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文富而文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33 浏览:16678

“有钱”和“有闲”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似乎是个惯例.衣食无虞了才有精力发发牢骚,搞搞情调,是为文学创作.中国现当代作家大抵如此,不说富甲一方,倒也不会疲于奔命.

但也不尽然,似乎古时候并非如此,自古有“忧愤出诗”一说.中国的文学史上,没有人会比杜甫更契合“忧愤出诗”之说.杜甫历来被形容为“沉郁顿挫”,这沉郁来自于其沉浮的命运.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作数目颇丰且格律精工,生活却饥寒交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之所以出自杜甫笔下,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异常敏感的悲悯之心,更是感同身受呼之而出.


杜甫之死更显悲情.李白醉酒而死,倒不失浪漫,也不辜负谪仙的“仙”字之韵味,而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等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杜甫是撑死的.多日饥饿,导致见到食物暴饮暴食,最终消化不良而亡.如果李白的死不失其“谪仙”意蕴,那杜甫之死,却唯“饿殍”两字耳.

“富而文”还是“穷而文”确值得深思.目的不在考证出个因果关系,而在于挖掘文学中应该有什么,而在于找寻文学的“初心”.鲁迅曾说自己的《狂人日记》比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更加“忧愤深广”,原因在于他喊出的是“救救孩子”,而果戈理喊的却是“救救我”.在我看来,这中间并无深与浅之别,只是出发点不同――是居高临下的议论、批判、同情乃至拯救,还是来自底层的呐喊、挣扎、悲悯以及感同身受.

文学中少不了“苦难”,但与其说是“苦难”,倒不如说成是“悲悯”.张爱玲那话说得极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为文学,从懂得开始,以慈悲结尾,文字间渗出涓涓暖意;是为文学之“初心”,跳动着感情,柔软而坚强,少一些局外人的冰冷.

【摘自《今晚报》201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