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2016年第12期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873 浏览:117134

45年前读初中二年级时,我在作文课上写下平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大约三千字的小说习作是第一次文学创作,不再属于此前作文的意义.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由此萌发.这种兴趣持续了45年,至今依旧新鲜而恭敬.即使“文化大革命”扫荡一切作品和作家的时候,这种兴趣仍然没有转移或消亡,转变为一种隐蔽的阅读.我说过我的人生的有幸和不幸,正是从在作文本上写作第一篇小说起始的:正是这一次完全出于兴趣性的写作,奠定了文学在我人生历程中的主题词.

近年来,多种媒体和多路记者几乎无一不问及我的人生感悟和文学创作的感悟.我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首先向他们解释,我不大使用感悟、悟道一类词,我喜欢启示.即人生历程中得到的启示,文学创作中思想和艺术的启示.正是这些启示,提升着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想穿透能力,也提升着我对文学和艺术本真的体验,完成一次又一次创造理想.在这个漫长的艺术探索过程和人生历程中,有两次自我把握和两次反省成为关键性的选择和转折.

一次把握是在1978年之初,当中国文学复兴的春潮涌动的时候,我正在灞河水利工地任副总指挥.我在完成了家乡的这个工程之后离开了,调入文化馆.我那时候对我的把握是,文学创作可以当作事业来干的时代终于出现了.第二次把握是1982年.这一年我从业余写作进入专业写作.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当时的直接的唯一的感觉,即进入我的人生最佳生存状态.我几乎在得到专业创作条件的同时,决定回归老家,一是静下心来回嚼二十年的乡村工作和生活,进入写作;二是基于对自己知识的残缺的估计,需要广泛读书需要充实更需要不断更新,这都需要一个可以避免纷扰的安静环境来实现.我选择了老家农村.直到《白鹿原》完成,正好十年.这两次把握,一次是人生轨道的转换,一次纯粹属于自身生存环境的选择.


两次反省.一次是1978年秋天.当新时期文学如雨后春笋般从解冻的文坛发生时,我很鼓舞也很冷静.冷静是出于对自身具体情况的判断.我以为排除“”中那些“”思想不准,而要荡涤自有阅读能力以来所接受的“”的非文学的观念不易.我选择了读书,借来了一些世界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以真正的文学来摒弃思维和意识中的非文学观念,目的仅仅只有一点,进入文学的本真.这次反省大约持续四个月,到1979年春天,我获得了文学创造和艺术表现的强烈.我把文学当作事业来干的行程开始了.

第二次反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白鹿原》写作的准备阶段.我那个时候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一段.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中的人物心理结构举说,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创作的颠覆.自我的不满意以至自我否定,同时就孕育着膨胀着一种新的艺术创造理想.这种痛苦的反省完全是自发的,发生在《白鹿原》的准备和后来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关键.

多年以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在人生的两个重要阶段上,我把握了自己,主要是以自身的实际做出的选择.在艺术追求的漫长历程中,在两个重要的创作阶段上,进行两次反省,对我不断进入文学本真是关键性的.如果说创作有两次重要突破,首先都是以反省获得的.可以说,我的创作进步的实现,都是从关键阶段的几近残酷的自我否定自我反省中获得了力量.我后来把这个过程称作心灵和艺术体验剥离.没有秘密,也没有神话,创造的理想和创造的力量,都是经过自我反省获取的,完成的.

仅仅在半月之前的一个上午,我完成一篇五千宇的散文,在原下老家一个人兴奋不已.仅仅在十天前一个晚上,读完畅广元教授的一本文化文学批评专著,进入一种最欣慰的’愉悦.四天前的那个下午,我写完一篇万余字的短篇小说,竟然兴奋不已.两天前的晚上,在杨凌参加杨凌文联成立的会场里,见到残疾人作家贺绪林,听说他的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动而又感奋,同样愉悦.这样,我几十年来不断重复验证自己,文学创作才是我生存的最佳气场.

直到我走进朋友们营造的这个隆重而又温馨的场合,我依然不能切实理解六十这个年龄的特殊含义,然而六十岁毕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年龄区段.按照我们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意思,是耳顺,是感悟,是悟道,是忆旧的年龄.这也许是前人归纳的生命本身的规律性特征.我不可能违抗生命规律.但我现在最明确的一点是,力戒这些传统和习俗中可能导致平庸乃至消极的东西.我比例可年龄区段上更强烈更清醒的意识是,对新的知识的追问,对正在发生着的生活运动的关注.这既是作为一个作家的生命意义所在,也是我这个具体作家最容易触发心灵中的那根敏感神经的颤动的.

我唯一恳求上帝的,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而今天所有前来聚会的朋友和我的亲人,就是怀着上帝的意愿来和我握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