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视野下的文学经典重拍原则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35 浏览:47923

摘 要:以文学经典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观众的喜爱,文学经典重拍已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但观众及学术界始终对此褒贬不一,其主要争议之一来自重拍片的质量.本文从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探讨经典重拍的原则,认为文学经典重拍应是承传与重构、技术与艺术的辩证统一.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经典重拍 承传与重构 技术与艺术

以文学经典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文学经典重拍已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经典重拍从产生之日起一直是影视界的热点现象,观众及学术界始终对此褒贬不一,其争议主要来自重拍片的质量.有关怎样重拍的问题,不少学者从审美心理、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学术界的反思与批判与经典重拍的“伴生”应当说是一个福祉,一方面,可以使经典重拍不断自检运行的轨迹偏差问题,另一方面,学术界的反思与批判在经典重拍的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或调整自身的“错位”.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流于对现象的表面分析,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本文拟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在理论上对文学经典重拍原则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以后经典重拍达到理想之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物质基础上和一定文化传统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表现了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思维、行为模式.这种文化心理模式,作为一种无形而力量巨大的因素,渗透于一定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指导着、规范着、制约着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中既有审美惯性又有审美变异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审美惯性,就是基于社会习俗或社会习性,包含有人类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意识内涵性、形式性、情感性、无意识的强迫性、科学性和虚妄性以及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未来指向的审美习性和审美规则.审美惯性的思维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人们观念地把握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持久性、普遍性、稳定性和习惯性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定势.它是审美惯性结构构成的基本内容或基础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主要文明社会中,虽经过社会的和文明文化方面的剧烈变异,但在如今的思想惯性、文艺内容和文艺特性中都还存在着传统审美惯性的因素、符号和表现模式.审美惯性体现着人类文化的积累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一个民族的审美惯性心理,积累着这个民族自产生以来所形成的全部的文化经验和艺术才智,它使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发展历史,抛弃了民族的审美惯性就等于抛弃了民族文化,甚至是整个民族.

强调审美惯性并不意味着没有审美变异性,即有可变性、更新性的一面.社会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的急剧变革,往往使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在社会变革时期,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社会内容,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心理结构就不再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就处于被发展、被扬弃的被动地步.

从辩证法的方面看,审美变异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发展、自我运动、自我逐步趋向完善,特别是情感的自我完善.黑格尔认为,精神、概念的上升、前进、深化,是在精神、概念的范围内进行的,是自身的发展.“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如果把黑格尔的精神、概念换为审美心理结构,那么,他所指出的概念发展特点是完全适合审美心理发展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急剧变革,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为审美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为审美变异提供了得以实现的工具,丰富了艺术创作手段,扩大了审美主体,改变了审美感知方式,审美感知倾向于简易化、休闲化.出现了审美风格的变异,即生活与审美的同一化,整体上显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人们的审美活动己经远远地超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审美活动由一种担负着提升精神的神圣使命的宗教式的仪式,走向一种轻松的娱乐性的日常生活的表演.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感觉感性被突显出来.艺术创作也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的表达.

文学经典及据其制作的影视剧的价值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沉积,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惯性,经典重拍则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异对经典的进一步弘扬.因此,根据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中审美惯性与审美变异性辩证的统一的原理,文学经典重拍应坚持承传与重构、技术与艺术的辩证统一.

二、承传与重构

经典重拍应是原片的承传与重构的辩证统一.“文学经典的承传是重构中的承传,重构是承传中的重构,承传中有重构,重构中有承传.”文学经典接受上的历时性及其整体意义结构上的立体化特征,都使经典重拍处在不断的承传与重构交替的进程中,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更不例外.经典影视片之所以会被重拍制作,关键因为它们往往是某一时代文学成就和审美理想的标志,是崇高价值的承载.它们大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能够打动人,鼓舞人,催人向上,引人深思.或是表达了一定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苦难抗挣,或是承载了人民的愿望、社会的良知.这种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原作的主题内核作为必然需要保留和固守的东西在重拍中应该被采纳.而且,原片往往拥有一个非常精致、巧妙、严谨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支撑整部经典影视片的骨架,重拍片也应承接原片的结构和相应的情节主线,这是保证其主题内核的关键.


然而,经典之作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丰富意蕴,很不容易完全吃透,随着时间的磨洗,还会提供新的阐释维度和发掘出新的艺术基因.不同时代、不同的接受者,都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经典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对经典的意义进行不断地阐释.正如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所说的,“文学经典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界定,其价值尺度应该是多维的,而且经典本身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当前经典观念淡化的趋势下,重构经典也很有必要.”例如,《圣女贞德》题材含有一种多义性,可拓展的空间较大,多次被重拍.从德莱叶的贞德,布莱松的贞德,雅克•,里维特的贞德到吕克•,贝松好莱坞式的贞德.每位导演都是在坚持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原则下,通过关注焦点的转移、创作角度的改变,给观众以新的视觉享受,更符合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

制作重拍片时,制片商还经常需要对那些具有独特故事或角色、但主题思想又较艰涩或暖昧的经典影片进行改造,对其多义性内涵进行扁平处理,使之通俗化、明确化,来扩大市场的受众面.好莱坞1998年的重拍版《天使之城》,缩减了主题的复杂多义性,而将其改造成“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神话”,可看性大大增强.

同时,检验、调整、转化原来的主题核心,使其更符合现当下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道德观念.如:电影《洛莉塔》(1963)曾由库布里克根据小说拍过黑白版,新版(1997)在保留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同时,强化了对这种反之常的行为含沙射影的批驳,这正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基本态度.

而且,经典片的高度浓缩性为重拍留下了广阔的改编空间.在不违背主题内核的前提下,在重要的情节点之间适当地“填空”,如:对剧情有推动、强化作用的场面或戏剧片段,既可以有效调节剧情节奏,又利于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大大加强剧情的表现力与内容的厚度.

重建是一个崇高的行动,包含着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厘定经典的价值坐标, 经典重拍都应以培养人健康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在经典重拍的实践中,不能一味为了迎合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任意篡改,要考虑到先进思想的传承,守候我们的经典,也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艺术表现上没有较多的创新,停留在表面化的改造.这都失去了经典重拍的意义.

三、技术与艺术

经典重拍是时代需要的产物,面对当代审美世俗化的倾向,如何建立一种符合时代气息、新的质感和感染力的风格是重拍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经典要被普通大众接受,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理性的因素等但是,要把它所含的意蕴呈现给意识,却非取感性形式不可.”主创人员要努力发掘那些易于以影视手段表现的东西,并将一些特别重要的细节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实现由经典的高雅甚至高深向通俗的转化.要积极探索将某些极其重要的浓缩了的概念或意象,以影视语言加以稀释,变成观众易于理解的视觉形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一般读者就不易体会到作者的深刻寓意和独运匠心,也失却了一个艺术品味的机会.现代科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除了导演、摄影、剪辑手法之外,场景选择、人物造型、气氛烘托以及充斥于影视片之中的各种道具和细节表现都在营造崭新的整体基调.比如,在节奏方面,过去缓慢的剧情推进、稳重传统的镜头切换,可以用快速的跳跃性的表达方式来取代,以适应现代观众快速的生活节奏,满足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造成更强的感染力.

然而,重拍经典剧的导演在手握技术这柄“利器”时,切不可以认为自己找到了制胜的法宝.技术不是艺术,也永远取代不了艺术,艺术的殿堂显然不是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所能主宰的.技术包装或许会使新版片在感官效果上对经典旧版有所超越,可是,如果缺乏审美文化的艺术积淀,放弃从文本自身和经典老版中汲取艺术营养,势必只会停留在视觉奇观上,而与艺术相去甚远,重拍的作品实质上则会成为“名著的连环画”.

当然,技术与艺术之间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从技术走向艺术也是影视制作走向成熟的必然途径.以高雅带动通俗,以通俗表现高雅,应当成为新片的重要追求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运用现代和后现代手法而造成的意蕴的边缘性模糊和渗透性广泛的诗意效果及其丰富多彩与深层次的内涵,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要求采取一些非传统、非常规的影视语言和影视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艺术信息和审美享受,把片子拍得和原著的地位相称.

总之, 从文化心理结构审视,文学经典重拍应是承传与重构、技术与艺术的辩证统一.重拍片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能让影视创作者们重温传统、发展传统、再造传统,丰富我们的影视事业.经典重拍决不是颠覆原片,而是植根于原片之中,是经典片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超越的活动.因此,要扬弃机械的、线性的和片面的思维,遵循与完善经典片相切合的辩证思维,这样,才能在经典重拍中,既坚守经典的核心价值,又做到文学价值的提炼与升华,并能正确把握受众意识的迎合与引导,从而使经典重拍中多种矛盾因素保持有序与紧密关联的张力.

[该成果为山东省文化厅2009年度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研究文学经典重拍现象”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200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