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30 浏览:47731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摘 要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的主题极为广泛.随着美国社会的变革,青少年文学作品的主题愈加多样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身份构建与认知的困惑,子女与父母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关系,同伴之间的压力,男女生的关系,种族偏见,吸毒,酗酒,父母离异,死亡,同性恋,经济困窘等都成为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American society, the themes of American Contemporary Realistic Young Adult Literature he had a wide variety. They include the confusion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identity and cogn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other adults, peer pres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ys and girls, racial prejudice, drug taking, alcohol abuse, divorce, death, homosexuality, and economic dilemma.

关 键 词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主题

Key words: American Contemporary Reali, Young Adult Literature, theme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78-02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的主旨是以叙述青少年成长过程、讲述青少年生活经历为主的小说.它们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主人公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中小学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的主题极为广泛,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当时的很多作品涉及,关注残疾儿童等等.随着社会的变革,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的主题愈加多样化,其发展趋势是凸显更加宽泛的题材,接纳更加成熟的读者.在这些作品中,青少年青春期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身份构建与认知的困惑,子女与父母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关系,同伴之间的压力,男女生的关系,种族偏见,吸毒,酗酒,父母离异,死亡,同性恋,经济困窘等成为现实主义作品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末,包括,虐童,艾滋病,生态问题等都成为主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约翰·罗·唐森德所言:“发展到21世纪,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已经少有禁忌.”【1】

(一)同伴友谊

同伴关系对于个人人格的社会适应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研

究者把同伴关系分为两种:一是同伴接纳,一是友谊关系.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单向作用过程,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友谊关系则是朋友之间,一对一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角度看,同伴友谊在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从青少年对友谊特征的认识来看,友谊关系的六个特征重要性依次为:个人交流,肯定与支持,互相帮助,陪伴与游戏,冲突与背叛,冲突的解决.良好的同伴友谊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在青少年情感发育成长的敏感时期,同伴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女作家爱丽丝·霍夫曼的小说《本地女孩》就是一部关于同伴友谊的作品.主人公格蕾特聪明伶俐,她的好友吉尔美丽动人.她们在生活的小镇上一同分享对白马王子的浪漫幻想,一同在夜里对她们讨厌的邻居搞恶作剧,互相排解她们的家庭烦恼.高中毕业后,格蕾特的父母离婚了.在母亲和父亲离婚后,父亲迅速地和一位小他十岁的轻浮女子再婚.而母亲则勇敢地同癌症抗争,同自己的表妹开饭店,挣钱养家,同时庇护自己的孩子不受自己离婚的影响.吉尔的妈妈的精神状态则每况愈下.在小说的结尾,格蕾特在回到小镇看望自己童年的好友吉尔,后者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两个人在经历了人生的得失,生活的变迁之后,发现彼此仍然对人生的态度依然相似.她们之间的友谊历经了时间的检验之后,依旧恒久不变.

(二)死亡

“死亡”是一个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常被刻意回避的主题,其出发点是出于对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智的保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青少年对此所知甚少,并且毫无防备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这种精神上的冲击力是极其巨大的.也许作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开始涉及“死亡”这一主题.小说中的青少年主人公处在人生最复杂矛盾、惶惑不安的成长阶段,却要经历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或是最爱的朋友离开人世这一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是他们却能够从目睹死亡,经历痛苦,过渡到从死亡的体验中构建自我身份,意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从而逐步独立,走向成熟,实现蜕变.

英国聪明豆提名小说和1995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作品《穿鹿皮靴的印第安人》(又名《走过两个月亮》)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描述了少女莎儿在和祖父母旅行的途中讲述另一位女孩菲比的母亲有一天突然离奇失踪的故事.由菲比的故事慢慢牵出了莎儿自己的母亲离家出走并在途中遇车祸身亡的经历.莎儿在旅途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她开始理解那句古老的印第安言语的真正含义:“别轻易评断别人,除非你曾穿着他的麂皮靴走过两个月亮.”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莎儿逐步走向了成熟

美国作家谢尔曼·亚里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半个印第安人的完整日记》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曾获得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青少年文学奖和2010年“加州小读者奖”.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患有脑积水的14岁男孩阿诺德从斯波坎印第安居留地转学到一所白人学校的经历.在他历经学校路途遥远,并不断遭遇同学欺辱的同时,与他相亲相爱的祖母,载他上学的叔叔,离家开始新生活的姐姐却都因为种种原因死去.阿诺德在面对这些死亡的时候,显得那么孤独无助.当老师把他从教室里单独叫出来并告诉他亲人的死讯时,他一个人站在教室外面放声大哭,他也不想去找老师或是任何朋友倾诉. 死亡来得让他措不及防,却又无法逃避,不得不面对.然而正是在这些挫折中,阿诺德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从一个受气包成长为勇于面对困难的男孩.

(三)自我身份构建与认知的困惑

青少年的自我观念发展和自我身份的构建是指他们开始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关注唯我主义向主体间性的转变,挖掘主体性在与特定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代码和习俗的关系中的构建与在“寻求自我”及自我的双重身份中的表现.(王泉根)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个体, 他们开始询问:“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上大学?结婚?搬家?”在生活中,他们享受到了挣钱养活自己的快乐,在与他人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信.他们需要形成一种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的道德标准. 他们对榜样、宗教、政治、哲学等开始关注.他们同时开始评价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而当他们处在儿童时期的时候,一向都是被动地接受来自父母的指令,并视之为真理.他们开始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社团活动中或是作为国家公民的一员开始考虑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开始意识到他们作为个体的,信念,行为效果及其影响.

《半个印第安人的完整日记》中的主人公阿诺德从小生活在印第安人居留地,他长着一颗大脑袋,患有脑积水,大脑内油脂过多;一只眼睛远视,另外一只是近视.他从3岁起就带着一副有着厚厚的玻璃镜片的廉价塑料眼镜;他有42颗牙齿,比正常人多了10颗,他的嘴几乎闭不上,最后不得不在一天之内拔掉了那多余的10颗牙;他的手大脚大,并患有癫痫症.居留地的每个人每天都要叫他两次“弱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14岁的男孩,用他的独特的眼光,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他眼中的世界.“我画卡通画是因为文字太不可预知.我画卡通画是因为文字太有限.如果你用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或是其他的语言表达或写作,那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我画的是一幅花的卡通画,那么世界上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能看着它并且说:‘那是一朵花.’”【2】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印第安居留地的孩子开始了他在白人学校的学习生活.他被比他强壮百倍的同学欺凌却无畏地反击,他对他喜欢的白人女孩勇敢地表达等经过不懈地努力,他克服了身高体力等种种缺陷,赢得了篮球比赛的胜利,同时也赢得了那些欺凌他的同学的尊重.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阿诺德都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四)和父母家庭的关系

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是处在心智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由不同父母所生的孩子同处于一个屋檐下的情况比比皆是.与此同时,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心理上所带来的震撼却是不能忽视的.从生活在双亲家庭到单亲家庭的转变,使得他们心中安全稳固的家的大厦轰然倒塌.他们会重新思考父母关系,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抗拒着由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在霍夫曼的《本地女孩》中,母亲弗兰西斯的十几岁的儿子杰森因为父亲移情别恋,心理上无法承受,于是他不再遵循传统的价值观.他拒绝了哈佛的录取,跑到熟食店去工作,全然不顾母亲的意见.在很多青少年作品中,每个人物都表达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纠结和愤懑的一面,却又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作为真实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离异的父母,反叛的孩子,或是未婚先孕的女孩.

(五)少数族裔的夹缝生存

涉及少数民族的题材的作品如今在青少年文学作品领域已经是站稳了脚跟.这类作品不再局限于黑人受到白人的歧视等主题.反映美洲土著印第安少年和亚裔美国青少年的成长的现实主义青少年作品不断涌现.日裔美国作家辛西亚·角钿(Cynthia Kadohata)就是其中之一.她的作品《亮晶晶》获2005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

辛西亚1986年开始在《纽约客》发表文章,之后又出版了《漂浮的世界》等三部引起轰动的成人小说.《亮晶晶》是她的第一部青少年题材的小说,本书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作者的父亲是日本移民的第二代.她哥哥出生时,整个医院的员工都跑去看,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日本婴儿.作者把自己父亲在二战中的遭遇和哥哥在医院的经历都作为素材写到了作品里,那种身份的隔离感令她刻骨铭心.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凯蒂全家从美国艾奥瓦搬到东南部佐治亚的一个小镇后,日常生活异常艰辛,而周围的白人也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们,生活中的苦难几乎将凯蒂的肩膀压垮.但是姐姐林迪教会了她如何勇敢地面对一切的不如意,努力去发掘和欣赏生命中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而维系家庭成员的浓浓的亲情,更是为她增添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不幸的是,姐姐后来得了重病,凯蒂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有时候你认为你正处在人生最糟糕的一段时期,但实际上这正是生活教会你人生真谛的机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那种田园诗般的童年欢歌已不复存在.在现代社会,电视,电影,网络改变了青少年们生活的世界.儿童和青少年的眼中充斥的更多的是他们必须像成人一样去面对的社会现实.在表现主人公的重要生活经历和由此产生的认知感悟时,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的戏剧性方式让这些经历和感悟促进人物的心智发展,引领他们走好人生旅程的每一步.

注释:

【1】Townsend, John Rowe. Written for Children, 2nd ed. New York: Lippincott, 1983.

P. 292.

【2】Alexie, Sherman.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M]. New York: Little and Brown Company. 2007. P 5.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