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模糊语言的文学表现功能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48 浏览:119254

摘 要: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语言.本文讨论了模糊语言是怎样通过在文学中不同的运用来表现作者不同的创意,从而达到比清晰语言更好的文学艺术效果的问题.

关 键 词 :模糊语言 文学 表现功能

一、引言

模糊语言(vagueness)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但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这种模糊语言艺术用得很广.作者往往在作品中故设模糊性语言,通过双关、委婉、暗示等手法,以创造某种意境,表达某种情感,从而达到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美和情节表达美.

二、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

关于模糊语言有这样的解释:第一,认为模糊语言,作为一种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即:语义的表达不分明、不清晰的语言便是模糊语言.第二,模糊语言是建立在“清晰”和模糊的相对基础上的,是一种有“亦此亦彼性”语言,有不精确性.形式逻辑排中律认为:两个矛盾的概念,不能同时都是检测的,必须一真一检测,没有第三种可能.而模糊语言则恰好是恰巧是对排中律的突破.它表达的概念是亦甲亦乙.以上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模糊语言的语义不明确,内涵丰富,有较大的概括性.而英语是一种自然语言,它毫无例外的带有人类语言的共同特性,即模糊性.

在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也得到巧妙大量的运用.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是用于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一种符号体系,一种信息的载体.文学自身的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传达出文学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体验,所以,文学注定要用人们通用语言来表达那种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这种语言既要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验,又要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文学语言,它完全不同于普通语言,内涵远比普通语言丰富,有暗示性、心理蕴包性、妥帖性、独创性、音乐性等.而且,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是靠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活动则是模糊思维.作家的构思过程基本上是一种模糊思维的过程,而读者的理解过程又是一种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和延续.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同时,文学作品的另一面是含蓄,含蓄本身就有模糊的饿性质.因此,模糊语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艺术性的模糊语言.换言之,艺术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带有模糊特征的艺术语言,而模糊语言运用更好的实现了语言文学的表现功能.

三、文学语言普通语言和文学的模糊性表达

首先,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塑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字形象.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真不同于自然的真.在作品中,作家并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真实的叙述和描写,只是把现实中、真实的事件、人物作为叙述和描写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典型化的规律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和人物饱含了作家的主观感情和体验,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出入,甚至很多时候不合生活逻辑.关于这一点苏珊朗格曾说过:“这种创造物指艺术品)从科学的立场和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这种创造出来的幻想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小说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说可以令人回忆往事一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造出来的幻想却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不同于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世界.文学作品只求艺术世界的真,而不是客观的真,这样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有时是不合逻辑的,甚至是离奇怪诞的.因此,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就具有明显的不同:普通语言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的住客观生活的检验,不能有半点模糊;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符号世界,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符合艺术世界,合乎作家的情感逻辑就可以了.因此,在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作家为了使情感更储蓄、深刻,常常使用模糊性的文学语言,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更好地发挥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

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散文,它不同与科技文章,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科学说明,而是要创造一种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使诗超越的存在,以取得意在意外,情在辞外之效.这种意象,这种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修饰语的作用来表达,模糊修饰语可创造一种意境,产生一种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

Soft is the strain when Zephyr gently blows.

And the ooth stream in oother Numbers flows.

But when loud Surges lash the sounding shore.

The hoarse, rough verse should like the torrent roar.

Pope :Essay on critici

这首四行诗前两句用了模糊修饰词soft形容strain,gently修饰blows, ooth 修饰stream,oother修饰Numbers, 描绘出一副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柔和景色.后两句话锋一转,用了另两个修饰词loud对Surges, sounding对shore,hoarse和rough对 verse,torrent 对 roar,展现出了一个惊涛拍岸,激流咆哮的激烈画面.如果去掉这些模糊修饰语,诗就失去了诗的意境和诗的美感.

从语言功能看,普通语言也区别与文学语言.语言都具有指称和表现两大功能.实际运用中语言的指称和表现功能总是重合在一起,“指称”使语言同现实联系起来,“表现”使语言具有了更多的心理内涵和感彩.对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论述过:“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的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的东西 ,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 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索绪尔强调的正是语言的指称和表象.语言的指称和表现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侧重点不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语言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当文学语言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抒发情感时文学语言就不那么明确了.因为,情、情感体验是不可言传的,但又要把它传达出来,所以,作家就用一些看似不确定的模糊语言进行描写,在模糊中求得诗意的妥贴,这时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就显得重要了.意识流小说语句模糊段落在作品中往往既有既能生动灵活又能相对准确的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潜在意识的作用.美国意识流大师威廉福克纳就不时的在他的作品中运用模糊段落,表意“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这喧哗和驿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的主思考.(Lee,1993,59-63) 我们看乔依斯《死者》中运用模糊的妙笔之处.

等other forms were near. His soul had approached that region where dwell the vest hosts of the dead. He was conscious of, but couldn't apprehend, their wayward and flickering existence. His own identity was fading out into a gray impalpable world: the solid word itself. While these dead had one time reared and lived in, was dissowing dwindling (Pickering, 1974:564)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妒忌他人之余,感到他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肤浅的、苍白的、模糊的.他联想到“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的自身正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去”.这种对模糊联想的描写段落,既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又可以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故事情节.如若把模糊的,耐人寻味的东西说破,作家的风格不仅表失殆尽,作品也骤然变得毫无韵味.

其次,从作家的创作看.在作为创作语言最重要的现实生活中,无不充满着模糊的现象,并在极大程度上与模糊思维密切相关.生活的模糊和创作思维的模糊使作家创造的形象并非绝对的清晰,结果导致语言运用上的模糊性.创作过程一般分为心理表象的感知阶段、审美意象的孕育阶段和艺术形象定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作家创造性的思维,从而感知阶段到孕育阶段始终伴随着鲜明的形象性.

艺术形象的模糊性和生活的模糊、创作思维的模糊性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情感,情感本身也是复杂的,有时连作家自己也不能主宰,不能确定自己的情感导向,所以,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创造客体的模糊性和创造主体情感的模糊性,直接影响创作思维的精确性.这样,艺术传达阶段的语言运用必然带有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给读者以朦胧含蓄、扑朔迷离、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

It was a typical summer evening in June, the atmosphere being in such delicate equilibrium and so tranissive that inanimate objects seemed endowed with two or three senses, if not five.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ear and the far, and a auditor felt close to everything within the horizon. The soundlessness impressed her as a positive entity rather than as the mere negation of noise. It was broken by the strumming of string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19)

这段文章中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描写成“仿佛有了两种或者三种感官,即便不能说有五种.远处和近处,并没有分别,凡是地平线以内的东西,听的人都觉得,好像近在眼前.”(《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章,第185页)这种通感手法的应用,就是通过语言表面的模糊实现特殊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去意会那美丽的“典型的夏季黄昏”.

最后,从文学欣赏的性质看,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优秀的作品是为了让读者在形象之外有所发现和补充.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往往是在读者利用想象进行再创造时潜移默化的实现的.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面对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的语言外壳,读者通过对语言的阅读,理解语言的隐喻义和内涵,而语言的隐喻义和内涵的实现又是离不开文学语言中、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语言的.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为读者欣赏作品时的想象、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