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14 浏览:124023

摘 要: 美国文学选读是一门重要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针对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迫切需求,利用现有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的融入与比较内容,不失为培养相关人才的一条可行途径.本文从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重要环节出发,对相应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 英语专业 美国文学选读 中国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对国内高校的英语专业而言,美国文学选读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传统上其教学内容围绕西方人文价值观展开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比较和融入.纵观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高校甚至根本没有,产生了一种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短板已影响了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的质量:许多英美人士很惊讶,中国学生谈起英美文化头头是道,娓娓道来,懂得之多甚至超越他们,但若想了解其感兴趣的中国国情或文化,则发现这些中国学生往往语焉不详,表达不清,或干脆知之甚少,令他们大失所望,也令中国学生十分尴尬.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影响了中外对等交流.要改变,除了用英语专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课程(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开设有难度)外,利用既有课程,增加中国文化的融入与比较内容,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对国内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做了探索.

一、备课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如中国古人的经验,教师在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新增了不少中国文化知识,该课已变成一门新课,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美国文学选读与中国文化”课,这就要求教师抛开传统教案,重新备课,并对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素养进行较大调整和充实.具体而言,扎实做好以下工作很有必要.

1.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国内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是在中国文化相对缺失的环境中培养的,因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存在不足.要弥补这一不足需下大力气重新学习.幸运的是,在这一领域,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已开展多年,具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自学其教材,或参加有关培训.这方面的常用的经典教材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汉语与文化交际》、《中国古代文化简史》、《中国思想简史》、《中国文化面面观》、《中国古典诗词读本》、《中国古典散文读本》、《中国社会概览》(上、下册)等.除了汉语读本外,中国文化的英译本如《论语》、《老子》、《周易》、《唐诗三百首》、《中国文学概况》、《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也是很好的材料.当然,如果阅读中英对照的文化读本则最好.这方面可以搜索国家孔子学院总部编写的一些文化教材.工具书方面,比较好的有舆水优编著的《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外研社的《新世界汉英大词典》等.另外,经常读一些国内的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21世纪报》、《北京评论》等及其汉语词汇英译汇编亦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2.谨慎选择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尽管有对外汉语教材做参考,具体在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使用哪些,仍然是很大的问题.这里面主要还是参考美国文学选读的大纲,以它为基准来选择,毕竟课程的名称还是美国文学选读,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学只能融入而非喧宾夺主.在具体选择中,教师可发挥才华,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必须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和兴趣性是一条重要标准.参照这一标准,教师可以量体裁衣,做各种新颖尝试.如讲解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时,可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做平行比对,讲艾米莉狄金森及其诗歌时可用李清照的命运与诗歌与其对比,讲梭罗的《瓦尔登湖》可用中国庄子的思想和学说与其比较,讲霍桑的《红字》可与中国的《红楼梦》作对比,阐述“红”色的文化内涵,讲述马克吐温的《美国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竞选州长》时可用鲁迅的讽刺思想与其相比,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的异同及不同文化、思想渊源进行讨论,用庞德的诗歌阐述李白的诗歌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等等.这是一个广阔的天空和舞台,有足够的空间供教师驰骋.只要选择得当,就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意中国文化教学顺序的安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浅的、相对表面一些的东西,如书法、春联、武术、剪纸、民歌等,又有深奥的东西,如中医、诗歌、曲艺、戏剧、文学等,更有深邃的哲理,如儒、释、道等.它们的深度不同,在初始阶段学生对它们的兴趣便有较大差别,因而需要仔细甄别,合理安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按学生的接受顺序,应是先易后难,先有趣后深刻,先形而下后形而上.本着这样的原则,可以按照要融入的中国文化的难易或趣味顺序,对所传授的美国文学文本的顺序做相应调整,而不必拘泥美国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解.如可以先讲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麦尔维尔的小说《大白鲸》,引出西方圣诞与中国新年的比较,西方穷人的爱情故事与中国《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的比较,西方的哥特小说与中国《聊斋志异》的话题,再讨论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引出与中国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的主题比较.最后讲梭罗的《瓦尔登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和爱默生的《论自然》:《瓦尔登湖》可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比较,《自传》可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而《论自然》则可与中国的禅宗思想一起讨论,等等,灵活安排.


以上这些准备很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扎实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知道和能够运用准确的英语表达.为此,他们需做大量的查阅、搜集和咨询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培养出能够将中国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并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英语人才.在完成这些准备后,下一步他们应做的是如何把选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付诸实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涉及另一个关键环节.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直接关系教学成效,因而需仔细考虑,周密安排.在这一环节,除了教师的主观性、积极性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上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等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knowledge-nigator),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如讲解、引导、组织、答疑、解惑等外,学生也要主动做一些事情,这很重要.

1.学生课前准备.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告知学生下次课的主要内容、重要议题、涉及的美国作家作品、中国作家作品或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应做到二者兼顾,而且要查找、背诵与中国作家作品或文化知识相对应的英文词汇,以备课堂发言和讨论.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准备,教师可要求学生上交所收集的中英文对照词汇,并适当抽查背诵情况.对准备认真、资料丰富、背诵准确的同学可按高分计入平时成绩,并纳入期末总评.对准备情况不好的同学,亦可降分处理.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预习作业成绩并带入期末评估,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课前准备得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多,在此基础上越能领悟和增加新的知识,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的作用就能发挥得越好.因而这一工作一定要做好,为达到此目的,可以叮嘱学生:课前准备不好会影响课堂发言讨论,课堂发言讨论不积极或效果不好(显然是缺乏准备所致)会影响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

2.课堂平行讨论.课堂是最重要的教学场地.对美国文学选读课而言,课堂既是教师的天地,又是学生的舞台.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很多事情,尤其要完成最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要做的事情包括导入、讲解、PPT演示、提问、答疑、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布置预习和作业等,学生要做的事情包括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参加讨论、完成任务等.其中,讨论的环节最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演出”.中国文学和文化内容的融入使互动内容大大增加,甚至翻了一番.因此教师的话题和学生的话题都增加了许多,这样不仅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如讨论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主题与中国禅宗思想的异同,让学生思考禅宗思想的宗旨包括哪些,哪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有典型的禅宗思想;讨论爱默生的《论自然》中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同,让学生思考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哪些,哪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明显了儒家思想,等等.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将有关重要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有充分准备.

3.课后阅读、积累与写作.对学生而言,课余时间超出课堂时间很多,是学习和提高的主要时间.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如何,对学生成绩或能取得的成就影响很大,因而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很重要.实际上学生课后的预习、复习、再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过程.这里注重的是复习和再学习方面.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应课后巩固课堂所学,再补充学一些.至于学什么,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加以安排.对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融入的美国文学选读课而言,一般而言,教师应平行安排,即既要安排阅读具体的美国文学作品,又要安排可比较的中国文学或文化作品.尤其是一些英文版或中英文对照版的,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中英对照)等.在做好阅读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主要是积累中英文对照的准确的说法和词汇.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可按上面预习时的做法,要求上交、抽查、计分.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安排一些写作任务,如一学期写3-4次.写作的内容主要是中美文学、文化对比等.篇幅不一定很长,但要达到一些标准,如逻辑合理、论证有力、语言准确、得体、层次清楚,等等.这些作文教师可视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总评.

4.期末考核.期末考试历来是中国大学生最重要的考试,在总评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学生最关注的“大考”.为了督促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文化的英文表达,除了平时成绩外,相关的知识也应体现在期末考试中.如可以在名词解释中让学生解释Confuciani,Taoi,Buddhi,比较当前国内倡导的“中国梦”与《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的异同等.期末考试中中国文化、文学知识可占较大比例,如40%.目的是明确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性质没有变,但内容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美国文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同时,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文化知识与价值观,比较详细地知道它们的异同并能够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他们必须综合、较全面地提高中西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对外交流工作.

三、结语

以上主要是通过考核、计分这个杠杆督促学生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严肃型”教学.实际上除了这些手段外,还有其他许多能直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泼”手段,如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大赛,中国戏剧的英文改编小品表演,英译中国古诗朗诵会,中国散文英译比赛,中国古代散文英译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形式,甚至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或从学生中集思广益,组织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部分也可在课内进行)辅助平时教学,借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变化很快,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国内英语专业教育加快改革步伐,调整教学内容,尽快适应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和对外交流形势的新需求,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拟定的战略目标:“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