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诗宋词”语言的麻木中苏醒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43 浏览:70495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浸濡着“诗性的智慧”和“生命的体验”,弥漫着“真”与“善”,给人最真切的美的体验,以持久、细腻、真挚之美倾城倾国,感动人类.但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很难指引着学生深入这座“宝山”,去探骊得珠,去寻美探幽,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唐诗宋词》的感觉是“很敬畏”“很麻木”,甚至敬而远之,干脆不去选修.这真是一种悲哀,教育专家指出:经典诗文离学生的渐行渐远,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块心病.

究其原因,应是现阶段的诗词阅读教学未能重点突出对古典诗词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未能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勿要肢解解剖,或隔靴搔痒、舍本逐末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描绘、塑造的意境都具有完整性特点.构成一篇文章的各个文学要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诗歌时,决不能也没有必要把组成意境的各个要为地分开,去追本求源、条分缕析地探讨与解说,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意境直接、整体的感悟.不顾整体的所谓“欣赏”,实际上只是“解剖”而未“鉴赏”,结果是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实属写椟还珠、得不酬失.比如很多学生欣赏王安石的《泊瓜州渡》这首诗时,都遵循前说,只是千篇一律地分析“绿”字之妙,而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处理感情的方式,以至于本末倒置,领悟不到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把一篇充满着丰富意蕴、真挚情感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真的是“目无全牛”了.其实王安石的这首诗说的是他身处飘摇不定的宦途,泊船瓜州渡口,与故乡总是隔山隔水,思归不得,只好一次再次产生有家难回的失落感;至于句中“绿”字的有无,对于诗意可谓无关宏旨,倒是应以“又”字为诗眼,方能呼应“何时”的感叹,突出他年复一年思乡难归、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看来,文学欣赏如果仅仅着眼于一个角度,局限于一个侧面,那只能是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甚至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要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一定要通览全篇,从自然景物、作品的色彩、作家处理感情的方式、情节的发展节奏、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综合探究,才能切中要害,得其主旨.


第二,切忌咬文嚼字、循章摘句,不要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

对任何文学样式、文学因素的分析,都必须首先抓住语言,把握住这一点,就能从整体上体味和领略意境.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文学语言,被称为“世上最美的语言形式”.欣赏诗歌可以从语言的音乐节奏上去感悟,可以从字词的咀嚼中去感受,也可以从意象的捕捉中去品赏;在指导学生品析诗词语言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品析语言切忌咬文嚼字、循章摘句.对作品字词句的理解,不要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一定要和写作的表现和表达手法结合起来,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比如,苏轼有句名言“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先”字古今有争议,学生对此理解也不同,有的干脆问我:难道江中的鱼虾、青蛙、鹅这些生物不比鸭先知水暖吗?笔者先向他们讲了李渔不懂“通感”的修辞手法,而嘲笑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趣事,然后再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的手法(作者眼前恰是群鸭戏春水,而苏轼心灵冷寂,这是对比描写,反衬他的些许孤寂).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文学描写、意境的创造,并不是纯客观的,它灌注着作家主观的理解和愿望,形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审美情趣和理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品析语言一定要把简洁的语言描述复活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再创造、再评价,最后才能身临其境般地初步领略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

第三,不要机械分析、归纳、演绎,而要凭借反复诵读熟参深悟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诵.”诗歌的意境往往是在反复吟咏中最佳的浮现出来,这也是一个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文学意境的浮现,并非由分析、归纳、演绎而来,而多是凭借反复诵读去熟参深悟.朗读应融汇着“涵泳”和“妙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境界美、情感美,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这是文学欣赏的较高境界.

在领略古典诗词曲赋的意境时,特别要指导学生采用吟咏的方法.我国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只有采用吟咏的手段,才能调动各种感官来领略古典诗词曲赋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深邃的意境和抑扬顿挫的格律美.笔者在指导学生上《唐诗宋词》选修课时,就反复指导学生朗诵,又配以切合情景的轻音乐,同学们吟诵得感情真挚、韵味悠长,充分领略了作品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和人格美.

第四,千万别忽略意象意境,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诗词意境的构成应当包括三个要素:意象、意象之空白、人们的联想和想象.领略意境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联想、想象,鉴赏者可以“思结千载”“视通万里”,调动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情感思想等积淀而成的审美经验,把以前发生的事情、别处出现的事物融进意象空白之中,进一步补充、发挥,将文字符号化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从而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考和领悟作家寄寓在文中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在领略诗歌的意境时,一定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跳跃性的诗句和章节的间隙,使它们连贯起来.只有这样,我们体味出的意境才是高度的真实性和形象的直观性统一的产物,才是主观感情和客观景象高度融合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