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性思维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79 浏览:11040

关 键 词 :古代文学作品 赏析 创新性思维 培养

摘 要: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些都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本文试立足于古代文学学科从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意义.

21世纪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建设工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特点的不明确、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要适应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新性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中最高形式,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要在古代文学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就要在古代文学学科教学内部进行创新.下面拟从文学作品的赏析及其文化蕴涵的发掘等方面对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作品赏析是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和分析的审美活动,是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康德说:“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因素,称得上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其培养可以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实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含蓄蕴藉的民族风格,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多种意义阐释的可能性.赏析文学作品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能力,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如李商隐的《锦瑟》,“一篇《锦瑟》解人难”,其诗的主题历代众说纷纭,诗中意象奇特朦胧,句与句之间还有一定的跳跃性,要很好地理解、体味诗的意境,只有借助于想象力.还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短短二十二个字中包含着厚重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没有想象力,就不能体会到这些.再比如《诗经周南》一诗,表面上看起来很单调,没有多少诗意,但在清人方润玉的脑海里,不仅有生动的画面,而且还有悦耳的歌声.分析这首诗之后,给学生布置一篇赏析文章的作业.学生在运用想象力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分析、欣赏、再创造时,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锻炼.

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特点,这也可以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予以培养.

随着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开始以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来观照、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理论为我们的作品赏析另辟蹊径,但这同时需要赏析者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不能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理论的框架之内.要开阔视野,从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观照.如从意象的角度去古代诗歌艺术,原来一些被否定的或者不被人注意的二、三流诗人的作品将会彰显其艺术魅力.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观点、原型分析等来观照古代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还丰富了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领域.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解读能够促进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当代文化中.如在赏析《庄子逍遥游》这篇文章时,笔者要学生们结合当代社会、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老庄思想的关联,对文中主题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进行讨论,大家从古文言简意丰的特点、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古人的价值观与当代人价值观的异同、《老子》“为而不恃”与这几句话的关联等方面予以思考、发言,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再如分析《焦仲卿妻》一诗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说法大都是说这个悲剧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的罪恶.我们在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时,注意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以及同时期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等,进行多元化的深入研究.有的从这首诗强调的是比较进步的观的角度进行剖析;有的从母爱与妻爱冲突进行分析;有的从焦母的变态心理出发,联系“俄狄浦斯情结”,把两者予以比较分析等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争辩,既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又锻炼、培养了学生们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能力.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赏析与本民族相关的文学作品时,有必要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分析作品,挖掘作品的深层文化蕴涵和本民族文化对作家作品的影响,这样有利于赏析的创新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笔者曾在讲解楚辞时,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因素,列出参考书目,提出论题,让学生去讨论,研究.在这一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开放性、研究能力都有所发展.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都采自于先秦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和地区.先秦时期的民族、地域融合程度远远不及后世,各地区(国家)保有了很多自己地方民族特色的上古文化.而以往对国风都过于强调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区域文化的分析,或者说做得还不够.既然《诗经》是部诗歌的汇编总集,就不可避免地参差不齐.这更多的体现在风所呈现的文化风貌、词语运用上.如果我们从这些文化的差异性入手去分析国风,将会是一个新的视角.

二、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和必然性

古代文学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智慧的结晶,是高校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类课程,因而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很大的一门课程.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虽然古代文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自己的优势,但真正具体在其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非同小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应以科研和教研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以学生为本,从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006年主席代表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古代文学学科积极在学科教学内部着重学生创新性、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培养的同时,其实也在促进自身教学出发点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人文教育的加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在为《纽约时报》撰文时提到,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盛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国家、民族其成员人文素养的高下,创新能力的大小,显示着它的生存状态和文明程度,更决定着它的发展.

1988年,在巴黎召开了“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曾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精彩演说.他明确地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精髓源远流长,我们应当珍惜和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宝藏,进一步挖掘出新鲜的文化养料,将其作为我们人文教育的重要“教材”.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教学任重而道远.古代文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授相关的文学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层面,以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去影响、熏陶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铭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且益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美德思想,塑造他们的人文品格,也由此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


提倡古代文学教育创新性思维,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黄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