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歌唱家――夏天敏印象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915 浏览:94839

昭通作家夏天敏自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得鲁迅文学奖,在文学界产生影响后,作品更是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近几年里,每年都要在国内大刊上发表五、六个很不错的中篇,可谓多产.
夏天敏作品的产生,来源于他对底层百姓的关注.我记得最为清楚的是,1996年5月,我从乡下调至昭通市委办工作的第一天,办公室领导就安排我跟着昭通市报的记者们下乡,原来昭通市要搞一个大型的扶贫攻坚、社会救助调查,由时任市报主编的夏天敏带队,第一天就上了海拔3340多米的大山包.这里海拔高,物产低,只出产洋芋、苦荞、燕麦等一些极为有限的耐寒植物,另外就是养羊.我们在那里几近一个星期,走访了乡、村、社几级组织,更多的是深入到百姓家中,看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想什么.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中年丧偶的李世和家中的一无所有和他号啕痛哭的样子,看到了课车梁子线杆队一个小村庄就有十多个已进中年还找不到媳妇的男人,见到一家大小五口人却只有一个床铺而女儿已有十五六岁的生活窘境.夏天敏作为一个敏感的写作者,内心充满无法言说的痛,他将包里所有的钱全都掏出来送给他们.三年后,他的《好大一对羊》在《当代》发表,并获得了当年度的拉力赛总冠军,同时又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此后,这篇小说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在国内外获得了很多奖,深受观众青睐.《洞穿黑夜》的来源同样是扶贫.昭阳报社挂钩扶贫昭通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高谷深,常年云遮雾锁,村里还有部分农户没有通电,报社领导几经协调,从电力公司要了一些电线送给他们,解决了100多户农民的用电.从山村回到城里的第二个星期,他的反映中国农村文明进程的缓慢、办一件事情需要很多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奋斗的中篇小说《洞穿黑夜》就出来了.而《冰冷的链条》则是这样来的:我们从昭通出发去邻近的一个县进行文学采风,途中穿过一个叫做凌子口的地方,这条路夹在大山深处,严冬的大风将久积未化的雪冻得梆硬,上百辆的车就给困在这里.一些背着冰冷的链条的人就出现了.他们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孩子,有妇女,也有小姑娘.他们就靠给这些车辆的轮子安上链条,协助他们安全通过而获得一些报酬.这样的场景给夏天敏老师很深的思考,在那里和一些人交谈后,夏天敏老师更为深准地把握住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回来后不久,他的反映在极端险恶的处境中人性的扭曲和人性的美好的中篇《冰冷的链条》出来了.还有《土里的鱼》,让人深感脊梁寒冷的争斗、神秘莫测的乡村风俗,在平静的叙述中深入到了读者的心中.这些极有深度的小说,是夏天敏老师贴近生活底层的真实感受.
夏天敏出生在乌蒙山区昭通城的一个苦寒的工商业者家庭,父亲年轻时在一个叫洒渔的乡下供销社工作,洒渔是高原山地的一个坝子,这里曾发现有七、八万年前的人牙化石,有春秋战国时留下的营盘,是清朝末年威震十七个省的“李蓝起义”首领李永和的故乡,这里还是当年石达开败走大渡河前曾驻扎过的地方.这里一条古老的洒渔河蜿蜒而过,两岸稻浪逶迤,如诗如画.夏天敏小时常跟在挑着货担的父亲背后,走村过寨.常站在母亲卖布匹的货摊前,看背着长箩、拉着大马往来的山区老乡,看斜斜仄仄的小街在燕子的穿梭和茅草的疯长中衰老.这里淳厚的民风感染了他,这里浓郁的传奇色彩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此后多年,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当他从昆明文学院返回到这块土地上的时候,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在这里挂职当副乡长.夏天敏的小说背后,都汩汩流淌着一条清澈明净的河流,都呈现着一片坦荡无边的稻田,这些小说的背后,都浓浓地沁出一片氤氲的水汽、烟柳的飘逸,沁出同情、良知,和着泪水和鲜血.
夏天敏十三岁就到了昭通机械厂当工人,年幼的他以他童真的目光,目睹了共和国60年代中后期基层工厂的种种疼痛.他亲自参与了制造手扶拖拉机、汽车的过程.他曾在乌蒙山的隆冬奇寒中在水中长时间作业,以至于冻坏了脚.此后又在附近的一个多民族杂居县文化馆当宣传员,负责画主席像、红太阳和向日葵等政治宣传壁画.他在那个时候苦练内功,造就了他后来在国画方面较为深厚的造诣.他在报社当过记者,编过副刊.在地方志办写过志书,较为深入地研究过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后来还下乡挂职,在文化局和区报当过领导.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时,默默无闻地读书、画画、写作.这些,为他的创作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在“”的血雨腥风里,他没有随波逐流,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因此而因悼念周总理而被拘留.他就是在那样一个岁月里,练就了他独特审视世界的视力,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力.他流过血,流过汗,也流过泪.有过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在过去的痛苦岁月里,情感世界和现实生活,对他进行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蹂躏和践踏.在机关工作,他认识了更多的人和事等这些经历,给予他的是得天独厚的创作素材,给了他锐不可当的创作力量.写作生涯的二十多年时光中,他痴心不改,执著追求:“舐干净伤口上的血,我又顽强地拼搏,顽强地奋争等”(《落寞寂寥终不悔》).这些年,他发表了小说300多万字,真切地深入到了乡土深处,触摸到了底层百姓的内心苦痛.夏天敏在写作过程中,把自身紧紧地和百姓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他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泪流满面.
夏天敏成为名人,不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品,以及他对培育文学新人方面的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夏天敏是昭通作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他配合文联、作协的主要领导做了很多工作.工作中和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打交道,工作外他也和他们打成一片.他知道初学写作的艰苦,知道在文学道路上,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需要.他认为,一个地区文学事业要发展,单靠个人是干不了大事的,需要的是一个群体,一帮子人.他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写作上想办法和路子.甚至在初学者的生活和工作上,只要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只要找到他,或者只要他知道,他都会帮助他们.发现一个写作苗子,他就会高兴,就会激动,就会为他宣传,为他解决实际问题.他不仅教这些年轻人写作的方法,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他告诉大家,不要写检测大空的东西,要贴近生活,大力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要深入表现底层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要尊重艺术规律,不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弘扬和铸造民族精神.他说,作家的责任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把社会生活中常人难于感觉的东西告诉给读者.时隔多年,许多文学作者说起他,那些往事还记忆犹新.在他下乡供职期间,许多城里的文学青年闻他大名,都从大老远赶到乡下,和他彻夜长谈.他带领大家成立文学社、办文学小报、开文学笔会.这些文学爱好者尊他为师,以他为荣.这些年,昭通市大大小小的文学报刊就有过三十多种,这些小报培养了和培养着无以计数的文学青年.在最为底层的文学群体中,夏老师花掉的精力最多,他给他们无任何报酬地讲课、改稿、推荐作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他的带动下,仅他原来工作过的昭阳区,就有近百人的文学群体在孜孜不倦的创作和发表.有的已经在全国大刊上连连发表作品,部分中篇小说还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选载.对后生的扶持,走到这样一步,他才是真正的德艺双馨.他为昭通文学的发展,带好了头,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吕翼,1971年生.在《大家》《青年文学》《青年作家》《边疆文学》《滇池》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有作品被《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报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