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问题略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637 浏览:57803

摘 要: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是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全球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初中生,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学习现状对目前的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从而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记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关 键 词 :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现状;教学问题

一、审视――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问题

1.缺乏课堂教学艺术的革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讲授介绍式为主,很少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单一,对于作品分析多采用一元化方式、“满堂灌”的课堂讲授、纯知识性的介绍,因此,一个个充满异国情调、富有文学内涵和情感意蕴的外国文学作品就被肢解为一个个教师认为中考可能会考的知识点,剥夺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独特体验,干扰了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缺少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

目前,我国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学校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主题、语言、背景、风格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由数据可以看出,其中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对作者、背景不熟悉,这应该是源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背景、作者不作介绍,学生很有可能无法理解甚至造成对文章的误读.

3.缺失语文精神素养的锤炼

语文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了国外作品之后对于国外的整体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文学创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同类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良好的阅读与品鉴能力,而非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对于文学作品常识的了解或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内容的了解,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及分析,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制约现代学生发展的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现有课程产生厌恶感,对于优秀西方文学作品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显然不利于对于学生综合文学素养的提升,与课程的理念相违背.

二、窥管――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问题

1.教师个体的文学修养过浅

事实上,无论是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还是教学方法陈旧,究其原因,都与教师自身外国文学素养的缺乏有关.但是由于许多大学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设置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致使培养出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外国文学方面的素养并不十分全面,例如许多学校对于20几乎没有安排课时进行教学,再比如许多大学甚至没有开设东方文学课程,而这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平时工作量比较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外国文学知识进行更新与补充,如果不是出于个人爱好,许多老师是不会主动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更不会主动去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外国文学理论书籍,也不会主动订阅外国文学方面的报纸杂志,所以,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学参考书.


2.学生机械的课业负担过重

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认为数、理、化、英更能通过短期的特训提高分数,而语文属于“慢工出细活”的科目,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课下一些额外的时间都被数、理、化、英占了去,即便是周末或是节检测日,也被其他的课外班所填满,学生哪里还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调查显示,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还是愿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但目前的现状是绝大部分学生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乎无暇再去涉猎经典名著.

3.课堂有效的阅读互动过弱

学生的阅读基础比较薄弱,无法准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由于地域、宗教、文化、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风土人情是全然陌生的,在产生新鲜感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便只能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去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用习惯性的中国思维去推测外国人的思想、行为,显然无法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正内涵与理念.

三、探究――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如果不能对外国作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那么又怎么会引导学生来重视这个部分呢?那么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就是大打折扣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健全人格又从何谈起呢?

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多样文化”,使他们了解世界、放眼世界的目标岂不成了空谈?再好的目标,再经典的文本,如果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那么一切无从谈起.

1.多种方法激励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嵌入学生熟悉的文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现有课堂的教学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在了解全文的内容以及文化背景、文学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对于整体内容以及深层次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让学生了解到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其次,可以用多媒体与现代技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双创”式语文教学模式,即:教法和学法的创新.“双创”式语文教学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模式.

比如,莎士比亚的语言历来以优美著称,他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其中的许多选段都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品味,比如其中鲍西亚对于“慈悲”的那一段阐释:“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权威,使人民对于君王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一位教师在上《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就是将 朗读这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他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倾情诵读,感受音乐美: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感知文意,圈画生字词,并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2)扫除字词障碍:每组选一名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的读音和

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以及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时代身份背景的搭配,从而更好地以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朗读,由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身份等基本形象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2.多途径引导学习方法

要想解决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教师的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应该教学生需要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

再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魅

力,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外国文学,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挤时间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充分利用初中教材每册书附录部分的“名著导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当然除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还应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指导,这样学生才会少走一些阅读的弯路和错路.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名著导读”《昆虫记》的指导学案:

名著导读《昆虫记》学案设计

活动目标:

(1)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自然魅力.

(2)结合《昆虫记》选文,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3.多角度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人文主义从古希腊文学开始就是西方文学的主调,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现代和传统的碰撞、融汇中,创作出了具有新的审美风格的优秀作品”.比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科学家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不仅仅是表现了居里夫人在现代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居里夫人其人格的高尚,展现了她在追寻科学真理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精神;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斯科特一行人在面对致命的失败打击的同时,还坚持为阿蒙森的胜利作证的伟大人格,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绅士风度”,什么是诚信的力量,让我们深深领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一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