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小的现代性萌芽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68 浏览:15753

摘 要: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最终走向现代,是中国现代文化变迁的成果.在当时的时代、社会、政治影响下,它由最初的强调改良主题(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转变为作品中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20至30年代),以及最后表现出对人性、对社会的关切(30至40年代),经历了由浪漫传奇的古典审美传统向人生思考的近代文学传统转变①,这意味着通俗小说已开始具备了现代性的萌芽.

关 键 词 :通俗小说 现代性 浪漫主义 人性 社会现实

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作为通俗文学主要载体的通俗小说②,是一种有别于新文学创作的文学样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重要一脉.

一、通俗小说的概述

通俗小说在中国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从唐传奇到宋话本,再到明清的侠义、讽刺、言情小说,通俗小说可谓是以大产量、高销量的趋势活跃在历史的舞台.通俗小说以消遣性和娱乐价值为创作目的,通过在作品中描写超凡脱俗、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设计引人入胜、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借此适应社会最广泛读者群的阅读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接受心理,从而成为20世纪初期风行一时、最为活跃的文学载体.通俗小说主要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以及科幻小说、网络小说.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通俗小说,虽然商业目的性强、政治功利性弱,虽然程式化、模式化倾向较为突出,虽然较少地对审美价值及社会思想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虽然历来都受到古典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学的排斥,但它仍以不断发展和长期流传的态势存在于文学舞台之上③,这说明通俗小说还是有一定存在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受众的喜爱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二、通俗小说的现代性

通俗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品中同样不同程度地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并再现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致使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改革,风格、特征等方面亦有着自己的转变.虽然在20世纪初到20年代,它没有像新文学一样进行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更没有通过显著的标志和时间的节点来证明它的转变,但它以一种缓慢、渐变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转型④.钱理群在《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中曾指出:“通俗小说渐变的方式,则决定了它的艺术大家不可能超前出现,必得要随着整体现代化过程的相对成熟,才能脱颖而出.”

虽然通俗小说的转变属于“默默无闻”,亦被人忽略型的,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创作主题、价值取向仍固守于传统、一成不变,它也在不断以新的大众文学面貌展现于读者,也在与新文学的双向互动中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说起通俗小说的现代性取向,这还得归功于30年代后期时局的变化,进而引起了通俗小说的一次重大变革.此时期通俗小说中对人类社会和心灵的普遍揭示,构成了这一时期通俗小说的新发展,也代表着通俗小说具有了现代性的萌芽.

三、从浪漫情怀到人性关切

1.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文学思潮,在中外数千载文学史上随处闪光,浪漫主义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谓是轰动一时,最明显的就是其大量存在于言情及武侠小说中,即通过趣味性的主题、传奇性的情节、巧妙性的布局、个性化的人物、幽默性的语言等表现出清晰单纯、熟悉明朗的文艺景观.当时,无论言情小说还是武侠小说,其所提供的浪漫,都是以娱乐性、趣味性、积极性为源头的,但通过名家、高手的“鬼斧神工”,使之渐渐具有诗意化审美的味道,至此,让人们在赏玩浪漫意境的同时,获得了强大的、超越的快感.

(1)言情小说.这个时代的通俗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非张恨水莫属了,他改造了传统言情小说,将其在内容上附加了武侠的色彩,如《啼笑因缘》,或将言情与“社会”结合,如《斯人记》.本文就以《啼笑因缘》为例,看看此作品的浪漫主义情调.首先,在主题上,《啼笑因缘》主要讲述的是一男三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是现实生活中男女爱情的普遍写照,反映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及思想变化.主题集中简明,没有多层次、多极化的构想,使读者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次,在情节上,《啼笑因缘》因为武侠与复仇的存在,并通过巧妙布局、悬念设置,极大地挑逗了读者的兴趣,同时也使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与市民趣味,又展现了中国下层民众的情绪宣泄及精神家园的回归.再次,结局上,《啼笑因缘》一改传统通俗小说“大团圆”式的结局,这种既不团圆、又非不团圆而让人留有“余想”的方式,给读者耳目一新、耐人寻味的感觉.

(2)武侠小说.对于武侠小说中浪漫主义的体现,笔者仅以还珠楼主李寿民为例.叶洪生在《论剑》中曾如此赞誉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开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为何予以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此书既是中国传统浪漫幻想的集大成者,又有着某些现代因素体现之处,它将浪漫传奇带上了诗意的色彩,并将之达到了浪漫情怀的极致.《蜀山剑侠传》中一方面展现出群魔乱舞、荼毒天下的黑暗现实,一方面描写了苦练玄功、修道成真、拯救生灵的宏伟志业,固然此书也是写俗世侠客、江湖恩怨、行侠道义、除魔卫道等情节,但后来越写越奇,内容无所不包、千奇百怪,对于当时正处于乱世的人们来说,这种邪不胜正、替天行道的主题不正是将其心理的缺失予以“移情”或“补偿”吗?

2.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 人性是文学的灵魂,作为人类自我观望的一种方式,文学关注的重点离不开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战争的爆发,给社会时局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通俗文学亦不例外.国难当头,人们流离失所,在种种命运冲突中,人们已无法再沉溺于浪漫的幻想中,他们要“逃往自由”.这时,通俗小说亦是应大众所需,更多抗战题材的作品“腾空出世”,这使得处于沦陷区的人们,只有在小说的沉醉中,表达对死亡群体的沉痛、表达对杀戮行径的愤懑、表达对追求自由的渴望等

(1)言情小说.此时期,言情小说在新思潮和新文学理论的批判和冲击下,作品中蕴含了时代新变的因素,对于爱情、婚姻表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内容,突破了以往“才子佳人”、“大团圆式结局”的固定模式,开始了关注、思考底层人民的困境和社会普通人的婚恋、命运、人生,了复杂的人性、和道德.

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苏曼殊,他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自己文艺观的驱使,借助言情小说这个特殊的载体,以特别的形式、深远的意蕴开启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同时也隐现出现代意识和审美特征.具体地讲,苏曼殊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的内心深处及家庭内部,剖析了她们在家庭与围城之内的焦虑、痛苦、、失望与挣扎,虽然由于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作品大多难逃悲剧的结局,但这种在客观上反映近代个性解放思潮中宗教教义与社会习俗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反映“低俗的肉体与高洁的精神情感之间的分裂”的境界,其所形成“有情人终难成为眷属”的悲凉更能给人带来深刻、强大的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

(2)武侠小说.这个十年和上个十年武侠作品的创作不同,作品都是作者出于无奈所创作的,在这种特殊的殖民情景下,在当时极端的社会环境下,武侠小说的创作者们对时代的关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把握,进而形成了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写作”.此时期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普遍的消费群体,是因为它消解了中西文化观念的对峙和偏执,以博爱的情怀寻觅人作为类的共通的“人性”之美,既蕴含着对中国传统出、入世观念的依恋,又有着对西方生命观念、人生哲学中人性自由追求的向往,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内涵都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

在战争区,武侠小说主要采用传统的文学形式并加以创新,通过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和故事为表现题材――革命战争的演义、侠义英雄的传奇、“革命+恋爱”,并以宣传意识、问题意识和惩恶扬善意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竭力地迎合了大众的欣赏口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战争形势,进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沦陷区,武侠小说主要展现出作为被殖民者的无奈、苦闷及寻求“逃往自由”的心灵道路,这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奈,在这种特殊的殖民情景下,人们不甘降格媚敌,但又不得不在此压迫下维持生活,殖民重压下被殖民者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通过白羽、王度庐等人的小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和揭示出来.


中国通俗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小说界革命”、新文学运动等外界因素合力作用下,挣脱了上千年传统模式的束缚,无论思想内容、结构类型,还是叙述手法、语言技巧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新的面貌、新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即融入了时代新变的因素、具有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哲理等,最终完成了自身的改变与转型,以此奠定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基础,使通俗小说走向独立、成熟.

①韩云波.改良主题浪漫情怀人性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J].江汉论坛,2002,(10):82-86.

②张登林.呼应市场追寻现代――新文学烛照下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论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9,(04):44-47.

③汤哲声主编.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21世纪创新系列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7-260.

④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168-170.省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