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87 浏览:81615

摘 要 :审美意识应贯穿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始终.从生活实践中培育审美意识,因此只有善于生活的人才能发掘生活的艺术,提升审美水平.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大量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对提读者的审美意识很有裨益.

关 键 词 :文学作品 阅读 审美意识 生活

提高语文读写能力需要有高尚的审美意识、丰富的感情.情感情感,顾名思义,“多情而善感”.“情”从“感”中得来,“善感”才能“多情”.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要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丰富读者的审美情感.

一、正确理解生活实践与审美意识

1.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善于生活.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予,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人格相冲突.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2.认真地生活才有艺术

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现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

3.艺术人生源于善于生活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

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增强审美意识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标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家陈村说:“语文首先是美育.”中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美的窗户,让他们领略文学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我们以一贯之地创设艺术化的情境,创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就是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聆听到美的声音,体会到充满、意蕴深刻、清词丽句、声情并茂的美.

1.无声胜有声之美

许多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是“无声、无语”的描写.描写声音之美,按一般思维应正面描写其悠扬、嘹亮、清丽、幽怨、嘈杂、冷酷等,但高明的作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不写有声,而极写无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耐人寻味.表面看来是平静无语的,内心深处却流动着“幽愁暗恨”,这样的情感也许可从眉尖、眼角、唇边觅到,但绝对不能用耳朵捕捉到,也许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无声”是“空白”,但又不是“空白”,它是一种独特的意境,满蓄了一片只有同为天涯沦落人才能感受的深情.而这里的“无声”,又衬托了下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的“有声”,更能表达出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虚实结合,有无相衬,使声音的描写具有丰富性和立体感.正如诗句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更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更能使欣赏者感悟到诗人独特的心境.

2.动静互衬之美

人的感官中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受.

朱自清先生写月光下的荷塘,以对美的赞颂追求来排遣心中的哀愁.写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写得形(舞女的裙)、味(清香)、色(白、碧)、声(渺茫的歌声)俱全.月下荷塘是幽静的,但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动静得宜、虚实相生,写出了灵动的生命之美.揣摩后我们可以发现,宁静幽闲的境界中并不完全摒弃声音的描写,这种构思往往创造出静中写动更幽静的情境.

3.形声描绘之美

描写千姿百态的景物,人们常常是抓住特征,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写,此外,一些人善用动词,通过动作来绘形.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伏”写黄蜂的肥胖,用“窜”写叫天子的“轻捷”.更多的人用其他景物的形态作比较或打比方来绘形,如“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句中用“小舟”绘出新月的形,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老舍先生写五月的青岛,一句“清晨便听到卖花声”,就使五月的青岛到处是鲜花的美景的画面生动起来,使读者身临其境,赏其形、观其色、闻其香、听其声.生活中若要探出山谷、洞井的深度,人们常会捡起一块石头扔下去,通过石子落到谷底或井底的“咚”的声音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借用到文学创作中,这就是以声绘形.以声绘形的表达方法往往使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启发学生效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美就是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声音之美只是美学海洋中一朵平常的浪花,识得这朵浪花,也就如同寻到了航行美学之海的一叶扁舟.学会做“有心人”,美丽的风景会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张富贵(1977--),男,汉族,甘肃陇南人,中学二级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