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妙用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68 浏览:32355

摘 要 :诵读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读清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读懂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而走出作品,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关 键 词 :诵读 文学作品 妙用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强调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有所感知、感悟.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很能够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并且容易做到押韵,而整齐押韵的内容读来顺口、听来顺耳,极易记忆.同时,汉语音乐性强的特点又决定汉语重文气,文学作品又极适合诵读.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就是这个原因.文学作品的诵读要有情有景,方式也应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各具特点,诵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有侧重.

一、在诵读中感知,读清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什么

我在教学《赤壁赋》时,注意到课文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理趣,极富声韵之美,特别适合诵读.我先是播放了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从整体上感知.然后根据辞赋用韵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感受韵文的声韵美.如课文的第三段,作者借主客问答,抚今追昔,畅诉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文意的一个层次便换一次韵,其韵有五组:“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此外,文中若干名言警句多用对偶修辞手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有助于感知作品作者.

诗歌的诵读教学,要抓住关 键 词 句明确感情基调,以致熟读成诵.如教学《沁园春 长沙》时,要抓住“独”“秋”“江”“洲”等词语,抓住“看”和“忆”“恰”这三个贯穿全词的关 键 词 ,努力读出气韵贯注的美感和潇洒豪放的个性.一般律诗绝句需要在四联或四句读清起承转合,读出轻重徐疾,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越中览古》等.很多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诵读时应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读出豪放或婉约的风格.

此外,诗歌还应根据其章法、用韵、音律、节奏以及叙事的曲折、情感的跳跃等特点,有时要读得“小桥流水人家”;有时要读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有时要读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时要读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唯有如此,才可以达到正确的诵读和流利的诵读的结合,理解的诵读和情感的诵读相结合.

二、在诵读中理解,由感知性诵读到理解性诵读,创造性诵读

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意象,所叙述的事情,所抒发的情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边诵读,一边思索,力争读懂作品.

在散文的诵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抓住散文的文眼来诵读,认真体会其感情基调,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文眼.借此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可以发现在作品里交织的情感变化就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再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开头一段中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是提纲絜领,统摄全文的文眼.循此线索,不难把握文章描述的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就在“清”“静”“悲凉”三个层次上.

三、在诵读中鉴赏,读懂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内在意蕴

有些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时代背景的不同,给我们的诵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那就需要学会知人论世,也就是掌握一定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写作和反映的时代,进而揣摩作品形象的隐含意义,以及作者的用意和态度等.

因此,就小说的欣赏而言,其诵读的重点应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上.选择精彩的片段诵读,要着重品味语言上,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联系王熙凤的身份、性格,诵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等语句来赏析人物语言,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话语中,不难看出王熙凤“放诞无理”的背后正说明其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有一句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诵读课文时模仿这一标准的语言“套子”不难体会别里科夫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一句禁锢着他的灵魂,一直到死也没有能够解脱.


四、 在诵读中拓展,走出作品,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在诵读中拓展,在诵读中提升

曹禺的《雷雨》是传统的戏剧名篇,我在诵读教学时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课外结合文艺活动自己表演,由此来展现舞台情景,理解戏剧人物的的感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诵读或表演,弄清主要的剧情,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有更深的了解.对戏剧人物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教师需要点拨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揣摩,反复体味.如“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前者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达了周朴园的极度的不安和激动中又带有几分惶惑的心情;后者则是平淡的叙述,看不出说话人的那种特别的情绪反应.

此外,戏剧的诵读教学在诵读精彩语段,体会其艺术魅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更多的拓展.如诵读与讨论相结合,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对鲁侍萍真的有感情,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诵读与比较相结合,可以将老舍《茶馆》中对茶客的描写和鲁迅小说《药》中对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背景的;诵读还可以与写作相结合,如将戏剧中的某一人物的某个冲突或几句台词发表感言,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戏剧文学的社会意义.

总之,诵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通向有效性教学的桥梁,诵读既要努力体现文学作品各自的艺术特征,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的独特性.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诵读中感知、理解作品,在诵读中鉴赏、拓展作品,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挖掘作品的价值.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