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荒诞之美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112 浏览:128695

摘 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梦幻般的故事情节和荒诞的语言不仅使它受到孩子的喜爱,更得到成年人的青睐,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它“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是“19 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对后来许多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其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众多学者和师生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了近乎全面的研究.其中对其荒诞之美也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所蕴涵的荒诞美学特征,在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荒诞美 传播 接受

自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英国出版以后,它不仅受到了国内儿童的喜爱,更是赢得了成年人的欢心,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出版至今,已经将近一百五十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翻译成至少一百二十五种语言,从各种译本、简写本,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游戏,“爱丽丝”在全世界大放光彩,魅力不减.尤其是2010年,由怪才导演蒂姆·波顿执导的3D版真人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更是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

可以说,凡是流传到的地方都有“爱丽丝”的粉丝,其中除了在英国本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都成立有“卡罗尔协会”,研究“爱丽丝”,出版研究刊物.民间亦有很多对“爱丽丝”钟情之人,为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受到如此欢迎绝不是偶然,它梦幻般的故事情节、荒诞的语言,不仅使它在国内大受欢迎,也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彩.

一、重返“兔子洞”,探访卡罗尔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因其内容和语言的荒诞滑稽而被看做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大英百科全书》说它“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的确,和西欧传统儿童文学刻板的道德说教相比,它充满了奇妙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更加注重娱乐性而非说教.它将儿童文学幻想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爱丽丝追赶着一只穿着背心、揣着怀表并且自言自语的兔子,跟着它奋不顾身地跳下了兔子洞,在那里她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变化,一会儿变大一会尔缩小;还遇见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人和动物:永远微笑着、行踪不定的柴郡猫;吸大烟袋、说话充满哲理的毛毛虫;疯疯癫癫的三月兔和疯帽子;野蛮的红桃皇后和老实的白桃皇后,等等.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感叹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尽管《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享有如此盛誉,但是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童话作家.提起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一说起刘易斯·卡罗尔,很多人也许就会想起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爱丽丝.刘易斯·卡罗尔是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的笔名,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逻辑学家;他不仅擅长数学推理,还热爱文学艺术,尤其喜欢绘画和摄影.卡罗尔天资聪颖,幽默风趣,在孩提时代就经常和兄弟姐妹一起写诗和故事,还发明了很多游戏.成年后,卡罗尔依然童心不改,常和孩子猜谜、玩魔术,对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有口吃的缺陷,他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但是当与孩子相处时,他却能应付自如,从孩子那里得到了许多快乐.而这也使得他知道怎样“取悦”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与语言习惯,能够按照孩子的兴趣和语言去创作,这也是为什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能长盛不衰的原因.《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是卡罗尔讲给三个小女孩的故事,并以其中的一个小女孩爱丽丝为主人公,讲述了爱丽丝在地下世界的奇遇.但是爱丽丝听了之后意犹未尽,要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喜爱孩子的卡罗尔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他把故事写了下来,取名为“爱丽丝地下历险记”(“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当做圣诞礼物送给爱丽丝,并且附上他亲自画的三十七幅插图.

可以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卡罗尔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中国

在英国流传了五十多年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才被中国知识分子所知晓.1916年12月,儿童文学家孙毓修在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欧美小说丛谈》中,第一次介绍了卡罗尔和他的这部童话作品.1922年,由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斯漫游奇境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第一部中译本.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还出版了不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本,但是影响均不及赵元任先生的译作.从20世纪90年始有介绍和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文章出现,截至2011年,在中国知网上共收集到一百二十篇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文章.最早的一篇是杨静远于1981年在《读书》上发表的《永不消逝的童年的梦—— 一本老幼共赏的书〈阿丽斯漫游奇境记〉》,文章介绍了故事情节、作者创作和出版过程以及它作为荒诞文学代表作的独到之处.

从发表的论文内容来看,国内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七类.数量最多的一类是从译本出发,主要是从翻译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翻译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对译本进行分析,而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针对赵元任先生的译本.第二大类是文本研究,其中对于语言特点的研究占了大部分,尤其是对原著荒诞文学特点的分析,研究文本中胡话诗、双关语等语言特色.第三类是针对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进行的分析.自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以来,根据原著改写的各种简写本、译本、儿童音乐剧以及电影和迷你剧接踵而至,所以对电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研究文章也较多,而且发表时间集中在2010年,因为这一年由导演蒂姆·波顿执导的3D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研究主要是从电影评论和赏析的角度出发,其中有对新片上映的介绍,也有对剧情、演员、拍摄技术的分析,还有对影视作品中语言翻译以及体现的女性主义的讨论.第四类是比较文学研究,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阿丽丝中国游记》和《阿丽思小姐》进行比较研究.《阿丽丝中国游记》和《阿丽思小姐》都是中国作家在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基础上写的续篇.研究主要是对这两类不同民族的作品写作差异及差异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虽然中国作家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和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都被视做童话作品,但是因为中西儿童观的不同,中国作家和卡罗尔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卡罗尔式的作品充满了游戏和娱乐精神,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爱丽丝荒诞奇妙的地下旅行,语言贴近儿童心理.而中国作家的作品则以成人化的视角描述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多了一层教育和批判意味.在对小主人公的塑造上,中国版本的爱丽丝更是多了和其年龄不相符合的性格以及社会重责.中国作家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娱乐儿童,而是借儿童之手批判现实社会.第五类是从作家作品的角度,简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故事情节,研究卡罗尔的写作背景,探究爱丽丝的原型.第六类是文学批评,多结合文学理论进行阐释,利用文体学、荒诞美学或者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一类归结为其他,主要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医学上的影响.因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广泛传播,医学上以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的感受命名了一种病症,叫丽丝梦游仙境症状(AIWS),它是指时空和身体感觉错乱,这和爱丽丝在兔子洞中错乱的感觉类似.虽然文章并不是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但是足以看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世界上的影响,以至于医学上都利用爱丽丝命名疾病名称. 三、永恒的荒诞之美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看做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其荒诞的美学特征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语言上.卡罗尔是位数学家,可是在语言上也颇有天赋.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卡罗尔和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双关语、生造词、胡话诗、典故等的应用,让故事趣味性大增.在第三章中,出现了dry这个单词,它既可作“干燥”来讲,也有“枯燥乏味”之义.老鼠为了让大家身上早点变干,决定给其他动物包括爱丽丝讲一个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干巴巴的、枯燥乏味的故事.甚至为了体现小主人公的心理,他故意错用词语,例如在第二章中,爱丽丝吃了一小块蛋糕之后身体开始变大,她说:“Curiouser and curiouser!”看着自己越变越大的身体,爱丽丝惊奇得不会说话了,错乱的语言让读者忍俊不禁,深刻领会到爱丽丝的吃惊.在疯狂的茶会那一章,三月兔(the March Hare)和疯帽子(the Hatter)的叫法就来源于当时的民间习语“mad as a March hare”和“mad as a hatter”,因为只有三月是兔子发情的季节,这个时候他们会忘记了自己的弱小而到处瞎跑.这种状态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处于非常兴奋状态、疯狂得完全无法预测其动态的人.而当时的帽匠因常用水银处理毛毡而中毒,得上震颤症,进而语言混乱,产生幻觉.由此可见卡罗尔对语言的通晓和驾驭能力.


胡话诗其实是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戏仿,例如《那条小小的——》是戏仿英国赞美诗作家艾萨克·瓦茨的诗歌《那只小小的蜜蜂》,《你老了,威廉爸爸》则是戏仿英国湖畔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的诗歌《老人的安慰以及他如何获得安慰》.这两首说教诗,第一首赞美了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建造蜂房.这是一首在当时对孩子进行道德和宗教教育的诗歌,几乎每个孩子都耳熟能详.本来是一首颂扬劳动的诗歌,在卡罗尔这里主角却变成了狡猾的小鳄鱼,它张着大嘴等待鱼儿主动送上门,是个典型的不劳而获的主.这和原诗的意思大相径庭,完全是对蜜蜂这个勤劳形象的颠覆,读起来滑稽有趣,体现了卡罗尔对当时虚伪的道德说教的嘲讽.第二首诗歌《你老了,威廉爸爸》原文是由一个年轻人与威廉老爹的对话构成,年轻人询问老人为何不悲叹老境将至,而是心情愉快;老人回答说,他在年轻时就已知时光飞逝的道理,所以他一直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总是“想着上帝”.而在卡罗尔笔下,这个虔诚的服从命运安排的老人却倒立、翻跟头、连骨带肉地吃掉一只鹅、在鼻尖上顶鳝鱼,被变成了一个滑稽、粗鲁、满嘴胡话、行为怪异的人.

其次,其荒诞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的荒诞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变身形大小的蛋糕、药水,眼泪汇聚成的泪水池,使唤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烟袋的毛毛虫,把猪当成宠物的公爵夫人,动不动就要砍掉别人脑袋的红桃王后等,故事情节完全是随着爱丽丝的所想所见发展.这些奇思妙想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儿童和成人,满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

传统的童话叙事方式被颠覆,叙事模式不再是《格林童话》式的简单明了,有清晰的结构、完整的情节、平易准确的语言,历经艰难最后收获美满,或者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的主题.在这个地下世界里,一切显得那么混乱、难以理解,故事的发展随着爱丽丝的“漫游”而发展,胡话诗、无逻辑的审判充斥其中,没有正邪之分,甚至连结局都以爱丽丝梦醒而自然而然地结束.以往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都是以第三人称直接叙事,很少有人物的内心独白,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反常态,叙述焦点已经由外部描写转向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现,尤其是主人公爱丽丝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在兔子洞里往下掉的时候,爱丽丝自言自语地“想”了很多:经过这次掉落,她以后再也不害怕从楼梯上滚下来了;自己会不会穿过地球,到那些头朝下走路的人们那里;她的猫黛娜会不会想念她.梦幻叙事方式让读者跟随爱丽丝走进梦幻般的奇境世界,随着爱丽丝的内心独白体会梦中世界的奇幻.

这种“寄情以梦”的梦幻叙事方式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有人称刘易斯·卡罗尔为无意识流动的大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也被看做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从写作方法上看,它有力地推动英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内容上看,更是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