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02 浏览:12427

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和分值都比较大,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对这一题型的研究探讨,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加大训练量,希望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需要教师从确定阅读教学目标、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等三个途径入手,帮助学生认清记叙文阅读题设计的“真实面目”――考查目标、命题意图、答题能力.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概括总结得太多,感受鉴赏得太少,导致美学形象的割裂化和符号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针对的是文学作品,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虚构作品,也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艺类作品(叶老对语文教学文体类型的分类: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教学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上.这种体验和感悟以语言为媒介,注重语言的表意功能和美学特征,这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这一基本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目标”理解作答记叙文阅读题.

二、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旨在有效地把握文章中有价值的内容,所以有精读与略读(浏览可归入略读的范畴)之分.朗读可以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初中阶段正是一个过渡期,朗读教学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先求准确,再求生动.前者指的是读音标准、节奏无误、语调规范;后者指的是能体会文字的感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利于心境的沉潜.它是注目会心的过程,因为没有口诵耳闻这个中间环节,速度要快得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刻意闭嘴,控制眼球的运动,教会学生一目十行的扫读方法.略读和浏览的能力,在考试中做记叙文阅读题时相当重要.因为在中考考场中,在阅读时间受到限定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让学生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遴选最佳答案,最大可能地实现阅读理解的优化,从而提高得分率.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标准》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初中生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有限,更不用说评鉴能力,所以只能说“初步”了.文学鉴赏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后一个段位,同时,它又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语文课之所以有语文情味的一个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在解读文本时从鉴赏的高度来把握文学作品,学生就意识不到文章有多好,学它有什么趣味,甚而觉得它 “面目可憎”.

鉴赏能力如此重要,当务之急倒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是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美学特征深有体会,就可以根据学情,在讲解时可详可略,可深可浅.教师有史学的修养,方可知人论世,以知其文;有哲学的修养,方可高屋建瓴,明辨是非;有文学的修养,方可体察情味,曲尽其妙.其要领唯在多读书,“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侧重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侧重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侧重反复涵泳,有助于感受文章的艺术特征.如此种种,都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形成相应的答题能力.

总之,学生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更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正本清源,方可登高望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起记叙文阅读能力,发挥真正意义上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