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春中国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217 浏览:66569

徐坤写作一部奥运体裁的长篇小说,想想并不奇怪.徐坤一直就是一个铁杆的足球迷,为中国足球兴奋沮丧过不知多少回合,然而并不死心.她离体育本来就很近,不过要写作这样一部小说,那还是需要过人的勇气、毅力和功夫.前二项徐坤都不缺乏,至于第三项,那就看她的作品.过去的功夫只能说明过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每一次的写作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大师会有失手之日,后生能有非凡之作.对于徐坤这样相当成熟的作家来说,写作奥运体裁的作品也无疑是一次强劲的挑战.我不知道是徐坤主动请缨,还是硬派的任务.不管是何种初衷,我都钦佩徐坤的胆略和责任感.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中国作家无疑应该参与进来,应该以他们的才情为这件大事做出点事.当然,以文学的方式,可谓难上加难.读读这部《八月狂想曲》,我们就可以看到徐坤以她的勇气和智慧,如何超越文学不可能的界线,如何领略另一种文学的雄伟风光.

徐坤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改换到东北某城市,她并不写北京主战场,而是写一个协办的城市,那是她曾经生长的故土,她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果放在北京,那就太纪实了,就这一点来看,徐坤是顽强地要给她的这部作品提供更多的虚构空间,也就是要注入更多的文学性要素.实际上,要写作一部奥运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并不难,要以虚构的视角去构思一部文学性的奥运题材那才是难上加难.据我所知,徐坤曾经动摇过,她的文学性追求把她搞得很痛苦,她几乎无法调和这二者的矛盾,她几乎要半途而废.为此她打过报告,哭过鼻子,想撤退.是什么重新激发她干下去?是什么点燃了她的文学想象力?她说过,那是她采访奥运场馆的设计者,她发现那是一群燃烧着青春的青年人,这些设计者和建造者如此年青,如此充满青春活力,这让她突然间感动.天地之间,她感到到2008年不就是少年中国之新生吗?这让她猛然间找到了文学感觉,找到一条宽阔的道路.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书写青春,书写青春中国的再生,就是这部作品根本的文学性动力,也是她的文学性生命.


于是,我就不难理解,这部作品徐坤居然一口气写了50万字,那里面的人都活生生地站出来了,他们涌现在青春中国崛起的大地上,他们展现了新世纪中国人的青春.

当然,流宕于其中,小说还要按照小说的规则来写.作为一部讲述一个发生着的历史事件的作品,这部作品无疑是属于宏大历史叙事.尽管我们在理论会说“历史终结”;在文学上会说“宏大叙事”的终结等等,但实际上,“宏大叙事”无疑还会以各种方式延续下去.说起来,“宏大叙事”无疑是对一个小说家的艺术才能的考验,徐坤过去更倾向于写作反讽类小说,这回要在肯定性的意义上来书写大题材,这对她的创作也是一次考验.可以说,这部作品如此宏大的结构,如此众多的人物,如此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却被作者组织得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从政治事件到家长里短,从官场的权力之争到男女微妙的情爱关系,从社会化的纵横驰骋,到人际关系的举手投足,这些都表现得十分清晰协调,结构的转承,矛盾的冲突激发和解决,都显示出收放自如.就这点而言,徐坤有能力驾驭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大”在何处?并不是说篇幅长架子大就是宏大叙事,这部作品声称“献给一个时代,献给青春中国”,口气不小啊!与青春,就是徐坤抓住小说叙述的动力,而根本在于她要写出一群人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抱负.奥运只是一个事件,奥运场馆建设只是一个“场”,她要展现这里活动着的人们的精神风貌、责任和气魄,就这点而言,徐坤达到了她的目的.小说的核心人物2008奥协办总指挥、市委常委、年轻的常务副市长旷乃兴就被塑造得相当成功.旷乃兴的身上被注入了“新新中国”科技和经济起飞的全部内涵: 37岁的旷乃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又在家乡的北方大学经济学院读研,毕业后分配至省财政厅,又拿到在职博士学位.通过干部公选破格提拔,一步几个台阶迅速到副厅位置.时年,他从省财政厅副厅长位置上外派来凇洲,正准备大干一场.当下的中国,不再是现代性民族国家深受压迫的时代,也不再处于改革浪潮中面对落后困难重重的破烂国企艰难改革的困境,这是中国起飞的时代,中国的精英们正踌躇满志,精神抖擞.这是新一代的中国人,这是新的时代英雄.旷乃兴雄心勃勃,在凇洲市大规模招商引资.先是从台湾恒元集团拉来几个亿的投资,准备在东湟河体育场原址上打造会展中心,拉动周边酒店旅游餐饮发展;同时将新奥体中心移到南湟河棚户区兴建,原址上的五万平米连片棚户区拆迁改造,在城市三环边上兴建经济适用房,以解决这些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从淞洲市和旷乃兴的所作所为,可以生动地看到当今中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规模和效率,这些少壮派气吞环宇,敢做敢为,有想象力,有魄力.旷乃兴邀请清华老同学、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年轻的副总设计师黎曙光来竞标凇洲新奥体中心主体育场设计.黎曙光时年才35岁,大学时与旷乃兴是睡在上下铺的兄弟.徐坤要写出青春中国,要写出中国,就要写一群青年人.三十多岁,正值青春与成熟的时期,有热情有抱负还有经验.这些人目前正是高速发展的人才,青春中国之所以有,之所有想象力,之所有胆略,就在于青春人才荟萃.这些人的活动和性格被徐坤写得无比热烈洒脱,真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异.自现代主义以来,中国文学已经很难在作品中写出正面人物,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角几乎没有是正面人物的.文学不写正面人物,这几乎是一条基本的潜规则.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及其遗产偏不信现代主义的邪,还要正面强攻,但无奈一种文学的潮流、氛围和语境摆在那里,让人不能有更多的越界的作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也曾经重新燃起文学的正面理想主义,但最终不管怎么说还是不得不在“分享艰难”这一纲目底下见好就收,使得“冲击波”保持住了文学上一定的体面.现在,徐坤的正面塑造当代新新中国的一群天之娇子,那肯定是在向我们已经形成的文学氛围挑战,她的胆略在于她敢于去写出当代中国精神焕发的状态.不管怎么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这样的时代来说,文学应该留下它的耀目的形象.

当然,徐坤写小说已经相当老道,她当然知道正面强攻的难度,她的擅长在于对人性的奥妙把握,特别是用反讽性叙述把人物的多面性揭示出来,把生活的多面性揭示出来.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当代精英的另一面,她去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家庭、情爱、友情,权力之间的争斗,男人的野心和花心等等,都被她写得惟妙惟肖,生活气息相当浓郁.事实上,这部小说的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写人的生活,而不是那些大事件,那些大事件只是结构上的支撑框架,更多的则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黎曙光与妻子邵宝娟婚姻危机,经不住孙佩佩的诱惑,试图再次体验爱欲的青春活力.但不想强悍的邵宝娟却被查出绝症,黎曙光遭遇人生艰难的困境.这些凡人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在这些时代精英那里也演绎着普通人的故事.在这些叙事中,可以看出徐坤惯常的那种幽默随时闪出来.当然,徐坤在这里的幽默和反讽也是有所节制,为求文本的统一和风格的协调,她总是通过一种叙述视角来呈现人物的关系,刻画出那种情境,让行为、动作和情态自身去给出反讽意味,妙趣横生随时流宕于其中.

这部作品是如此丰厚,故事大起大落,人物命运也是一波三折,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可见出徐坤在驾驭大题材方面都毫不手软,才情纵横.她的语言的妙趣也给这部小说增色不少,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并且富有立体感,这与她始终怀有反讽的眼光有直接关系.总之,这部作品试图给当代新新中国立传,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文学写作,徐坤敢于去挑战,而且做得相当出色.能写出这个时代的青春,写出这个时代的抱负与责任,写出这个时代辉煌,也是一种文学的“狂想曲”,也是文学不可推卸使命.在此前提下,这部作品当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可以改进之处,然而,再说或许就是多余的了.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