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473 浏览:131555

摘 要:随着通俗文化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传统文化及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寻找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的契合点,不仅要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还要在经典文本的赏读中植入现代化阐释,及时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真正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达到愉悦其心和培养其能的双重效果.

关 键 词 :古代文学 历史还原 现代阐释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因而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一般专业基础课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同时还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近年来,随着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快餐文学、网络语言等渐渐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及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也日渐受到青年学子的冷落甚至误解.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缺失,社会责任感日益淡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明显退化.笔者认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严竣现实,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这一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阵地,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育理念,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的契合点,在经典文本的赏读中植入现代阐释,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一、 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无论是对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讲解,对作家人生经历的解读,还是对作品的品读与分析,都必须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思潮、道德规范及审美标准来进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读和评价文学史,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基础.

1、 还原历史背景.任何一个作家、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独立存在,每个时代的文学也不免会带上其时代的痕迹.比如唐代诗人之所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唐诗格调之所以乐观高昂,与唐代尚武的风气和显赫的国力是密不可分的.袁行霈先生在《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曾经指出:“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的写作技巧,它的范围很广泛,制约因素也很多.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等找到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相通的地方,着眼于横向的比较,可能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东西.见识广,采撷博,眼界才能高,诗歌艺术的研究才能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范围内,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同时研究的水平也就可以随之而提高起来”.[1]不仅诗歌如此,其他一切文学皆然.如明代《梅》、《三言二拍》等小说的出现,也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群体这一新兴阶层开始崛起密切相关.如果割裂历史背景孤立地去学习和研究文学史,我们的知识结构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脆弱可怜.

2、 还原创作背景.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受历史时代大氛围的影响,同时也与诗人个体的性格及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作家往往受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自身遭际的触动而“缘事而发”或“缘情而发”.因而在经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我们也要结合作者的性格、气质、心理、教养、师承、经历等特定的创作背景去理解和品析.比如,同为盛唐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诗歌风格的不同,就是二人不同的性格气质、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的最明显表现.李白生性豪爽乐观,年经时受道家影响很深,且两次入赘相门的婚姻也基本解决了他的衣食之忧,故其一生以浪漫为怀,随遇而安,虽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怨叹,但更多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超凡自信与豪情.而与之不同的是,杜甫从小受到非常正统的儒家教育,且一生穷愁潦倒,特别是亲历了安史之乱之痛,故他虽有“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的无忧童年,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豪迈,但在体味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的人生孤寂后,最终落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的凄凉晚景.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即使是同一个诗人,他在人生的不同期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我们更应结合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3、 尊重历史上的人格精神.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文史库藏,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感层次和人文水平,更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精神.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频频闪耀着夺目的人性光辉,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他们或者忠而忘身,或者义而赴死,或者千金一诺,或者临节不苟,或者大义然,或者视死如归,或者忍辱负重,或者宠辱不惊等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体制的不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评判标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古代文人及文学人物的评价也很大区别.比如对于屈原的评价,传统观点一般是以褒扬为主,认为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有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骨,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有人抛弃了历史背景,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去苛求古人,则指责屈原是狭隘的“小国主义”,对楚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愚忠等等,这显然就与古代文学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了.因而,我们阅读经典作品及至评价古人,应该接受当时的道德评判标准,尊重古代文人的人格精神,而不是用今天的评价体系去严苛古人,真正做到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理解之同情”. 二、 在经典文本的品读中植入现代化阐释

在历史的还原中正解理解经典文本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但古代文学的教学绝不能仅限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还应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努力寻找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古代经典文本独具的经久不衰的生命内涵,以激起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共鸣.

1、 对文本主题的现代化阐释.虽然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人生,但其集中体现出的人生感叹、生命呐喊、人文关怀,却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如苏轼的代表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二个春天.在经历人生的浮沉坎坷之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偶遇的一场阵雨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自然界的风雨本是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无论是风雨还是天晴,都应随遇而安,坦然行世.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淡定与睿智.他那种豁达开朗、随缘自适的心境是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此外,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运用现代视角去重视经典文本,充分探寻其现代文化价值.比如对小说《西游记》的研究,历来我们都将之视为一部神魔小说,或是一部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而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励志故事.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现代文化的视角上,就可以将之视为一部成长小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需要在向理想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青春期的与狂妄,要不断自我反思、积极去适应环境,更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甚至还要放弃某些宝贵的东西.因为,生命只是一场单程,如果没有苍凉的凋落,便不会有新生,更不会有成熟.但当你取得人生的“真经”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磨难都只是一种磨砺,所有的放弃终将转变成生命中的另一种财富.

2、 对作品人物的现代化品读.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结合古代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和评价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有意识地站在现代价值体系的标准下,重新审读文学形象.比如明代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中塑造了很多精典的文学形象,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经典的女性之一,她怀抱百宝箱纵身跳江的场景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悲剧文学中最震憾人心的情境之一.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文化语境去考察这一人物形象,就会对其跳江之举产生疑惑:这么一个拥有万贯家产的“款姐”,即使暂时失却了爱情,却也应有千万种活法,而且每一种活法都可以很滋润,但却为何偏偏选择了最为悲凄的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对这些疑问的解答,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杜十娘心死的无奈,更能感受到她勇于放弃一切、以身殉情的悲壮.在《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聪慧、机敏、执着的少女形象,她对爱情的主动与热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可是当她历尽死而复生的辛苦、当她承受住盗墓贼百般的凌辱、当她终于逃出狼窝、再次站在情郎面前之时,却轻易地被情郎情急中投掷过来的酒桶活活砸死.人物的最后命运对其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作者设置这样的悲剧结局究竟又有何用意?如果我们能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就会明白作品向读者透露出的信息无非就是在男权社会中,男子虽在感情上能接受女子的热情与勇敢,但是在社会角色上,他们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敢女子又是心怀忌惮的.其实这一矛盾心态古今亦然.因而在塑造周胜仙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虽在笔墨之中饱含,但在其交代人物最终命运的纠结文字中却所蕴含着这种纠结的思想.此外,作品也对年轻女子提出了忠告与恐吓:不要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脱离了父母保护的世界其实也很无奈,甚至很残酷.而这恰恰也与作者借小说进行道德训诫、警醒世人的创作宗旨相吻合.可见,如果我们站在新的视角,用现代的眼光去品读古代人物,就能演绎出远远超越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意义.

3、 以情感的共鸣为古今结合的契入点.古典并非故纸堆,而是经受历史检验的文化珍宝,因此我们的古代文学课程不仅要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同时,更应该探究古典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情感建构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虽完成于清代,但是它所表现出的对命运、对爱情、对人性的思考却是人类所共有的.比如,造成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结合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从二人的性格因素、爱情与婚姻的矛盾、人生与命运的无奈等等方面去探讨,还可以从作者的人生感悟、全局构思、创作艺术上去解读,这就使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不再限于传统的封建家庭的阻碍、旧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等传统观点,也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红楼梦》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在对古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唯有贴近当下,贴近大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古典文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动人的艺术魅力.

4、 经典文本及现代改编的对比性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很多经典作品都被搬上了影视舞台,其中尤以明清小说居多.如四大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梅》等.美国学者理查德凯勒西蒙认为,每一部通俗作品,都是对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的模仿与翻新.【3】因此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经典作品与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与现代影视改编的对比性赏读中,自觉地回归经典.如当代影视作品《大话西游》融入了很多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捧,也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但是当讲到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时,学生会为二者在结构、人物、情节上的差异而大感惊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原著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进行详细的对比,把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兴趣转移到原著作品中,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游记》的内涵与精神,并且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此外,如影视作品《倩女幽魂》、《画皮》、《画壁》等也都是从《聊斋志异》改编而来,但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所表现的精神内涵都有很大差异,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对其差异进行对比性解读,探析各自的优劣之处,让学生真正欣赏到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 三、 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经典文本的现代内涵之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随时了解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状况,并及时对其在解读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时代环境、社会背景及话语氛围不同,有些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们今天看来难免会显得“落伍”,特别是一些古代小说、戏剧,由于受文体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限制及作者立场的局限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内涵的表现及情节安排上难免会显得单调、粗糙甚至存在漏洞,这也会让当代学生感到困惑甚至误解.如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蔡婆是有一定资产的本地人,而张驴儿父子是身无分文的外地人,为何蔡婆受到冤屈和威胁时不主动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去打点太守桃杌、说明实情,反而会让外乡流氓钻了空子而受到诬告?还有学生提出,窦娥临死时发下的三桩誓愿,后两桩的报复是否过于恶毒以至连累无辜百姓?另外,作品中对窦娥年龄的交待也存在着明显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作为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为何在关目上会有如此多的漏洞?其实要解决这些疑问,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元曲创作所遵的“真实”、“自然”的特点.在对蔡、张双方关系的描写上,作者的处理是非常真实,也颇有分寸的.虽然蔡婆“家中颇有钱财”,以放为生,但作者并没有把她写成穷凶极恶之人,她虽好利而并非唯利是图之辈,只是一名老实本分,但求生活安乐的普通市井妇人.因此碰到棘手之事,她也并不会采取奸诈圆滑之手段去为自己开脱,而这一点更是反衬了张驴儿父子的泼皮无赖、混帐横行.而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使得人物的反抗精神趋向,作者的目的是呼唤天地能遵循公理正义.当然因限于体裁,戏剧不能如小说纤毫毕现、思虑周全,而是重在写意传神,因此誓愿的实现是否会给无辜百姓带来灾难自然是作者无暇顾及的.以关汉卿之才,在并不复杂的剧情中出现如此明显的漏洞,则正好从侧面证明了王国维的观点,即元曲“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4】通过这些辨析,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让学生从深层次上认识元代戏曲的特点与本质,不断提高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及甄别能力.


在对古代文学的现代阐释中,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如在分析《梅》中的人物形象时,有学生为西门庆平反,认为西门庆是古代的“高富帅”,理应有一个“白富美”来与之相配,对西门庆与潘金莲之间的爱情大加赞美,认为二人是反抗封建束缚,追求理想爱情的典范,并将之与电影《铁达尼号》中的Jack与Rose进行类比.这种观点就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应及时纠正,指导学生结合古代特定的爱情观、道德观与价值观来看待古代的婚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道德观.

此外,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综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音画的动态世界里学会欣赏并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采用场景模拟、课堂讨论、多元化探究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达到愉悦其心和培养其能的双重效果,领略到古代经典作品的赏心悦目之美和古为今用之功.

注释:

【1】袁行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J].中华诗词,2008(10):50.

【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66-168.

【3】(美)理查德凯勒西蒙.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8.

作者简介:

李婵娟(1979-),女,湖北天门人,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现为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副研究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