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同人小的反经典性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086 浏览:43174

网络同人小说已自成一种网络小说类型.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戏拟对象的网络同人小说表现出鲜明的反经典性.网络同人小说在小说故事层面的反经典性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的设置方面与原作的巨大差异,而在叙述语言层面的反经典性则表现为鲜明的互文性.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既体现在对小说传统审美规范的质疑和打破上,也促进了当代文学的“群落式”发展.因此,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具有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建构意义.

[关 键 词 ]网络同人小说;反经典性;文学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102―05

在网络小说中,同人小说已自成一种小说类别.所谓网络同人小说,是指借用既有的小说、影视剧、漫画等文本作为戏拟对象而进行改写与创作的网络小说.这其中,出现了一批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戏仿对象的网络同人小说.这些网络同人小说具有鲜明的反经典性,并体现出可贵的文学生态性.

一、文学反经典的合理性

文学的反经典行为有着鲜明的当代文化印记.从文化形态上看,中国当代是由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混杂的时代.西方学者将现代社会视为一个“裂变”的时代:“当代可以被看成是‘裂变’(Umbruch)的时代,即从体系到结构的裂变.当代的一切问题都在裂变的光辉中被提出,并且由此被恰当地解释和解决.”当然,这种断裂并不是社会有机体的断裂,而是一种共识的断裂.于是,解构、戏仿、反经典等现象都是当今“裂变”时代的文学衍生物.正如琳达哈琴所说:“戏仿是后现代主义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而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目前最显著的特点或者手法之一便是盗袭.”可见,文学的“反经典”手法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最鲜明的文学性名片之一.

其实,文学的“反经典”并非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文学所独有,而是一切时代之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因为反经典性的文学冲动具有一种文学的先锋精神:“先锋派的人是现存体系的反对者.他是现有东西的一个批评者,是现在的批评者――而不是它的辩护士.”因此,文学的反经典性使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无法逃脱被模仿的命运.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从这点来看,文学的反经典行为使经典作品具有一种文学的衍生力量,催生了经典文本周围空间里的文学生长,并使得经典文学不断被关注.因此,文学反经典行为恰恰是对经典的另一种形式的尊崇与确认.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学时代都允许这种反经典性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反经典性的文学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文学环境.在当代,网络文化语境的出现为文学的反经典行为提供了一个具有意识形态豁免权的文学场,更能容忍和接纳文学上的越轨行为.因而,恶搞、戏仿、拼贴等反经典性的艺术形式在网络文学场中倍受青睐.

总之,文学的反经典行为作为文学的一种基本属性,在当代的文化渎神时代被激活,并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二、网络同人小说故事层面的反经典性

网络同人小说在小说故事层面的反经典性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的设置方面与原作的差异.

首先,网络同人小说大胆突破了原作的故事框架,任意撮合故事和设置情节.其一是将具有当代性的社会与生活事件移植到主人公身上,这在穿越类型的网络同人小说中尤为常见.穿越主人公带着穿越前世界的记忆,在穿越后将当代的思想、行为等生存智慧与技巧带入古代,上演了一幕幕匪夷所思的举动,以成就其辉煌业绩,甚至改变整个历史,如《重生红楼梦》(担花郎)、《贾宝玉新传》(新空空道人)、《梦回水泊梁山》(李逍遥)等作品.其中要么是具有史诗性的重大事件,要么穿插一些现代性的生活小事件.当代记忆和事件被植入历史语境,不仅使主人公具有了历史的优越感和超越性,而且动摇了传统小说情节设置的基于现实经验的情感逻辑,使原本不可能、不可信之事变得可能、可信起来,从而使情节极具有传奇性.

网络同人小说在情节方面反经典性的第二种情况是在重大情节的设置上与原作相左,使故事别开生面.如在《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是重要的核心情节之一,它决定了,整个故事的精神走向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而网络同人小说若要以黛玉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话,须直面“黛玉之死”这一情节.对此,君幻凤的《黛玉传奇》将此事轻易化解:黛玉在吃了元神绛珠之后得以肉体生还在李逍遥的《梦回水泊梁山》中,小说从“不可能”的情节处开篇行文.国际通缉犯姚成功穿越到了武大郎身上,而且他早知潘金莲是,将会和西门庆合谋害死自己.这一心结让穿越后的姚成功非常痛苦.然而,原作中“金莲谋夫”一节同样被作者轻易化解.在另一处,原作中的“智取生辰纲”被改为光明正大的武力夺取.这种对原作经典故事情节的逆转极大地改变了原作的故事止向与人物的结局,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在情节方面,反经典性的第三种情况是任意虚构故事情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张德坤的《大话红楼梦》,作品写异世少年石柳穿越成了贾宝玉,来到了内忧外患的清朝前中叶.作者将真实的历史时空进行错位嫁接,作品中的清朝前中叶北有蒙古肆意扩张,南有刘备犯乱.这种内忧外患的虚拟历史空间为贾宝玉的建功立业创造了一个宏大的外部环境.于是,贾宝玉结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并在众英雄的辅佐下干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事件.这里,不同经典小说人物被作者写进同一文本,各路英雄都得到夸张性地塑造.尽管这类网络同人小说看似与经典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这类小说的故事已经脱离原作而自成一体,而这些貌似原作的人物已完全契合进新构成的故事空间里.

这种情节的设置也导致了网络同人小说对原作人物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的任意设置.特别是在穿越类的网络同人小说中,由于穿越主人公带着当代的记忆穿越到古代,他们在穿越后缺乏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特别是家族关系加诸自身的约束.如在新空空道人的《贾宝玉新传》中,王燃先后与王熙凤、秦可卿发生肉体关系.原作中“王熙凤”和“秦可卿”相对于“贾宝玉”而言的道德符号意义已完全消失,她们只是穿越主人公在现代猎艳心理驱动下的一个个被征服的女性而已这种设置使主人公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外衣下暴露出了当代人在文明宰制下的狂野的本能及其在想象性解禁下的欢乐图景.在这种人物关系中,“穿越”文学形式的存在使横亘在当代和历史之间的坚硬屏障破裂了,从而让不同历史时空的人物进行亲密接触,使文本具有极强的传奇性,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 网络同人小说情节构造的随意性体现了一种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网络查重复率对经典情节的解构、对不可能情节的设置以及将可能性情节与不可能性情节进行的糅合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性的戏仿与折射.当代“断裂”的社会中,全球化与本土化、时尚与复古、多元与霸权、解构与建构等矛盾异常突出.因而,当代社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故事性、传奇性与戏剧性,即一种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解构”特征.正如德曼对于解构的理解:“解构是一种洞穿隐喻和概念的误人检测设和效果的‘否定式眼光’.解构约莫相当于一种认识论上的反证姿态,它反证出一切统摄性原则充当真理与完整性的虚伪性.”在德曼看来,解构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由于“解构”性使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充满了活力,而网络同人小说的情节的恣意设置正是当代“断裂性”(“解构性”)社会的文学性表达.正如弗雷德里克所说:“情节的可能性可以作为社会有机体活力的某种证据.”这里,情节设置的灵活与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达成了一种默契,体现着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

除了在情节和人物方面的反经典性之外,网络同人小说在主题方面的反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与原作立意的逆向思维上.与原作相比,网络同人小说的主题滑向了意义价值的另一极,神性与人性、悲剧与喜剧等主题因素在网络同人小说中完全遭到逆转.例如,在关于《西游记》题材的网络同人小说中,经典《西游记》中“神性”主题遭到逆转,由经典作品的一个关于“神”的故事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性文化内涵的“人”的故事.在今何在的《悟空传》中,西天佛祖从经典文本中的普度众生、终极性的精神符号变为玩弄阴谋、戏谑众生的威权的代表.显然,这是个披着神话外衣的关于人的现代性故事.而在明白人的《唐僧传》中,作者让师徒四人取经成功后又重新东游,结果师徒四人都发生了深刻的世俗化改变.如果说《唐僧传》还有明确主旨的话,那么林长治的《沙僧日记》则是没有主旨意向的语言碎片.小说采用日记文本的形式展现了一片散乱、荒诞而幽默的生活碎片,文本的意义也就在插科打诨式的场景中消散殆尽.

由于主题的改变,主人公的审美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在林长治的《沙僧日记》中,师徒四人变成了龌龊的猥琐人物;而在明白人的《唐僧传》中,师徒四人都成了世俗生活的追求者,甚至是世俗的殉道者.此外,《贾宝玉新传》中的贾宝玉、《重生红楼梦》中的贾环、《梦回水泊梁山》中的武大郎等形象都体现了一个圣化的成长历程.网络同人小说中对人物的圣化的塑造,体现了网络查重复率的文学救赎意识.首先,网络查重复率通过文学想象和故事的编造而改变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使作者成为他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命运的掌控者;其次,这种文学救赎意识也可能是网络作者的现实生存感受的一种文学式的宣泄与转移.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当青年人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规划遇挫时,他们很可能退而在虚幻的文学世界中求得补偿.当然,现实中的无奈和文学想象中的成就使这类网络同人小说在精神取向上是悖论式的:洒脱与拘谨、广阔与促狭、温暖与寒意等共同构成了小说现实文化隐喻的一体两面.

总之,网络同人小说对经典小说的戏仿,既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空间的探讨,也是对传统历史时空的文化形态和生存方式进行的一种文学式的反思与改造.从而,这一文学的反经典行为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互文性:网络同人小说语言层面的反经典性

网络同人小说在叙述层面的反经典性使其具有鲜明的互文性特征.在有关互文理论中,热拉尔热奈特把由别的文本派生的文本叫作“承文本”.网络同人小说就是典型的互文意义上的承文本.同人小说与经典小说的互文性可以说是网络同人小说在叙述话语层面的重要特征.互文性改变了文学创作观念中文本与现实的关系,它强调文学并非是现实的反映和再现,而是语言自身的产物.“互文性用读者一文本的关系取代了饱受质疑的作者一文本的关系,把文本意义的位置放在话语自身的历史里.实际上再也不能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原创性了;检测如有的话,对读者来说可能毫无意义.文学作品只是以前话语的组成部分,一切文本都是从这种话语获得意义.”因而,从互文性理论看,一个文本的产生是由其他文本派生而来的,是话语自身活动的一个产物.在网络同人小说中,互文性的表现是多层次的,既有小说精神层面的,也有文本话语与修辞层面的.

首先,网络同人小说在文化精神层面的互文性表现为当代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性关系.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生成于传统的文化语境之中,因而传统文化精神通过作品的叙事模式体现出来;而网络同人小说生成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化因素势必通过网络同人小说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来.因而,网络同人小说与传统经典小说的互文性关系,实际就是当代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的互文关系.尽管文化的出现有先后之别,但传统的文化并未随着新文化思潮的出现而消失,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都差异性地并存于当代社会语境之中.例如,从经典《西游记》到今何在的《悟空传》,在主题上存在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神性”似乎是被今何在否定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从现实角度看,在道德失范、精神滑坡、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相对弱化的今天,“神性”所包含的理想主义、终极主义价值以及整体性的文化诉求并未过时.尽管“人性”被今何在极力颂扬,但他又在“人性”之中注入某种“神性”因素,如作品写道:“‘为什么要做神仙?因为我想,那样至少自己的命,不用握在他人之手.’孙悟空声音高了起来.”这里,“神”与“人”只是概念符号的差异,而其内涵已近乎等同.

再次,叙述语言中大量的当代文本的嵌入形成了网络同人小说在话语层面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的运用,极大地破坏了小说故事所虚设的时空界限,尽可能地向外开放以容纳其他文本,形成了鲜明的文本间性特色.新空空道人的《贾宝玉新传》最具有代表性,如:

长崎域中大街上到处可闻老百姓们沿街游行以及开批斗会时发出的呼喝声:“打倒武士,均分财产;打倒武士,减除赋役”等孩子们欢乐的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等”也到处可闻. 作品中,当代小说、影视剧经典台词、歌曲等艺术形式被作者信手拈来,进行天衣无缝式地衔接和运用.尽管这种互文性叙述在主观上并没有刻意传达某种深奥而晦涩的东西,在客观上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间性效果:对当代生活而言,网络同人小说以文本的形式介入当下生活,在这个文化健忘的时代唤醒了人们的阅读记忆以及这个记忆背后的某些深厚的东西;而对于小说文本而言,当代人以及古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都以碎片化的形式介入文本,成为文本话语生命的一部分.历史与当下、文本与生存、话语与生命等因素在这种互文性的关系中得以保存和呈现.可以说,互文性使网络同人小说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文本形式.

网络同人小说叙述话语层面的互文性使文本极具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互文性手法所形成的混杂的文本形式往往被后现代主义小说称之为“拼贴”或“拼凑”.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拼凑与戏仿相似,也是一种奇特面具的模仿,一种死的语言中的言语;但它址这种模仿的一种中性的实践,没有戏仿那种别有他意的动机,取消了讽刺的冲力,没有什么笑料,也没有任何说服力使人相信随着你不时借用的反常语言仍然有健康的语言常态.”由此看来,网络同人小说中的互文性手法更类似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意义上的“拼凑”,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无目的性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模糊性.网络查重复率所做的只是一种混杂式的呈现,一种语言能指的杂糅,而非目标确定的语言所指.


这种“拼凑”的话语形式极具陶东风所说的“大话文学”所具有的“话语大拼盘”特性:“大话文学继承了狂欢文化的精神,打破时间、地点、文化等级的限制,把古语和今语、雅语与俗语、宏大话语和琐碎话语随心所欲地并置在一起,组成话语大拼盘.陶东风认为,大话文学是当代大话文艺的一个文学性表现,而大话艺术术则是中国当代经典祛魅思潮的一个文化表征、其实,文化的“祛魅”并不意味着一种消失,一种取代,而更多是一种并存的文化状态.承文本的出现并没有动摇经典文学的地位.经典文学的地位是通过用一整套的文化体制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而得以确立的.这种地位一旦确立便很难撼动.而网络反经典小说的存在只不过是在经典文学的周边获取了一份生存空间,与经典文学共时态性地存在于文学场之中.

四、网络同人小说反经典的文学生态性

从表面上看,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手法体现了一种“断裂”式的文化立场,但它潜在的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往往被忽略.网络同人小说反经典性的文学生态性主要体现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审美规范和促进了文学的“群落”式发展两个方面.

首先,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体现在对小说传统审美规范的质疑与打破上.小说的理论和审美规范是在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被确立的,具有普世主义价值.但任何理论和审美规范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反经典手法其实是利用解构手法撕破了小说既有审美规范的看似完美的外衣,以发现其不完善之处.RobertF.Berkhofer,Jr.说:“解构揭示了在表面看来具有统一性的事物表现中被压制的东西,它还破坏了在表现和指涉之间、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相似度检测的努力,因为在它看来现实也不过是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东西.”因而,反经典性的解构暗含着打破已有的文学话语体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虚检测契约,“解构的深层目标是揭露所有表现的真实无误的本质:基于社会的话语建构”.因此,站在文化的创新性角度以及文化平等的立场来看,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

其次,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群落式”发展.在生态学的整体性思维之下,文学的经典样式和非经典样式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场.经典文学更多属于体制文学场,而网络同人小说更多属于网络文学场.尽管两个文学场有交叉性,但不同点更多.经典文学的地位是由体制文学场决定的,是由一系列意识形态操控机制和教育体系促成的,一旦形成,其霸权地位很难被撼动.而网络反经典小说更多属于网络文学场,是由文学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机制、网民的自由创作和阅读等因素构成的,较少受意识形态影响.两者很难置对方于死地,更无法取代对方.因而,经典文学与非经典文学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生存图景.

其实,非经典作品的存在印证了经典文学的一种近乎被人忽视的文学功能.在传统意义上,经典承载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它所体现的审美规范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往往被后世所继承和借鉴.但是,反经典手法的运用发掘了经典文本的另一种文学功能:文本的衍生作用.也就是说,任何经典文本都有着衍生其他文本的潜在功能或会被其他文本所引用.可以说,作为“承文本”网络同人小说就是文学反经典行为的创造性结果.因而,反经典性的网络小说与传统经典小说并存于当代文学场之中,并形成了一个“群落式”的文学图景,体现着当代文学在传统经典文学之外的生存图景和发展态势.

总之,网络同人小说以其反经典性的手法在与经典小说的“似又非似”的互文性关系中确立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并在解构性的面具下深藏着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建构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如果说经典文学是一株株参天大树的话,各种反经典文学则是形形色色的树林与灌木丛,它们共存于当代文学场之中,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生态性文学图景.

[参考文献]

[1](德)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与解答[M].王俊,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加)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M].李杨,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法)尤奈斯库.论先锋派[A].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C].李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陶东风.文学活动的去精英化[A].文化与诗学(第六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Robert F.Berkhofer,Jr.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M].邢立,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彭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