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重放的鲜花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45 浏览:54710

作者简介:冯晓娟(1990-),女,汉族,山西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摘 要:贾平凹创作的《废都》经历了出版――被禁――再版的曲折历程,其中呈现了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评论及对其的争议,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争论中《废都》完成了两大阶段的经典化历程,最终成为了经典作品.

关 键 词 :贾平凹;《废都》;经典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叛逆性和世界意义的作家,而90年代创作的《废都》更是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以《废都》曲折的经典化过程为研究重点,综述三个阶段学者对其的评论及争议,并以此反思在当代如何才能理性地评判文学作品.

一、《废都》的经典化历程

经典是对文本的价值评价,其地位是动态的.《废都》属于不能在当时被认可,却被后代“追认”为经典这一类,它在中国的境遇是曲折的,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评论是充满争议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正是评论家对此的不断争议、评论才使《废都》最终确立了经典的地位.

1.1993年,贾平凹在陕西完成了《废都》,随后的出版,使其不仅成为热销书,还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写成了《废都大评》.分析这个阶段的评论基本是理性的,毁誉参半.

但好景不长,下半年《废都》就被禁,贾平凹因此还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评论界集成批判大军,许多评论基本是一窝蜂地批判,并没有多少学理分析.

分析学术界对其的评价,主要从知识分子精神迷失和性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比如王晓明教授就和学生一起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废都》现象,一是认为此现象的出现是一种促销策略.二是从文化层面对小说中采用的删节方式进行批判.昌切认为小说“是大众文化和感官文化排挤精英文化的畸形产物”,还说贾平凹“醉入感官文化,赚取大众喝采.[1]”李建军和孟繁华都批评了《废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废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主要从文本深层含义入手,丁东认为小说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纪末的精神大幻灭.更为重要的是,季羡林和马原都对小说表示赞同,季羡林说“《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2]”马原认为“《废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空前地把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无聊状态描写到极致[3]”.

总之,从出版到被禁《废都》经历了戏剧化的历程,引起了评论家的集中评判和争议,形成了《废都》现象,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的关注、评论,这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废都》步入了经典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

2.2009年,《废都》重版.期间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都逐步走向开放,《废都》逐渐被批评家和普通读者所接受,很多专家开始重评《废都》.如今,对于它的评论是多样的,研究角度也比前一个时代丰富了不少,正是多角度的研究才使《废都》的意义不断被赋予.

从时代语境对《废都》进行分析的,比如陈晓明反思了之前对小说的不当评价.李敬泽也认为小说在时代和出人意料的地方建立了秘密的联系.这两位学者都写出了小说所独具的时代特点.

对作品自身进行探讨的,主要是运用西方理论对文本研究,比如从存在主义视角来解读,认为“废都”意识传达了颓废的精神状态和世纪末的焦虑.还有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解读的,小说是对处于“失语”情境下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反思,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根源.

从主题角度研究的,一般探讨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的迷失,还有郑安纲探讨了小说和创作背景的“废都意识”.

从审美角度研究的,韩鲁华,樊瑛认为小说是对一个时代及其精神的概括.储兆文挖掘了废都的一个个建筑意象.朱佳宁则提出小说用了叙事技巧,达成了现实与作品的搭建.刘再复认为庄之蝶是个颓废的知识分子形象.

此外还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秦腔》、《浮躁》、《白鹿原》、《红楼梦》、《梅》等的比较,从比较中展示小说的多重方面.

从这一阶段对《废都》的重新评论中可以看出肯定的态度是占主流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对小说意义的解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废都》曲折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得到出版,并引起批评家的注意,最后成为经典的重要标志就是进入大学的教科书和载入文学史.这三方面的因素是缺一不可的,显然《废都》这三个因素都满足了,正是读者的喜爱、评论家的肯定、教科书的收纳才使《废都》完成了经典化的第二个阶段.

二、反思当今文学的经典化

由《废都》曲折的认同历程看,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影响一部作品的评价,而对于曾经的评判应该理性地予以看待.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评判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重建文学价值体系.

在当今时代,对于《废都》出现这种曲折的经典化过程应该予以理性的看待.毕竟文学经典的价值理念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就像“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经典就打破了原有经典的评判标准,打破文以载道的观念.同样,九十年代文学界对《废都》的评判很大程度上是和当时的文化语境相关的,如今看当时的批判是极不成熟,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当时的文学评论,只是因为当时的文化语境是不允许“非正统”作品出现的.虽然这种批判使得作品的经典化道路更加艰难,但从另一方面说却构成了《废都》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审视,反而有助于经典地位的确立.

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就是确立作品价值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因此需要从不同方面不断发掘作品中的经典性元素,从而使其的经典地位得以巩固.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经典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如果作品中的经典性元素不足,就会影响其经典地位.就像“红色经典”一样,时期的评价主要强调其意识形态,因此被定为成为经典,但现在看来,虽然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其经典性地位还是受到了影响.另外,文学经典化的确立标准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但对于文学经典评价标准中的人文性、文学性尺度应该予以留存,这样才能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评价.


总之,对于作品的评定不能依据惯性思维,而要从内在挖掘作品的价值,使真正优秀的作品得以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