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的“自然”文学观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51 浏览:130967

[摘 要 ] 自然,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在《诗品》中,钟嵘从诗歌“吟咏性情”的本质论出发,提出了以“即目直寻”、“自然英旨”为内容的自然论文学观,进而提出了其诗歌的“真美”主张.同时,钟嵘也在对诗歌的品评中贯彻他提出的自然观,为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 键 词 ] 诗品 吟咏情性 即目直寻 自然英旨 真美

钟嵘的《诗品》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经典著作.《文心雕龙》可谓“体大而虑周”,相形之下,钟嵘的《诗品》则是论述五言诗的专篇.然而,钟嵘在刘勰提出“文道自然”后,继续强调“自然”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地位,为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对“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的发展

一方面,钟嵘在论述“吟咏情性”时注重人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对怨情的抒发.钟嵘将诗歌的社会功用转移到个体的人身上,注重发掘个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诗歌对于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以及诗歌的审美本质,这也正是那个时代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钟嵘在论述“吟咏情性”的时候并没有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他将诗歌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相区别,提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论,反对用典,开启了其自然说的论述.

二、由“即目直寻”到“自然英旨”

钟嵘作《诗品》论述五言诗,必然存在一个评判标准问题,对此,罗根泽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自钟嵘看来,用事用典,宫商声病,繁密巧似,都违反自然,矫正的方法,当然就要提倡自然.刘勰也提倡自然,但不以自然为根本观念;钟嵘《诗品序》里深深慨叹‘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可见他所标榜的准的―即根本观念―是自然.”钟嵘自己也在《诗品序》中提出了“即目直寻”的观点,这是在对当时文坛盲目用典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中提出来的.他批评颜延之“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批评任“既博学,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少年士子,效其如此,弊矣.”他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诗人没有很好地将诗歌与“经国文符”、“撰驳奏”区别开来,因此他提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论观点,对用典泛滥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即目直寻”的观点.在钟嵘看来好的诗歌应该是诗人“努力捕捉与当下之情呼应契合的眼前之景,也就是‘既是即目’、‘亦唯所见’;力求通过这偶然邂逅、独一无二、稍纵即逝的外在景物抒发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受情思”而创作出的.钟嵘强调的即目直寻,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诗人在看到某一景物时会瞬间有所感悟,生发情感,进入创作,整个创作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因此,钟嵘提出的“直寻”是与讲究“用事”和“补检测”的创作方法对立的,只有充分尊重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在创作中做到即景会心、自然生情、自然成文才能创作出好的诗歌,这样的诗歌才能达到“自然英旨”的境界.由此可见,“自然英旨”是钟嵘的自然论文学观的核心概括.

三、诗歌的“真美”主张

钟嵘提出的“真美”是一种因自然而生发的美,是从批判声律说的角度提出的.真美就是自然、真实的美,具体来说,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感情的自然,二是声律的自然.

(一)感情的自然

感情的自然其实是与钟嵘所主张的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论契合的.在《诗品序》中,钟嵘选择性地继承了诗歌的“群”和“怨”的功能,而这里主要是“怨”,这已经在前面的论述中提及.身在一个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钟嵘特别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因此他将儒家诗学的“兴观群怨”说的“兴观”丢弃,缩小诗歌的社会功用,强调诗歌抒发情感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他对文学成为人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但是,钟嵘强调的抒发个人情感并不是刻意地、矫揉造作地进行情感的宣泄,而是诗人在自然状态下抒发内心的自然情感.钟嵘对玄言诗的批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认为诗歌本是抒情文体,若将玄理渗透其中,就很明显违背了自然的原则.

因此,这里所说的感情的自然是建立在诗歌“吟咏性情”上的,诗人一定要抒发真实的、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

(二)声律的自然

“真美”是基于当时盛行的讲究声律的弊端而提出的,钟嵘从诗歌创作的声律入手,提出了 “真美”主张,尤其情调声律的自然.钟嵘并不完全否定讲究声律,他提倡诗歌“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即可,过分地讲究所谓的“四声八病”就会违背自然的原则,使诗歌显得生硬、造作,丧失了“真美”.

可见,钟嵘提出的“真美”同样是建立在诗歌的“吟咏情性”的基础上的,“真美”既要求诗人在创作中表达自然的情感,又要求诗人打破声律的束缚,用自然的语言表达真实情感.

虽如此,钟嵘并不忽视文采对诗歌的影响.钟嵘在品评颜延之时引用了汤惠休的评价,“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此处明显可看出,“芙蓉出水”的清丽之美更符合钟嵘的自然论文学观,但这并不能说明钟嵘就忽视文采.钟嵘也主张“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诗歌创作,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钟嵘特别推崇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与“词采华茂”,这是对诗歌“质”与“文”的统一的肯定.

四、《诗品》对自然论文学观的实践探索

(一)对曹植的评价

在《诗品》中,钟嵘最推崇的就是曹植.他对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歌特征极为赞美.他认为“骨气奇高”体现出了他自身的情怀,是自然的.“词采华茂”与“体被文质”兼具,体现了钟嵘的诗歌审美标准,词采华茂是当时文坛对于文学创作的普遍要求,而达到文质统一是钟嵘对儒家诗学的继承,钟嵘将“骨气奇高”与“词采华茂”统一于曹植的诗歌中,形成了自己的诗美理想.而“情兼雅怨”一方面体现了钟嵘奉行的文学的抒情本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钟嵘注重对“雅”和“怨”的感情的自然抒发.

另外,钟嵘对于曹植诗歌不刻意追求声律的肯定,也正符合他所提出的“真美”主张.可以说,曹植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便是钟嵘所推举的诗美主张,也是他的自然论文学观的重要体现.

(二)对陶渊明的评价

宋代以后的诗学将陶渊明列为“自然”的首席诗人,他的名气远超过被列入上品诗人的谢灵运.但是,钟嵘崇尚自然文学观却将陶渊明列入中品,这便是后世指责钟嵘对其品评不当的重要原因.然而,如果将这种品评置于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中,钟嵘的品评也并无不妥.

“齐梁时期出现的颜延年的《靖节征士诔》、萧统的《陶渊明传》及《陶渊明文集序》等文,主要推重陶渊明高洁的人格,而对他的诗均未给予很高评价.”由此看出,陶渊明因“自然”而在六朝产生影响的不是“自然之文”而是他人格的“自然”.对此,钱钟书先生也指出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不仅是由于“眼力初不甚高”,还看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时习”的局限.当时的文坛, “华靡”的文风盛行.纵然钟嵘提出了“自然”的文学观,但他也注重“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综合这些因素,再反观陶渊明的诗歌可见,他的诗歌质直,文采不足也不只是钟嵘的评价,更是当时主流文坛对陶渊明诗的定位.由此看来,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并没有违反他提出的“自然”论.


钟嵘,作为继刘勰之后的又一文学批评家,继承了前代的“自然”思想,同时又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论文学观,他充分肯定诗歌的抒情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即目直寻”、“自然英旨”、“真美”等理论观点,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他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贯彻,为“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