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的跨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8 浏览:14173

内容提要:跨文化研究是将文学的内在的审美属性与外在的文化属性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的间性研究.这种综合性和间性研究对文学共同性的探讨不是只找同而消除异,而是求同而存异,借异而识同,其目的是实现文论的“多元化普遍主义”,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寻求文学理论新的生长点.跨文化研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当代研究拓展了视野,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了理论平台.

关 键 词 :跨文化研究 文化间性 普世诗学 文化中心主义 视阈融合

所谓多元文化语境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活动空间,彼此处于共存与互补状态.当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探求了多元文化语境中多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互补路径,成功进行了诗学跨文化研究尝试.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的焦点在于探索多元文化语境下多民族文论的对话方式及原则.跨文化作为一种研究手段,不但能够变换视点,互为主客,避免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弊病,而且能够将研究对象放置在更为宽泛的背景下,从整体性、综合性的角度来考察.只有将不同民族的诗学作为世界文论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性和差异性,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其特殊价值,也才能真正认识整个人类文学活动的意义.在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语境中,我们需要对各种文化背景下的诗学存同辨异,不仅要在互照互补、互辨互识中领略来自根源的独具特色的一面,而且更要在互渗互补、互释互摄的基础上,探求出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更具普遍性的文学的共同规律.跨文化应当是一种路径,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与互动机制决定了理论诗学的深化可以也必须在不同的诗学思想体系的对话与汇通之中展开.

一、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追求的是审美与文化、内部与外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其目的是实现多民族文学理论的平等对话.我国比较文学界把跨文化研究看成是区别于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实证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审美研究)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它既是对实证研究的超越,同时又不是向审美研究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综合研究.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间性研究,它包括文化间性、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三个层面.文化间性侧重研究的是文学的跨语际传播和跨民族欣赏等外部问题,强调跨文化的审美交流和对话;主体间性研究则包含着文学的外部问题,又包含着内部问题,它侧重研究的是作者与世界、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其强调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与阐释;文本间性则侧重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挪用、引用等内部问题,其强调在符号系统互换或文本意义的相互开放基础上所达到的跨文化交融与会通.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既强调审美的“地域性”、“本土性”特征,又强调其超地域的观赏性及普世性.跨文化研究的目的虽是实现对文学多元化的共同性的把握和多民族文学理论的平等对话,而实现这一目的手段则需要对不同文化系统中的文学进行认真研究,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背景下文学的各自的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文学对话的共同语境和各民族文学个性之中的共性.无论哪种文化系统的文学理论,都不应该回避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者、作者所面对的世界、作品、读者及语言,这构成为文学对话的共同语境,并为探讨文学共同规律提供了可能,而这五个方面作为文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因素,构成文学研究的整体结构,因而跨文化综合研究就不再是对哪个因素的研究,而是对整体结构的研究,是对这五种基本因素之间的不同相互结构关系的研究.跨文化研究是将文学的内在的审美属性与外在的文化属性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的间性研究.这种综合性和间性研究对文学共同性的探讨不是只找同而消除异,而是求同而存异,借异而识同.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实现“多元化的普遍主义”,在多元文化中寻求文学理论新的生长点.文化从来就是多元的,不同文化的互相启发促进构成了文化生态,多边文化并举,竞相发展必然使文化与文学交融,促使文学理论跨民族、跨国界传播与影响的转型变革.在互为语境的原则下,研究自己的文化和他者的文化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正是处于这种文化研究的前沿,文学在各种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实现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之间人们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和心灵共鸣,而沟通的基础是理解,要达到相互理解,就必须有一种双向都能接受的话语,文学理论研究的正是不同文化的文学问性,目的在于跨越文化让不同族群的人们通过互证、互识、互补的途径达成理解、对话和共识.

关于如何建构“多元化普遍主义”文学理论,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路径.“跨文化研究”是迈纳在《比较诗学》中强调最多也实践最成功的一点,这是迈纳一贯的理论立场.迈纳认为研究诗学如果仅限于一种文化传统,无论其多复杂、微妙和丰富都只是对单一文化的考察.考察他种诗学体系本质上就是要探究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的各种可能性作出充分的探讨.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确立那些众多的诗学世界的原则和联系.在这里,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只是比较诗学的另一种别称.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必须要超越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性理论结构中,每一种文化的文艺思想能容纳进来,有自己的位置和意义,且在共通性的基础上与其他文化的文艺思想进行沟通对话.在这样的框架中,外在的理论形态并不是重要的,而内在的文化观念才是根本的,实现各种文化的对话只是为实现各种文化的生存体验和艺术创造怎么写作.厄尔迈纳比较诗学旨在通过跨文化的诗学研究而建构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即普世诗学.作为西方普世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世诗学虽不像普世宗教、普世等有强烈的动机,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冲突的加剧和诗学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在跨文化视野中整合多民族诗学资源建立普世诗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当下,重申比较诗学的普世性目标,不仅可以界定比较诗学和其他学科的边界,确立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式,而且为多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指出了突围之路.如何作到既是对文学普遍性、审美性的探讨又不至于阉割文学的民族文化特性则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中以各民族文学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是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的基本体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是中国文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及进人汉语世界的过程不仅具有文学本体生命的一般现象和规律,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价值.跨文化研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当代研究拓展了视野,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了理论平台.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间性研究之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整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度变迁与全面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在新时期中国文化新思潮的深刻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美学旨趣、话语方式、理论发展趋势和批评态势;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逐步在自身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中获得了有独特规定性的相对独立的位置.在一部分优秀的创作家和出色的批评家的执著努力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除了一些汉民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家也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著述.其中,白崇人专著《民族文学创作论》,关纪新、朝戈金专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等以及数以千计的散见于各种理论期刊和文学杂志的、由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家撰写的有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品评论和民族文学理论文章共同形成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空前繁荣.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层面,在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拟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来建构民族文论框架,从文学理论的普遍规律出发来探讨民族文学的共同规律,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间性研究就是要求真正建构起独特的文论话语体系,以实现多民族间文论的平等对话.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间性研究为少数民族文论研究拓开自我定位和超越融合之路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必须要回归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本体论.把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置于其所属族别原有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学艺术整体结构与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关系场之中加以考察和评选.正确定位其原有的民族文化形态及随时代历史变迁的现状.由此,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从原来的纯政治宣传工具开始被视为各民族生存发展及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精神史.同时还要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文本的评价、论析、阐释及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理论构想、前沿动态、文化构成及审美价值等理论命题直接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挣脱过去无视审美这一文学的本质功能和特性的局限,重新重视从各少数民族审美传统和语言艺术的创造性魅力上逐步完成文学理论与批评回归文学艺术本体论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型,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不断获得正确、健康、繁荣发展的理论导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处在主体和中心地位的汉文化实具边缘性.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从居住、生息的地域特征看,大都处于周边、边缘地区,历来与中原汉区共同构成多元一体形态,但历史形成的言语化隔离性与差异性并未完全消除.各血缘文化板块之间由于地域因素、语言文化因素、宗教因素形成的文化深度模式的异质性依然存在.由于各少数民族文化发生、发展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政治历史语境的影响,受人类社会发展各社会群体间本身存在不平衡性规律的制约以及各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所历经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统一因素;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大都在发展层次上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诚然,在科学技术成就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处于相对落后的文化话语是难以从整体社会历史语境中取得主导地位的,由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层次的相对滞后决定了其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的边缘性,在当今多元共生、众语喧哗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话语理应有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及其存在权力.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成为唯一的杠杆,经济话语在社会文化的诸话语中拥有独占鳌头的地位,而文学自身的功能和本质决定了文学话语永远的边缘特性.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间性研究则有意识地凸显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边缘性话语景观,这一抉择可以与中心话语至上及话语权过于集中专制的现状形成一种有效的消解抗争态势,使文学理论批评话语更加显开放型,更接近文学艺术本体性要求.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间性研究还要求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必须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原有的个体民族文化传统,将文本纳入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中进行全面观照.超越汉语文学理论原有的审美规范,带进迥异的精神创造,突出更具特殊性和开放型特征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审美境界.随着少数民族文学文本所提供的文化价值内涵的丰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视野不断拓宽,批评力度不断加深,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开始超越原有的对个体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的分析、阐释层面,而广涉到文化的变迁、异化层面以及通过这种变迁和异化所预示的文化发展契机和未来发展景观的构想,正视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逐步形成在理论内涵上对原有形态的超越.少数民族文学新潮理论批评家在掌握中外文学批评、审美法、文艺理论等普遍的理论思想方法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艺术思维方式、精神气质、艺术心理内涵及宗教美学思想的汲取和有意识地张扬,以求超越汉语文学原有的语言文化的第一体系和结构,使少数民族文学创造更具特殊性、超越性特质.由于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层面、内在结构模式、民族文化命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创作与批评无疑带着浓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性地处在多元化冲击之中,以及其发展层次的不平衡性和文化特征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仅采用一般的文学艺术批评方法加分析和阐释,而且必须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比较文化学等文化研究、民族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综合考察,方能对其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文学自身发展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有一个较正确而全面的把握.跨文化研究则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时期以来,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从各个不同层面,甚至于少数民族的整个历史叙事都进入了多元化世界.各少数民族原有的母语“元叙述”不断被颠覆,各民族历史逐渐被转写成汉语,这一文化现象导源于各少数民族传统的单一文化背景不断受到外来多元的时代文化冲击,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背景下,在中华大文化圈的总变革要求和世界文化发展总趋势的驱动,以及各少数民族自身符合历史变革规律的文化自律性变迁的时代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必须拥有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并从审美方式、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到精神旨归、美学品格上表现出文化融合;使其文学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内涵和文化精神趋势逐步走向和合的现实.针对这样的文学发展态势,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必须及时地从更高的人类文化发展规律、民族文化转型与异化等理论层面给予深切的关注.主要从文学创造接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阐释并肯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在文化价值取向的文化融合的本质特征;正视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全方位受到汉语文学理论和汉文化的深刻渗透,同时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冲击与挑战的现实文化命运,从而自觉、理性地分析并确立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在这一历史性的文化变革中应持准的文化精神立场;重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各民族文化转型、变迁和再构的文化历史使命的体认与思考的精神现实;重视文学作为文化记忆的转述与文化前景构拟的可能方式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重要地位,把少数民族文学文本自觉置于其民族文化传统、时代文化语境的交互关系的文化场中加以考察和论析;确认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全面转型、各民族历史的汉语书写全面实现的历史时期,对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给予一些文学、史学、艺术人类学、宗教美学等层面的观照和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才有可能由全面转型逐步走向文论话语和批评方法新的构型.

三、“多元化普遍主义”文论构建的当下意义与前景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都不可能在一种完全封闭的体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它必须把别的体系的精华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养分和动力而不断加以吸收,特别是当它自身发展陷入僵滞的时候,更需要外来因素的渗透,从而使自我的生命力得以激活.这方面,跨文化间性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乐黛云在《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一文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种历史阶段,文化的横向开拓比一般的纵向发展显得更突出.所谓横向开拓,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向他种民族文化借鉴,主流文化向边缘文化靠拢,一门学科向他种学科寻求渗透等.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将对主流文化的更新起更大的刺激作用.”随着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本身内在结构的深度震荡、变迁,民族文化发展模式的急速转轨,文化传统形态的时代转型进一步深化,当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化正处在空前的裂变与重塑、异化与再构的全新历史发展时期.各民族文化传统规范和凝聚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传统的民族识别理论遭到无言的反诘.在此语境下,特殊的文化遭遇与文化特征应自觉内化为民族作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在不尽相同的艺术个性中体现出时代的某些共同的审美意味,以各种艺术方式去存同求异地把握、揭示和展现出这个时代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立场.多元文化构成的语境必将最终导致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走向新的整合.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建新的中国文学理论,必须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把各民族文论进行整合.创建新的中国文学理论一方面涉及借鉴西方文论、继承传统文论与融合各民族文论的广阔视域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则问题.在文学一些共同的本质规律性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突破自己的文化界限,探寻和建立“超越文化”的文学理论.整合就是“互识、互证、互补”的过程.我们所说的多民族文学理论整合创建新文论目的就是使具有中国特色文论得以彰显,使中国文化更积极地参与到人类新文化的创造之中.跨文化研究广阔整体的视野是指把中外文论、多民族文论的整合放在大的文化背景去展开,涉及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历时与共时等并列与互动的参照系统或研究坐标,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共同的问题,但由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价值判断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文论的有关说法和类似概念存在非对应性问题.因此,我们即使对不同文化的个别学说或概念进行比较,也应放在相关的体系和文化语境的“大平台”上操作,不忽视“形同”,更重视“质异”.对话的主体与自我要主动地把他者也当作主体来看待,并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然后在平等的情境中寻求“共生”.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真谛并不在于去进行不同文论体系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而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同等尊重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独特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寻找出更广泛的普遍有效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各种形式的“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从而在多元话语交融基础上还原或开掘出不同文化体系文学艺术活动间的世界性共通规律.


总之,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往与对话的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应尽快调整话语策略,在对话中建设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则为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实现多元文化的并存、互补与交融提供了可行性策略,并最终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发展拓开了突围与重构之路径.

责任编辑 刘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