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原”――对歌德“世界文学”的重新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61 浏览:109796

摘 要:文艺界内对于歌德“世界文学”理解常常存在一些误判,把世界文学误解为地理范围上的概念或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是这些误判只是单纯地揪出“世界文学”这个名字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本文在阐释出歌德“世界文学”原意的同时,分析歌德“世界文学”这一神奇的想法出现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关 键 词 :“世界文学”;共同人性;艺术性;交流与接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53-02

“世界文学”是歌德在《歌德谈话录》提出的一大重要概念.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和爱克曼的谈话时说:“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诗的才能并不那样稀罕,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写过一首好诗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过说句实在话,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但是当下学界对于歌德“世界文学”的概念的理解存在些许误解,偏离了歌德当时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初衷.这些误解主要包括两种:第一,“世界文学”被认为是“从古至今天世界上所有文学的综合”,这是一个地理范围上的概念;第二,世界文学被认为是经过历时的淘洗检验,被证明为伟大的艺术,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特的概念,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之所以被误解、误判,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批评者对于“世界文学”概念的分析理解,只是单一地从“世界文学”能指意义上的涵义思考,并未周全地考虑到“世界文学”概念提出的历史语境、文学语境.因此,对于歌德世界文学思想的分析,笔者认为,结合《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对于理解歌德最初对于世界文学的构想,应该更妥切些.要分析歌德最初对于世界文学的构想,我们不得不先从背景上了解世界文学出现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一、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一)“世界文学”产生的基础:作品的共同人性与艺术性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尽管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复杂的差别,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同因素:共同的人性、艺术性.共同人性、艺术性贯串在这些差别中,使得“这民族和这时代的诗对于其他民族和其他时代还是同样可以理解、可以欣赏的.”世界文学必然会出现,正是因为世界文学的产生依赖于世界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人性和作品的艺术性.作为具有较高文学造诣的歌德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

共同的人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理想的普遍人性,它是可以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吸收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能够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文学,即是那种不分时代、不分阶级,体现了共同人性的文学.,歌德提倡“世界文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他认为民族性与人类性(人性)虽有区别,但从根本上说又是统一的.歌德的视域中,人类之所以能够出现并生活在地球上,而且被分为各种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但是单纯就人这个个体而讲,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之间有其相似性、共同性和普遍性.他说:“人的普遍的东西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存在,但如若是以陌生的外表,在远方的天空出现,这就表现不出本来的利益;每个民族最特殊的东西只会使人诧异,就像我们还不能用一个概念加以概括的,我们还没有学会把握的一切别具特色的东西一样,它显得奇特,甚至常常令人反感.因此,必须从总体上看待民族的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和判断出,是丰富还是贫乏,是狭窄还是宽广,是根底深厚还是平庸肤浅.”人的生理结构的相同性,不同民族的诗人在生活、爱情和情感上的相似性,在文学艺术中“真正值得赞扬的东西,所以不同凡响,乃是因为它属于全人类”.莎士比亚的诗作,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各族人民的共鸣,就是因为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生动地揭示出了人性的丰富和多样.《少年维特之烦恼》出世以来,获得不同民族人们的力捧,歌德肯定地说:“《维特》即便在今天第一次出现,也还是划时代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多的不期而然的愁苦,那么多的隐瞒的不满和对人生的厌恶,等.”每个时代都存在着那么多的愁苦、厌恶、冲突,所以它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为其他民族接受.人与人之间有跨越国家、民族,跨越文化的心灵共通性,人性的共同是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它使得每个民族都能感受到了彼此间的吸引力,并生发出情感共鸣.“生活和情感的类似,使我们懂得欣赏其他民族的诗歌,领悟寓意”.可以说,维特之所以能够存有划时代的意义,并非由于它出现的某一个具体的时代,而是它那引起共鸣的价值.从某种视角意义上讲,歌德提出的的世界文学这一能指性概念,正是来源于他自身对共同人性的体认.

作品的艺术性,是指用艺术的形式将人性内容表现出来.正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普遍性,一部作品才能被他人理解、接受、吸收,才会被称之为优秀作品.,其原因正是作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的希腊诗,其诗中的人性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能够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中长久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歌德正是看到了希腊诗的完美,要求我们“首先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古希腊人”,“文学的模范要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找.”

(二)歌德“世界文学”产生的时代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很多国家相继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在这个时代里,歌德看到,世界不仅在走向德国,同样德国也在走向世界.荷马、莎士比亚、卢梭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在德国风靡一时.同时,《浮士德》、《塔索》等也相继在巴黎上演.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与爱克曼交谈时,歌德对中国传奇《风月好逑传》法译本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中国人在思想、作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感到生活在东方的他们与我们是同类人”.后来歌德又从文学题材的道德意义出发,将《风月好逑转》与贝朗瑞的作品比较,慨道:“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到了1806年,耶拿战役爆发,法国击败了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不仅向法国“进献”了一半的土地,并且付出了巨额赔款(据说一亿法郎),裁减了军队.法国甚至在德国境内建立了威斯特法利亚王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民族意识被彻底激发出来.在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怀有爱国的作家,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反映社会不合理想象,还是挖掘古代的文学遗产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流露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面对文学界狭隘民族主义文风的高涨,歌德反驳道,“我们德意志人检测如不将自己被束缚的眼光投向外部世界,那么必将使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并提出的,真正的民族主义不是固守自封,而是要将眼光投向外部世界、接受外部的清新空气的吹拂,等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交流,这并非要求民族文学趋于同一”.

可以说,歌德“世界文学”观点的产生,就是基于人类“共同人性”的基础之上,加之世界正在综合,“世界文学”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

歌德之所以能够首创并提出”世界文学”这一理念,或者说”世界文学”这一理念之所以由德国的歌德首创并提出,固然与当时的德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深厚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有关,但是歌德本人的得天独厚的文学天赋、高不可及的文学造诣、高屋建瓴的世界眼光、丰富漫长的人生阅历以及大量卓著的文学实践等主客观条件也为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歌德“世界文学”的原意

歌德当年用“世界文学”这个概念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意味着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歌德认为文学既属于世界,又属于各个民族.但是他在对待他国文学的态度上并不是天真地主张同质同构的“世界文学”,而是要求各民族人民要相互同情和具有人类的恻隐之心.世界文学并非趋于同一,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共享一个世界共同体系.正如他所他讲的那样,“世界文学”这一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同民族具有相同的认知方法,而是指他们在互相审视的过程中学会了彼此理解,即使它们不能彼此相爱,它们至少要学会彼此宽容对方”.各民族之间必然会“有类似的地方、互相排斥的地方、有彼此模仿、拒绝的地方”,正是不同民族文学的“各有千秋”,“世界文学”才能够在这种不同民族、种族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融过程中形成与发展.

第二,世界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和接受的过程,各民族文学在形式上和创作理念上相互借鉴.每个民族文学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由一种不同的语言创作的,使用了不同的天赋、才能、鉴赏力,揭示该民族真实的内在心灵.但是“世界总是永远一样的一些情景经常重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讲恋爱,动情感,那么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为什么诗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他国文学是本土文学的印证,是本土文学永葆旺盛生命力的一大动力.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地奉某一种文学为楷模,而要吸收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优点,加以利用.因此歌德鼓励诗人应该胸怀整个世界.他“应力求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因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对其它一切文学我们都应该只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汲取过来.”歌德他告诫青年人,尤其是对文学感兴趣的德国人,不能只读德国文学,或法国人只读法国作品.对文学趣味的培养,应该以兼容并蓄的精神来阅读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作品,并吸收其中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当然,歌德也看到了翻译、批评、文学作品、戏剧等对于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媒介作用,它们促进了各国文学的交流和彼此接受.他在与卡莱尔的书信中明确指出了翻译的沟通作用:“译者可以被视为媒人,他们将欲遮还羞的夸得极为可爱,引起人们对于原文的无尽向往.”

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闪绕着光芒,但是不同语境下对于歌德“世界文学”的阐释,渐渐偏离歌德最初强调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初衷.因此,回到歌德当时提出“世界文学”这一理念的语境中发现,作品同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世界文学必然会出现,加之歌德当时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的复杂,德国民族文学的狭隘性,为歌德意识到并提出“世界文学”这一理念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