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学作品思维模式的差异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38 浏览:142618

摘 要 :文章以语言的高级运用形式——文学为参照物,以中法两国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通过对整体和个体、真善美标准及价值结构这三个问题的比较来探讨在思维模式对文学差异的影响,最终得到重视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性的启示.

关 键 词 :思维模式;文化差异;文化倾向

前言: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各自占据着亚欧大陆的文化桥头堡.两种文明的共性激荡出共鸣的浪花,使两国人民彼此理解接近.但作为两种不同社会的产物,她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所以本文以语言的高级运用形式——文学为参照物,以中法两国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来探讨在思维模式对文学差异的影响.

一、中国——“整体和谐”的文化观

法国——“标新立异”的文化观

尽管中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比如说文学形式的发展均是由诗歌到戏剧再到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特色,这也说明人类思维的共同特征是混沌的整体性.但是,法兰西民族的整体观,是以有确定的时空形式的有限实体为对象的,个体实体需要借助于自身的本质来实现存在,就思维方式来说是属于分析性质的.我们从十九世纪以后的法国文化中可以看到,文学形式主要向小说发展,其中又以长篇巨作为重.各个作家笔下的描写对象多以个体人物为主,讲述主人公的人生境遇,以小处入手折射时代的光辉.无论是巴尔扎克笔下的社会风俗小说,还是司汤达笔下的个人奋斗小说,或是雨果笔下那一个个近似超凡脱俗的圣人般的主人公,到二十世纪法国文学舞台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流派,无不尽可能地彰显个性、挥扬自我丰采.所以从根本说来,是法兰西民族以强调个体发展的思维模式主导了她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而中国的整体观,是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生克制化的无穷过程,强调万物存在和变化的生命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性.对于具体对象则侧重于把握它所具有的功能和效用,个体需要借助于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形式才能在整体中保留自己的位置.这种思维模式,使中国人在政治、、审美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学,大多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的作品,讲求质朴厚重、绵延世泽,重礼法、尚人伦.

二、中国——“知情意”的认识结构

法国——“行理形”的认识结构

在中国人看来, 美而不善不真,不可称之为美.因此,人们对真的追求,对美的感受,对善的修行是交织在一起的.所谓认识则不单纯指主体对客体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活动,道德意志、审美情感同样也具有认识功能,形成为知情意一体化的认识结构.

与之相比的法国文学,受到法兰西民族重实践、重理性、重形式的思维模式影响,呈现出与中国文化不同的风姿.法国在理性思维的启迪下,更强调客观的作用结果.法兰西文化的冷静与豁达,使他们能面对任何事物都抱以强烈的好奇心和与之接触的,而高卢人乐观的天性又使他们有敢于与陌生事物打交道的勇气,他们不似中国人那样瞻前顾后的顾虑.所以,在法国人的思维中,没有绝对的美丑概念,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内容意境.在他们的文学审美观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价值,任何行为都有其发展依据.我们在法国文学作品中,可以随意举证出所谓的“传统审美观的颠覆”作品: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萨德的《淑女蒙难记》,左拉的《娜娜》等等.并非因为他们描写的对象是非真善美的,而是说明,在法国的文化中,有一股潜流一直在流淌——万事万物皆可入卷,一切都可以成为描写对象.虽然被接受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历史终究对这些作品给予公道.所以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中国文化要放开脚步,开阔视野,摒弃以往墨守成规的禁锢.


三、中国——“封闭型”价值结构对应“内向型”倾向文化

法国——“开放型”价值结构对应“外向型”倾向文化

我们从价值结构的层面看,中国思维指向人的自身,表现为内向型的思维倾向.而具体分析看,它也体现出一部分的理性实践和精神超越.中国文化也深受这一思维结构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终归结点回归于主体自身,中国人才更主要地关心与自身相关的事物,而对在外来事物持有警惕的抵触情绪.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式思维的环状结构,使中国人长期以来心安理得地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空间中.在这种意识导致下,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徘徊于既定的范围之内,不愿越雷池一步.这一方面使中国文化的自我新陈代谢能力被迫地得到提高,一方面也丧失了极其重要的对外交际能力.

与之不同的法国式思维,思维指向是外在客观世界,考虑的是世界宇宙如何为个体所利用,并非出自群体本位的取向,以皈依于上帝或是获取无限的能力和自我满足为宗旨的外向型思维模式.在面对外来的文化上,法国人那种“海纳百川”的思想体现得十分明显.他们对文化的宽容态度,不仅扶植了一大批起初发展势弱的文化幼苗,使它们得到发展的土壤,最终成为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树,也促进了本国的文化与之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不仅没有让“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抢了本国“和尚”的风头,反而让本国的文化由此得到补充和借鉴,大放异彩.法国“外向型”的思维模式最终给法国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发展余地和扩展机遇.

通过中法思维模式中关于对整体和个体、真善美标准及价值结构这些问题的比较,我们已经可以得到中法两国思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只有从根本上重视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理解造成中法文化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