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的真实观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84 浏览:20038

关 键 词 :海明威 文艺思想 真实观

摘 要:海明威文艺思想的基础是真实.他在谈论创作时,时时处处都触及到了真实,真实构成了海明威创作的核心.真实性是海明威文艺思想和文学活动的支柱.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基本观念,解读和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真实性”的依据和内涵,从而全面理解海明威的文艺理论思想.

海明威文艺思想的基础是真实性.海明威在谈论创作时,时时处处都触及到了真实,真实构成了海明威创作的核心,海明威其他的文艺思想都从属于此.探究海明威文艺思想,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探究海明威的真实观.只要理解了海明威真实性的具体内涵,就易于掌握海明威文艺思想的其他方面,诸如象征问题、海明威对象征的态度及其具体运用的内在依据.

一、

真实性是西方文学美学的一大支柱,是西方美学特立于世界的根本之所在.与海明威同时期的作家,尤其是当先锋作家极力打破文学的外在真实时,海明威未同流俗,而一再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他认为:“等作家应该像上帝的教士一样,要非常正直,非常诚实.他要么诚实,要么不诚实,像女人一样,要么贞节,要么不贞节,写过一部不诚实的作品,以后就再诚实不起来了.”

海明威认为,真实是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小说家的基本素质,作家首先是“正直”的、“诚实”的,而后才能创造出经受时间考验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并认为一个作家要“写得清楚明白,人人都看得出他是不是伪造”的.

托尔斯泰是海明威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作家,这可能是他们都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对象,都试图从对战争的研究和描绘中探索人类活动的真谛.这体现在海明威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喜爱上.海明威对《战争与和平》研读细致,体味较深,他认为这本书各个方面的描写是非常“真实”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其中描写的全部战斗和战役都能剪裁出来“独立成篇”,而不失“真实性和磅礴气势”,并能像“诗那样精炼”,海明威说:“我爱《战争与和平》,是爱它对战争和人的绝妙的、深刻的、真实的描写,但我从来没有相信过这位伟大的伯爵的议论.等他那沉闷的、救世主的思想并不见得比那些福音传教士们和历史教授高明,我从他那里得出一条教训:千万不能笃信自己大写思想,而要尽可能写得真实、坦率、客观和朴素.”

海明威特别推崇的另一个作家是马克吐温,之所以特别地选择马克吐温,主要因为他是美国作家,是美国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奠基人物.如同我们在称赞欧洲小说的时候一定忘不了《红楼梦》,海明威在极力称赞托尔斯泰时也没有忘记马克吐温.他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你要是读这本书,读到黑奴吉姆被孩子们偷走就停下来,这是真的结局,往下是骗人的.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一切美国文学创作从这本书来.在这以前没有什么东西,打它以后的东西没有这么好.”

评价不能说是完全公允,但至少显示出了海明威的立场和倾向.海明威称赞《哈克贝利费恩》这部作品,不是从文体、文风的形式角度,而是从文学原则和文学立场加以评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的现实主义真实的文学观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海明威的文学思想的沃土中.

二、

无论是海明威的创作感受,还是海明威对其他作家的评论,我们都可以看到海明威对“真实”的重视程度.真实在海明威的观念里的确具有第一位重要的意义,论及文学,海明威首先肯定的就是真实.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中期的代表作,也是海明威一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真实地描写了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正义的共和派和法西斯分子较量的战争.但海明威并没有把人物处理得像京剧脸谱那样好坏分明,共和国内有英勇的士兵和将军,有嗜血成性的政委和专以谎言欺骗民众的党的领导人;游击队内部有忠贞的共和国卫士,有目光短浅的农民,也有见小利而忘大义的卑劣小人;敌人阵营中有残忍的法西斯分子,也有迫不得已卷入战争的平民.海明威没有简单地站在任何一方,而是从全人类的角度上,站在具有抽象意义的人道主义立场上,对待战争,对待人们自古以来的这种特殊而又不间断的残杀行为.在作品中,海明威引用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的诗:“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的朋友和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海明威从“人”的、“类”的总体角度对待战争,已超越了战争的是非界限.他反对法西斯,主要也是出自他的人道主义.《丧钟为谁而鸣》体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真理”:人类是一个整体,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人不能破坏它,如果肆意地蹂躏,那么最终导致的是人的毁灭.战争这一对抗行为,最终是为人类敲响的丧钟.这种超越了是非,超越了经验体现出来的意蕴,就是海明威蕴于《丧钟为谁而鸣》的“真理”.

《丧钟为谁而鸣》显示出来的这种“真理”,在某些方面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现实的真实的规律,而是人类的一种向往和理想.《丧钟为谁而鸣》主要是从战争的角度表现这一问题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从正面向往这一真实的规律.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塑造了另一个重要人物――西班牙女子玛丽亚.玛丽亚这个与圣母同名的女子,美丽、善良、热情,具有正义感.她生活在一个共和家庭,叛乱开始时,她的父母因为拥护共和国而被叛乱者打死,玛丽亚本人也遭到叛乱者野兽般的蹂躏,在被解往西部的火车上,恰逢游击队炸火车,游击队撤离时把她救走.共和国准备一次新的进攻,戈尔兹将军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去炸敌后的一座桥,乔丹奉命行动,与当地游击队取得联系,也结识了玛丽亚,他们一见钟情,在短短的三天里相见相识到相爱甚深.当天夜里玛丽亚就来到乔丹的睡袋里,由起初的情感融合到相互理解到至死不渝.共和国进攻发起之日,乔丹率领游击队炸毁大桥,但在撤退中身负重伤,玛丽亚忍死诀别,奔向尚不可知的远方.

人们在评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时,对《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注意较多,而对玛丽亚则一笔带过甚至完全忽视.而实际上,玛丽亚的意义远超过凯瑟琳,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娜塔莎.玛丽亚的形象塑造,典型地体现出海明威的真实的文艺观念.玛丽亚不仅是海明威真实观念引导下创造出来的真实形象,同时也是海明威“真理”观念的体现者.

玛丽亚虽然和凯瑟琳一样一往情深,柔情似水,但玛丽亚身上所体现出的意蕴,或者说真理,要高于凯瑟琳.海明威创造了以玛丽亚为代表的西班牙民族――乃至于全人类,她是人类爱的化身.她爱乔丹,爱华金,爱皮拉尔,尤其是她将全部的柔情献给了心爱的人.玛丽亚的这种行为,这种热烈而真挚的爱,似乎和其千千万万的爱情主人公一样纯洁、无私和真切.如果脱离了周围的因素,玛丽亚和她们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新意.但在《丧钟为谁而鸣》中, 玛丽亚却是身处险恶的.我们曾指出过《丧钟为谁而鸣》反对战争的倾向及其所体现的超越抽象意味的人性,在战争期间,在充满着欺骗、奸猾、的恶臭的战争空间,玛丽亚的爱就显出其特有的光彩.玛丽亚充满爱的圣光,衬托着人类的丑恶.玛丽亚,她是理想的化身,理想虽然渺茫但并不是没有.海明威这样处理玛丽亚的命运,恐怕也是要体现这样的“真理”,即世界是虚无的,人是要灭亡的,好男儿要成“硬汉”,好女儿要成“爱”的使者,把爱遍撒人间.乔丹以行动来追求,玛丽亚则以精神的“爱”来追求.硬汉要在无望中勇敢奋进,好女儿则是前方的一盏灯.玛丽亚本身就是美,战争毁灭了美(玛丽亚的头发被剃光),但美在乔丹的帮助下又复苏了,这对“迷惘一代”中走出来的人们来说,虽然渺茫,却还有希望的微光.这也体现出海明威中期文学创作的某些转变.这样,玛丽亚这一人物就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她体现了海明威真实的文学观,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其次,她体现了海明威的“经验”和“真理”,“是家的化身”,充满着人类的理想和“硬汉”同时存在的“至柔之美”.

三、

20世纪初,正是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起的时候,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以及表现主义等充斥着西方文坛,而许多优秀的作家大都出自这些不同的思潮之中,他们大都抛弃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转而向内在的方面进行挖掘,不重对象的真实而重内心,不重外在的秩序而强调内在的自由.外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荒诞的,虚妄的,而最真实的,则是人的内心,他们以非理性的态度对待文学,强调艺术直觉,重视抽象和荒诞,反对所有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在这一大潮下的海明威依然保留其真实的文学观,充分显示出了作家的独特之处.

海明威选择了文学真实,而没有选择其他现代派文学观念,这恐怕和海明威独特的经历有关,海明威中学毕业不久,就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报名参军未果,就以志愿救护队驾驶员的身份置身于大战中,1918年在意大利受伤,他身上腿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1937年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两次到西班牙,他借债为忠于共和国政府的部队写救护车,并积极从文艺的角度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二战中海明威驾驶“海拉尔”号在海上巡逻,帮助海军侦测敌潜艇的位置.海明威积极投身解放欧洲大陆的军事行动,而且身先士卒,深入敌后几十公里.可以说如果没有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海明威的创作道路可能会改变,或许他会走庞德、艾略特的道路,或许他会沿着《太阳照常升起》的道路走向荒诞和虚无,最终与现代主义主潮合流.但是战争使海明威思想发生了变化,战争既给了他机会,也给了他深刻的思想.战争分正义方和非正义方,或是分出了罪行者的一方和无辜者的一方,海明威明显地站到了受害者和正义的一方,从他同情一战的普通士兵《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到颂扬二战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性的表现是积极的,理性的,是一种精神的向往,这决定了海明威绝不会接受消极的、非理性的文艺思想,而传统的真实观念自然就占了上风.20世纪是关于“心”的时代,这是时代的总特征.海明威身处其中,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社会风尚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海明威重视“经验”和“真理”,重视理想的向往.“硬汉”是一种无望的向往,相比之下,玛丽亚体现得更为鲜明夺目,更具有代表性,她超过了所有的尼克们,而具有更高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海明威大部分作品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含蓄的意境,在含蓄之中体现出作品的无限意蕴.海明威的语言风格如此,他的文学真实性也是这样.海明威主张的是文学真实,但这种真实侧重于20世纪的内在的心灵真实,而且这种心灵真实基本上表现都是理想的.海明威的真实观不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而是20世纪的真实.它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发展和延续.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李 燕,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讲师,系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Larry Phillips, Ernest Hemingway on Writing [M]. 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 1999.

[4]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

[5] 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长荣译.美国文学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