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像大地一样》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21 浏览:44796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作家阮殿文的《像大地一样》,认为它是体现出作家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一部作品,侧重从爱与美的角度观照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通过挖掘作品中隐藏的生态思想,以期对在现代工业文明入侵下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生态意识培育有所启发.


《像大地一样》是云南少数民族作家阮殿文的作品集,书中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包含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人生历程上的所见所思及对战争的另类讲述等各项内容.一直以来,很多人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对自然万物的描写简单的看做是热爱家乡、热爱自然,逃避社会的表现,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像大地一样》做一些文本分析,挖掘其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思想.

一、生态批评概述

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70年代,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在欧美兴起并逐步向世界扩展的文学批评浪潮.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①生态批评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潮流.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化,生态批评已不是局限于单纯对于“文学与自然环境”的探讨,而是将眼光投射到文学、艺术、文化同自然、社会及人的精神状态之关系的批评之上.

在世界生态文学发展的影响下,生态批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就以鲜明的生态意识对文本进行研究有别于传统而很快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热点话题.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观照中国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可能拓展作品的审美空间.在中国生态危机的状况中,生态文学创作逐渐兴盛,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等如雨后春笋,不仅许多的名家名作被重新解读,很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也是生态批评者们所关注的对象.对于全方位揭露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像大地一样》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人与自然

阮殿文的文学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他的文章虽然不像很多的生态文学作家具有极为恢弘壮阔的生态视野,但是真实而纯净的描写却使他笔下的每一个自然生命都是独特的.在《像大地一样》的系列散文、日记中常常只是寥寥数笔,却也细心地观察了常被人们忽视的各种自然事物,孩子、鸟儿、牛、狗、草场等各类平凡的动植物都是他整本书中的主要角色.“失去鸟儿的森林是多么孤寂啊!没有鸟儿优美的歌声,没有鸟儿在天空飘逸的舞蹈,这世界就真的太不美好了.”②这就是阮殿文写给乡下的孩子的美好.阅读这样的文字,自然之美仿佛跳动的音符萦绕于心间给人以无以言表的愉悦.从阮殿文的作品里我们也能读出他对人类出于一己私利随意施虐于一草一木行为的否定与憎厌.他愤慨被砍掉树木不是被砍掉,而是被杀死!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诗人的敏感和情感的细腻,对自然美进行了十分直观和感情化的诠释.无论是云南飘过来的天空,还是一个漫游者的返乡日记;是母亲的菜花,还是大地和她的守卫者,他都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美的发现中.

阮殿文无疑是一种生态自觉,大自然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像大地一样》中作者的话语并没有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洋洋自得,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离开这些物象时,周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花儿什么时候开放、冰雪什么时候融化并非它的率性而为,而是受到自然规律的严格操控.也就是说,自然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另一种伟大的存在.

(二)寻找“家园”

作者对自己家乡自然的诗意想象和描绘,又让自然中某些非常贴近生命意义的东西进入我们的视野.像阮殿文这样成长在农村,而发展在都市的边缘人他们身处都市文明时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的,因而他们不遗余力的总在寻找自己丢掉的那个家.

“家”是贯穿于《像大地一样》中的一条主线,早年丧母的阮殿文像一只孤独的鸟儿,流浪于云南的山水之间,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生命.他追寻家乡的风情与人事,聚焦于边缘底层的乡民,打量故乡的一草一木,其实也是对“家园”的深情追忆.从《母亲的菜园》到《云南飘过来的天空》在到《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都无一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热爱.他自己在后记中提到,行走的路上,一路陪伴着我的,都是亲人们爱.“我甚至认为,我的亲人们并没有离开我,他们只是远行了.”作者从出生地求学到昆明,又从昆明回到出生地,后又到了他的“梦想地”北京,身处都市的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亲人的追寻.

阮殿文还善于以童年视角来营造充满田园气息的精神“家园”,“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牢笼,是枷锁,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正是这样美丽的家园使得作者认为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许多像作者这样的边缘人,长期身处高速发展的都市生活中,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待不住时终于想起故乡却发觉故乡离自己太遥远.反过来这种回归家园的艰难又促使了他们对家园更执着的追寻.“家园”在精神生态中,已经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母题”,在许多作家那里也已成为涵养心灵的乐土,和谐“家园”已然成为一种可以依靠的文化根基.③也坚定了更多有生态意识的人对精神家园的永恒守望.渴望着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故乡,幻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麦田守望者”.

(三)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丰富的生态资源

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是生态学的核心命题.在生态批评理论看来,将大自然的气息重新注入人类在工业文明中久已枯竭的心灵,是对自然的拯救,也是人类回归本性的必由之路.④像沈从文、郭雪波这些作家的创作在这一层面上储结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文学资源.而许多像阮殿文这样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缺失呼之欲出的.他们作为从乡土走出的知识分子,乡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暖家园成为他们对抗城市生活的精神支柱.他们对此倾注了自己的关怀和向往.

作者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对养育自己的乡土文明备感亲切.作者在云南大地上漫游,往往也有朝圣之意.他的文本并没有大势渲染自然生态环境的荒芜和严酷,而是将宁静、和谐的乡土风情和文化人格,与城市文化加以对照,从而间接表现出对乡土文明的热爱.他把北京偶尔出现的美丽天空称之为云南飘过来的天空,并因为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的天空而表现得像过节一样兴奋.

三、结语

尽管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仍为评论界比较时新的话题,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之一.生态危机早已超越了单一的社会、民族界限,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环境生态危机相对城市不是那么迫在眉睫,但是也受到影响,很多珍贵的环境自然资源在消失殆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繁荣的老路子不能再在这些地区施行.而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又是宣扬生态意识的很好的渠道,所以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是有必要的.

注释:

①王喜绒等.生态批评视域下大地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②阮殿文.像大地一样[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20.

③伍曙亮.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汪曾祺小说[J].温州大学学报,2009(1):81.

④王喜绒等.生态批评视域下大地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3.

参考文献:

[1]王喜绒等.生态批评视域下大地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禹权恒.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前景[J].语文学刊,2007(7).

[5]伍曙亮.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汪曾祺小说[J].温州大学学报,2009(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