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解构之后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50 浏览:15326

[摘 要 ]本文以文学解构学说的发展为线索,梳理了文学在当代文论中的被解构过程,由之导出后期解构主义对文论的解构.文论解构之后,文论存在的影响与意义是它本身与文学作品相同地位的语言与思维的创造魅力,以及其对文学文本的再开发带来的创造效果和相对群体对其共同认同而对新文学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导向实用的文论构想.

[关 键 词 ]解构;文论;实用主义

近两个世纪的文论,如果可以说它是不断地分别对文学进行着解构与建构,可以看作是解构与建构的不停反复,也可以看作是解构与建构持续的对峙.大多数派系或者论者都不是坚定的站在解构或者建构的一边,在不同的问题上站着不同的立场.我们几乎不能说这些过程试图导向文学的终极意义,虽然它们都有过类似的语言和框架.而在这整个争吵中,解构的一方看上去占尽了优势.

我们常常认为文论对文学最早的解构来自于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用于解构的部分来自于它深信的作者在创作时的不纯洁和到处包含的性意识,并且它认为这是普遍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始终是一个争议极大的文论流派,人们在满面绯红地面对它挑开的性禁忌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它挖掘出的快感,无论这种快感来自于对禁忌的解构还是来自于性本身的魅力.然而精神分析文学批评最大的贡献,却是对文本细节的重视.这一重视是它对整体概述的不信任而来的.而对文本的细读,也是后世解构文学寻找证据的重要来源.


之后的百年,诞生的种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诸如女陛主义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后殖义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等,都可以看成是解构文学的一个部分.他们不需要惧怕被指责为片面,因为他们就是以片面反例的存在来反抗整体叙述的宏伟论断并将之拆解.而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解构的文论.这三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于形式的执着.而执着于形式,甚至有时将文学意义完整地赋予到形式之上,是在对文学“内容”价值与意义的消解.形式的坚持者可能与持各种意识形态的文论的批评者互相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并且可能争执并互相解构.但如果站在巨大的文学传统的背景前看,它们无疑都是整个文学传统的解构者.

在庞大的解构队伍中还有一群特例,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常见解构的拥护者,它们反而试图重新建立属于各自的文学传统.它们与解构大军的巨大差别在于,它们有明确地面对所有作品的评价标准,而解构大军的这种评价标准常常不是由自身提出的.西马的文论有着鲜明的对文学作品好坏的评价,甚至部分有对文学整体“应该怎么做”与“不应该怎么做”的指导――这种导向常常没有逃离出某个时期的文学传统;而解构大军的文论里常常出现的则是以自身的文论方法来分析作品,或者从作品中分析出自己文论的证据及因素,而整个文论变成一套评价标准则多来自于后来者对之的符号化过程.

传统的哲学分析方式在当下受到一种批判:传统的哲学分析中,似乎几千年前的哲学家与近代、当代的哲学家之间没有时代的隔阂,可以在哲学分析的世界里自由对话.传统的哲学分析并没有注重把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当作人所创造的理论,而是当作一整套严密逻辑的层层递进,人在其间只起到完成推演和证明的过程罢了.这一两个世纪的思想变迁与世界格局变化之大之快都较之以往厉害得多.但我们面对文论的态度,在一些特殊群体的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可能还能意识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而在形式理论或者面向文学的大部分的文论之时,则用相同的思维和逻辑背景来梳理它们,以使它们成为追求朝向普适理论目标路上的一个个伟大丰碑.但是在批评家各自的境况下,却可以把这些文论看作现实中具有实际作用的辩护,或者一个无关终极问题的探寻,而争论常常来自于不同思维与逻辑之间对同一词汇或理论的利用.

虽然这并非属于解构主义理论的范围,但是我们应该把它们纳入对文论解构的部分里去.并且很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诞生了解构主义的文论解构理论.但作为文论,与纯粹的文学作品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别.文论所指向的理论形式,也并非因终极理论的无法追寻而失去价值.当然不排除文论被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借由自身逻辑思维的调动与自身阅读经验被他者验证的兴奋而获得阅读享受.但除此之外,文论的创造性还在于对既有文学文本的再开发,这种开发正是源自于各个文论派别对文学文本的不停解构当中,不停的解构带来了各种叙述面的反面,而这些反面则成为了再解构的素材.这种解构是否是一种过度阐释本身是值得怀疑的,但不同的过度阐释在各自的阅读群体间,可以达到共同认同.某个群体数量占有压倒性优势或者具有话语权,或者几个群体可以达到某种妥协.那么过度阐释在这种境况下可能不再被认为是过度阐释,而成为这个文本的内涵之一添加进这个文本.重点不在过度阐释与否,而在于这种阐释的创造性可能带来了阅读享受,也可能带来了其他的实用作用――可能被作为政治手腕、作为娱乐工具,也可能不作为利用形式而成为一种主动影响,并且在其间被简单地符号化为大众可以轻易接受的概念.但回到文学的作用本身,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几乎大部分有影响的文论,对往后文论的影响还在于其次,之所以被称为“有影响”,常常是因为在它们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新文学.这也是一种实用的作用,并且是在文学的世界里的实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罗蒂,真理与进步[M],杨玉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7]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8]卡弘,哲学的终结[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