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文学倾向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96 浏览:119529

摘 要 川端康成不同时期的众多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他的文学倾向.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本文旨在通过《伊豆的舞女》窥其一斑,进而把作家的文学思想倾向粗略地归结为:以“佛典”为底流、忧郁的伤感抒情、孤独的主观色彩、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情感.


关 键 词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文学倾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完成发表于1926年.但是,被写进作品里的故事却是经历于1918年,那时候川端康成还是旧制一高的二年级学生.作品以伊豆美丽的风景作为背景,描绘了“我”与来自大岛波浮港的舞女一行,一道自伊豆的修善寺、汤岛、汤野的温泉地至下田的一段旅情.作品里的一高生反映了秉性孤高、性情乖僻的作者,与舞女们一路同行,那颗扭曲的心灵被舞女们纯朴善良的人性洗涤得清爽纯净,是很美的一部作品.其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极富代表性的写作特色,大致可归为以“佛典”为底流、忧郁的伤感抒情、孤独的主观色彩及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情感.

一、以“佛典”为底流

由于受佛教宇宙观的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既显得气势恢宏,又显得虚无缥缈.他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来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对现实避而不谈,这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即表现为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命,也就是文学革命.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才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源自人生的悲苦和寂寞,但是作家并不想让自己的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想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痛苦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写道:“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佛典的虚幻.”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并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他所说的“东方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具体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这是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并使之得到救助,便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即“佛典”文学思想.

《伊豆的舞女》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的“佛典”思想特征.日本学者伊藤整在评论《伊豆的舞女》时,曾有过这样的精辟阐述:“反复读一下《伊豆的舞女》,可以随处发现这篇作品同川端今天的创作在脉搏上是相同的.”可以说,这相通之处在《伊豆的舞女》中只是处在不引人瞩目的角落.不用说,读作品时,虽然在这不引人瞩目的地方获得一次又一次真正的感动而深入下去,但掩卷时获得的感动不是在不引人瞩目的地方获得的,而是构成这篇作品的骨骼的情节和情景的甜蜜性,是青春的抒情.残忍的不回避的目光不漏过丑恶的全过程,在最后的目的地,却一定要抓住纯洁和美.川端康成的这一创作精神,游弋在贯穿始终的抒情气氛中,因而被深藏在了作品的内部.

二、忧郁的伤感抒情

川端康成的小说经常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伤感抒情倾向,作家本人特别强调情感因素和作用,他在创作中凭借感情多于理性,在决定其创作的倾向上,情感因素比思想因素起着更大作用.川端康成的小说非常注重心理表现,尤其对伤感情绪的表现兴趣甚浓.他常常是因自己的感受和感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将自己长期积郁的极度感伤和难以排解的忧郁直接地倾泻出来.他不仅毫不掩饰地坦白自己在生活中被孤独苦扰所产生的浓郁的伤感情绪,而且十分注意揭示被损害、被侮辱的艺妓的悲惨命运和伤感情怀.《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淳朴美好,但是也饱含了为生活所困的苦闷、忧郁的情愫.作者极力捕捉、挖掘它,借以渲染一种悲哀的艺术气氛,从而增加了感伤的抒情倾向,这恐怕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忧郁美”和“悲哀美”吧.这位伤痕累累的作家,他的感情是非常敏感而且脆弱的.生活上的任何一点点感觉和感受,都会触动他那伤感的神经,引起他情绪的波动,从而触发他悲哀的感怀和感叹.他笔下的人物的伤感情调,常常是一触即发、一泻无余,特别的深沉.

川端康成擅长描写爱情,但是他笔下的爱情生活很少有欢乐和甜美,更多的是眼泪和辛酸、哀怨和凄婉.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大多都处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苦闷当中,但是作者却很少把它放在社会问题的范畴来表现,大多当作个人命运的问题来处理.所以他写男女感情的幻灭,让他们洋溢着深深的孤寂和凄凉的情绪,发出伤感的哀叹.《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将1918年自己的真实经历当作心爱珍贵的回忆,经过长期酝酿而创作成的作品.所以作品中感情波澜的爱情生活故事,写得特别凄怆、哀怨和委婉动人,因而这种作品的痛苦是最个人的,也是最为强烈的.作品中的爱情,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人物从执着到失落的心理历程,热衷于揭示他们内心世界的痛苦忧郁,间或带有几许绝望的伤感.

这种伤感色彩,不仅表现在爱情生活上,也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纷扰上.特别是在战后,由于民族的失败、国家的毁灭,川端康成对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企图解脱退避,然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做到,这使他苦闷、惆怅,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空漠感,一种要求解脱退避而又无法解脱退避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厌倦和感伤.所以作者在作品中自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感伤的怨叹,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空幻和淡漠,最后甚至企图从佛教禅宗中寻找一点慰藉和解脱.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悲痛感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含有实在的社会内容的,同时又是时代的伤感和民族情绪的表现.

三、孤独的主观色彩

川端康成的著作,具有浓重的孤独的主观色彩.他生活上与政治上的孤僻,在他心底深深地印上了孤独的影子,形成了最深层次上的心理意识.这种意识与日俱增、无法排遣,成为一种内在的孤独,这也就是日本文学评论家常说的“孤儿根性”.作者似乎也乐于生活在这种孤儿的感情世界里,苦苦地反复咀嚼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在《伊豆的舞女》中,他以自我为人物中心,描写自己的孤儿生活和孤独情感,写出了自己在孤儿生活环境下的体验和感受,以寄托自己孤独的悲哀.川端康成“孤儿感情”的基本特征,就是他心底里潜藏着的一种寂寞、孤独、忧郁、敏感、脆弱、多愁善感,甚至是神经质.他从事创作伊始,就一直强调忠于主观实感,着力于从孤独寂寞中发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正自我,依靠主观直感反映自己的行动、经历、思想感情和命运.他经常利用日本传统的“私小说”的形式,其作品主人公常以第一人称出现,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其不少作品中的人物实际就是作家本人的文学形象,比如《伊豆的舞女》中的高中生.他的小说主要依靠自我感觉,把自己孤独的生活感受和经验,融入人物角色之中,含有作家自我寄托、自我表现的成分,所以我们可以从作家创作的艺术形象中看到作家的影子,感受作家的思想情绪.

川端康成在作品中从来不掩饰个人或者社会的孤独情感,并且常常伴随着一种忧郁、惆怅、悲哀的情感,他也无意去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的情感,相反,他听任这种孤独感无限地膨胀,并用夸张的笔法渲染自己生活中的不安定感,肆意放纵自己思想的消极面,时常流露出一种厌世的宿命思想,觉得幸福是短暂的,但孤单却是长久的.他对这种感情的抒发几乎不受理性认识的制约,完全由他的孤独生活、性格和情感所驱使.而川端康成本人也说:“这种孤儿感情,也许贯穿我的全部作品和全部的生涯.”这种孤独的主观感彩,可以说不同程度地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活,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主要倾向之一.

四 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情感

川端康成把创作的目光投向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他们被侮辱、被损害、被压迫,作家把笔触伸向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主人公,刻画他们的艺术形象,并且同情他们的悲惨命运.作家自己说过他“喜欢穷街陋巷”,他认为浅草、贫民窟、烟厂女工的粗犷美更能吸引他,他对这些地方的人物比对银座、公馆街或者女学生“怀有更大的兴趣”,从林开始,他就以同情的笔致,极其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街头女艺人、生活凄苦的女侍者和沦落风尘的艺妓等艺术形象.这些在辛酸贫困、悲哀凄凉的环境里生存的小人物,他们只是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或者在爱情上得到一点慰藉,然而这种简单并且朴素的愿望都幻灭了,连作家本人也感叹:“太残酷了!”川端康成偶尔还把目光投向受伤害更深的人,比如《伊豆的舞女》中还写了莲台寺银矿工人家庭的悲惨遭遇以及矿工的苦难.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这些小人物是了解的、同情的.川端康成似乎想从表现小人物对朴素生活的依恋当中,体察和探求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些都说明,作家对人情、人性的丰富性越来越有深刻的理解,他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而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和把人放在应有的地位.作者对这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微的小人物都没有轻视、卑视和歧视,而始终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看待,同情他们的苦难、理解他们的悲伤、倾诉他们的不平,并且蘸满同情的笔墨,真实描写他们善良的性格、丰富的感情、朴素的愿望和美好的内心世界.尤其对于他们遭受摆布、践踏等非人命运表现出了强烈关注,含有不粉饰现实生活的积极情愫.这些作品蕴含着一定的悲剧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人性黑暗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并且多少带有社会悲剧色彩.这一点在《伊豆的舞女》里也有明显的表现:艺妓一行人以及后来死去儿子带着三个孩子的老妇人,他们都是彰显悲惨命运的小人物,通过作者对他们所表现的情感,我们可以说川端康成确实秉承着一种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主义情感.人情、人性以及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作家寻求的最本质的东西,也是他在某一时期创作活动的思想基础.

五、川端康成的文学思想倾向

作家的文学思想上的倾向,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它既包括作家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川端康成以上几种基本倾向,都是作家文学的思想倾向的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把相当大的注意力都放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身上,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疾苦和愿望,并以此来阐明自己对生活、爱情、事业和社会的见解.但是,川端康成并不是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作为明确的概念性思想表达出来,而是运用丰富的感情和隐藏的观点,具体且形象地隐喻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以写实为起点的.他的作品既追求情感的真实,又非常注意细节的真实,有时仿佛从未经过艺术加工,甚至带点自然主义的色彩;有时则利用想象和幻想暗示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显得幽深朦胧,还带着些许神秘色彩.总之,川端康成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一样,具有非常的魅力,这同作家本身的文学思想倾向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三十七卷本),新潮社,1999年版.

[2] 川端康成,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长谷川泉:《对川端文学的视点》,明治书院,1971年版.

[4]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考》,新潮社,1981年-1984年版.

[5]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作品研究》,樱枫社,1976年版.

[6] 中村光夫:《川端康成研究》,六兴出版社,1976年版.

[7] 林武志:《川端康成研究》,筑摩书房,1978年版.

[8] 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传记》,明治书院,1984年版.

[9] 长谷川泉:《伊豆舞女”之解说文――川端康成の人と作品》,株式会社,2001年版.

[10] 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论》,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

作者简介:王丽莎,女,1985―,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