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行情”沈文的执著人生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00 浏览:56755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的沈从文,从小说创作转为文物研究,这看似是对文学的放弃,实则是对其的坚守.沈从文有一颗不安的灵魂,使他无时无刻不陷入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思考,同时他又具有不为外物左右的超功利思想,这使其创作无法成为政治的传声筒.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沈从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合时宜者.本文通过研究沈从文的执著坚守精神,和他一起穿越苦难,从而更清楚地生命的本真.

关 键 词 :沈从文 文学创作 人格坚守 人生启示

作者简介:高蕾,性别:女,籍贯:陕西西安,出生年月:1988年5月,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年级:201 O级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23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沈从文及其作品一直不为当时社会重视,被淹没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发掘论证了包括沈从文在内的多位作家的文学史地位问题.

放弃文学创作对沈从文而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因为有着长期反共记录和国民党想当然的关联,他变成大陆报章连续攻击的箭垛.”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从文选择文物研究绝对是智者的选择.但是,沈从文始终是一个不合时宜者,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使他不愿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一)对写作事业的执著――一个灵魂不安分的思考者

解放战争以来,沈从文屡次被革命作家批评,不管是郭沫若1947年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拙劣的犯罪》还是在其自传中,都在无情的批驳沈从文.1949年后,沈从文的文学之路更为坎坷,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好几百人,独独没有沈从文.

这些现实没有击碎沈从文的文学梦,“他有一颗不安分的灵魂,在文学之外,他时常也沉溺于对芸芸众生大干世界的思考.”在政治气候环绕的五六十年代,沈从文一直没有放弃思考.这种思考得益于五四以来自由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那时文学远没有像建国后那样受政治干扰,沈从文得以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自由自在思考.

乃至于建国后,沈从文仍没有放弃这样的思考,在与一位默默为大家工作的老人接触后,他以之为原型写出小说《老同志》,但终未成功发表.随着国家“双百”方针的提出,沈从文陆续发表了《春游颐和园》、《天安门前》等散文.1960年,由于他高血压住院,四十年代以来想为张鼎和写小说的愿望有了实现可能,可惜的是,最终并没有完成这项写作,他这样说“社会虽然熟悉,把握问题怕不大好办,因为照实写,也还有不甚益与当前读者处!”问纵观沈从文的作品,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篇长篇小说,到新中国成立后怎么努力也难得出一篇,这位怀有文学理想的知识分子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文学梦.

(二)对创作动机的执著――一个超功利的清醒者

建国后,沈从文的朋友们,像丁玲去体验工人生活了,像何其芳走向延安,那时文坛的风气是文学为政治怎么写作,而沈从文却对这一切有强烈的抵制,主流文坛始终为工农兵唱赞歌,沈从文说自己“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等此时却必须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沈从文在这里已经交代得很明确了,那种不以自己的心为出发而以他人意志为出发的写作自己做不来,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剖白,五六十年代,沈从文创作的小说寥寥无几,或者不能被出版单位接受,或者剑未出鞘即被自己否定.

“执著于人性思考、人性挖掘的‘乡下人’沈从文,却成了文学‘异端’被放逐文坛的中心之外,”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最讲究人性的,他用人性来追求更高的美德,构筑他心中的希腊小庙.今天来看那个时代,会觉得很可笑,那时一个文学和政治关系不正常的时代,“不管小说有多少种,它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它讲的是‘人性’――不管这人性是恶是善.”回头再看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此恰恰相反,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再翻开那些革命文学,难以卒读.

(三)对信念的执著――一个始终不合时宜者

沈从文的不合时宜其实一直都有体现,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恪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不加入任何组织,不拉帮结派.沈从文一直称自己是个‘乡下人’,因为他不会阿谀奉承,更不会见风使舵,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至少能为社会做出点切切实实的贡献.”当其他人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文学创作之时,沈从文淡然地走进历史博物馆,成为一名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始终认真工作,绝不敷衍,“他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不仅仅是整理古典文化遗产,同时也想把自己的知识怎么写作于现实.”沈从文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不喜欢说“大话”“空话”的人.

从事文物研究工作,是沈从文新中国成立前业已形成的爱好.当年那些参与革命斗争的人,整日碌碌无为,没有好的作品,没有出色的成果,经不起文学史的筛检.在文化受到摧残的年代,沈从文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龙凤艺术》等让历史再次记住了他.


为什么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沈从文还能固守信念,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段流浪的岁月等最重要的是,使他增加了对历史感和事实的认识.就由于这种认识,他后来面对左派强迫附和的压力时,也不为所动.”谁能身处历史,又能看透历史,谁又能透过历史,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与世长辞,留给我们这样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其实文学不仅可以传达人性,更可以升华自我.沈从文是最能代表艺术良心的一位,通过沈从文的一生,折射出不同历史环境下作家的生存状态.他在革命的风口浪尖踏踏实实做学问,以一种近于苦行僧式的修行,完成文化征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历史的不可捉摸中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