文学发展脉络同样也作为一个整体组成文学语境.萧梁时期文学也是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上承宋齐,接续永明文学并逐渐过渡,形成宫体文学,下启隋唐文风,为唐代文学的大繁荣储备了充分的技巧和经验.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0页.

?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6页,第61页,第408页,第317页.

?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8页,第908页,第908页.

(唐)姚思廉撰:《梁书钟嵘》,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5页.

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29―30页.

(唐)姚思廉撰:《梁书萧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86页.

? (唐)姚思廉撰:《梁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5―686页.

? (唐)姚思廉撰:《梁书沈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43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4页,第1516页,第1800页,第1792页,第1801页,第1910页.

? 灞陵,是汉文帝寝陵之称,位于长安城东南郊,邯郸道,《史记张释之》:“顷之,(张释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是为佳话,南山,即终南山,道教名山之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南,距灞陵不远,相传是仙人修炼之地.

(唐)姚思廉撰:《梁书庾肩吾》,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第690页.

?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67页,第3067页,第3067页,第3067页,第3064页,第3011页,第3010页.

? (唐)姚思廉撰:《梁书昭明太子》,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 (唐)姚思廉撰:《梁书徐》,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7页.

? (唐)李延寿撰:《南史梁本纪下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0页.

?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02页.

? [加]诺思洛普费莱:《批评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作 者:王珊珊,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