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9 浏览:7786

摘 要 :由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形式的不尽相同,因此彼此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生活形式等等来浅析一下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差异化.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这些角色在对呈现社会思想意识、传统观念习俗、传递著者思想等方面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性格的不同,她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关 键 词 :中英文学 女性形象 差异化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而西方的女子都多是偏有主见、刚强、勇敢等等形象.这都是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差距造成的.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但是不论其性格本身如何,这些女性形象对待爱情对待人生却有着显著的差别.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两种社会制度下成长的女性在爱情及人生上的差异化态度.

一、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差异对比

首先,中国女性在婚姻爱情上的态度表现得含蓄、深沉,而英国女性则会更加勇敢、直接.不同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中西方女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有差异.深沉含蓄、温柔体贴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相比之下,西方女性则显得大胆、热烈而又执着.例如《皆大欢喜》中的女主人公罗瑟琳.她在逃往森林寻找父亲的途中,看见了爱人奥兰多为她写的诗歌.她足智多谋,通过施计来试探出爱人对她的感情程度.罗瑟琳这一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可爱女孩,深深地打破了那种在封建社会中女人软弱无能、男人附属品的形象.中国女性在这一点上远不如西方女性.

其次,英美国家的女性有着较强的独立人格,而中国女性深受三从四德影响因而有较强的顺从心理.有关男女平等问题的争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女性一直在争取与男人有平等的人格地位.而英国女性追求独立平等要早于中国女性.《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形象,通过这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以及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我们可以体会到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一生都要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教条的束缚.对于婚姻大事,更是要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选择她的伴侣.

第三,英美国家女性形象自我意识较强,重自身情感,而中国女性则重社会评价和信义名节.西方女性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婚姻爱情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仲夏夜之梦》这部戏剧中,女主人公赫米霞是对爱情非常忠贞、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赫米霞与拉山德彼此相爱,但是女方的父亲坚决反对.他试图促成赫米霞和狄米特律斯的结合,但也同样遭到赫米霞的拒绝.盛怒之下的伊吉斯将自己的女儿带到提修斯公爵面前,提修斯公爵告之他们以如下意见:按照雅典自古相传的法律,赫米霞必须服从父亲的意志.否则,要么披上修女的服饰终身不嫁,要么违背父愿而按律处死.不过赫米霞对这种封建旧礼教弃之而不顾,她最终顺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拉山德相守一起.《西厢记》中,崔莺莺在与张生一见钟情后,若按照西方人的思想会直接地表露自己,可她以考虑到这种结合会遭到社会上的非议和父母的反对,只能私下偷着约会.她的这种不敢直接说明就是考虑到了社会评价和信义名节.她受到自我意识的束缚.因而,西方女性形象着意于“我要怎样”,而中国女性形象则更多地注意“我该怎样”.

第四,作为英性形象普遍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中国女性形象就表现得较为懦弱.虽然在中英两国社会都存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但英国女性和中国女性对待不合理的制度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当代美国杰出的非裔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就是一部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著作.它是一本向传统男权文化进行解构的女权主义文本.在小说中,沃克以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以书信体形式向读者呈现了女主人公西丽悲惨的人生境遇及在女性朋友莎格和苏菲亚影响和帮助下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并以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向传统男权文化进行抗争,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人格的完整和独立,并为其他被压迫的群体开创一片新的天地.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则甘愿当玩偶,一生都受父母、丈夫等人的摆布, 当面对应该主动抗争的事情也只是消极反抗而已.《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本可以与丈夫相处得很美满,可迫于婆婆的意愿最后投河自尽.

通过上面对中国和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对待婚姻爱情及人生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我们对中西方女性形象有所了解.造成这种中国和英美国家女性的这种差异,笔者认为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中西方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

二、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差异的原因

首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思想一直受到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禁锢,纲常道德的束缚,使得中国女性在婚姻爱情观上没有独立性、自由选择权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封建的礼教道德规范束缚着中国女性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封建统治阶级所规范的这些规范,完全使中国女性思想封闭,逆来顺受性格由此形成.女性在婚姻爱情上所受的遭遇及悲惨的命运都归咎于当时传统道德思想观念.从而也造就了她们那种含蓄深沉,缺乏自我意识,软弱、消极反抗的形象.


其次,中国和英美国家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中国与英美国家女性有着不同的婚姻爱情观.中国的女性社会地位相当低,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没有什么权利.这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决定她们只能处在从属地位.同时,在婚姻制度上,中国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发言权,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反的,西方女性却不仅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拥有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作为女性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又为英美国家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捍卫自身人格奠定了基础.而不像中国封建社会所奉行的一夫多妻制,使得女性的地位就更低,而且受到丈夫的.即使她们反抗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差异的态度

正因为在社会制度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婚姻制度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婚姻爱情生活.西方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两种不同的思想,造成了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差异.

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女性便没有文学.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作者认识自己人生价值的固有思维定式得到诸多男性作者的认同,大家都热情描写女性,关切妇女的切身问题.的确,在世界文坛上,在古今中外作家的心灵和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了重要地位.在19世纪以来的英国现代小说中,女性,尤其是知识分子女性数量较多,有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而在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女性形象得到嬗变、演进,她们在文学史上呈现出渐变的轨迹.在这里我们以《简爱》为例,《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他们两个是互相吸引的,首先正视自己内心所向的是男主人公,但他不知道女主公有没有同样爱上自己,所以,男主人公故意在女主人公面前说他要结婚,女主人公就急了,终于说出她爱他,到了结婚当天,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女主人公悄悄离开.过了不久,男主人公家失火,一段时间后,女主人公无意当中知道男主人公因救火而残废.这时,女主人公才真正正视心中所向,衡量后,她决定主动去找男主人公,说她要留在男主人公身边,那时,男主人公不想耽误女主人公而叫她离开,但女主人公当时说:“我现在已经有钱了,是一个独立的女人了,我想上哪就上哪,想在你家附近建房也是用我的钱等”后来,故事以一个美好的结局收尾.在作品中作者对英语语言的运用与她对英美两国生活的熟悉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下,人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可复生”的想法.作品中的简爱是个性解放和对爱情自主追求的真正代表,并且她最终取得了胜利,唱出了当时社会女性主义反抗取得胜利的凯歌.

笔者通过英美文学中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典型形象简爱的详细讲述,以及西方文学史中女性地位的重要性.首先说明女性在英美文学中的分量的重要,并且这种分量不只是其在文学作品中充当的角色而已.西方的文化、宗教、法律等等近代的许多改革,都是和女性密切相关的,这里面有社会形态问题,有禁欲思想的解放问题,而女性在这里面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很多现实社会问题都和女性息息相关,用她们塑造文学中要表现的形象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很多的英美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来极力塑造一位女性形象,其目的是有很深用意的,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形象时可以影射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可以这么说,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代表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她,更是整个社会的折射.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了解英美文学,就要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而要了解这些女性形象,则要根据人物的处事方式的差异、小说中其他角色对她的评价及态度、作者对女性形象的感情偏好来综合研究,并结合当时的英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快速了解文学发展脉络,进而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语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