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王瑶中古文学之影响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85 浏览:93816

【摘 要】王瑶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学科开创人,但是他对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修养,尤其师从朱自清和闻一多等,并在1948年写有《中古文学史论》,现代观念诠释古典文学,新而不流于矜奇,同时在王瑶的现代文学研究中,他对鲁迅对古典文学的承继和作为学者的鲁迅的塑造和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论述作为学者的鲁迅对王瑶的影响,尤其在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的写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关 键 词 】鲁迅;中古文学;王瑶;影响

鲁迅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极其重要的作家和思想者,同时鲁迅作为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小说史和古代文学,并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嵇康集注》等,其中《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史著作,堪称典范,至今影响不衰.那么作为学者的鲁迅同时位列中国现代作家之林,作为学者的王瑶著述纵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鲁迅作为早年左翼的王瑶的崇拜者他的杂文小说吸引着王瑶,而且鲁迅的学术研究中也为转向学者的王瑶提供了典范.

鲁迅对中古文学的爱好深受章太炎刘师培影响,曾先后校勘《嵇康集》达十余遍,并撰有《<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著录考》、《<嵇康集>序》、《<嵇康集>跋》、《<嵇康集>考》等文.刘半农曾送鲁迅先生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朋友都认为这幅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对” 【1】(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陈平原在《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中有较详的论述:

“鲁迅之接近魏晋文章,得益于章太炎的提倡及刘师培的阐发.至于在魏晋文章中独重嵇康,则更能显示鲁迅的心迹与趣味.章太炎之推崇魏晋文等在章氏看来,汉文、唐文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其利无其病者,莫若魏晋’.魏晋文之所以值得格外推崇等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第四课中引述李充《翰林论》后称:‘李氏以论推嵇,明论体之能成文者,魏晋之间,实以嵇氏为最.’一是评述嵇文之析理绵密:‘嵇文长于辨难,文如剥茧,无不尽之意,亦阮氏所不及也.’等鲁迅对嵇文的评价,与章、刘大体相同,只是更强调其性格上的独立与反叛等在《<嵇康集>考》中,鲁迅称:‘康文长于言理,藻艳盖非所措意;唐宋类书,因亦眇予征引’;而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鲁迅说的更显豁:‘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2】

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影响十分大曾多次再版,也可列入经典之作.陈平原在《重刊<中古文学史论>跋》言“一部学术著作问世十年后仍有人阅读,算是闯过第一关;五十年后还能得到学界的欣赏,则很可能进入传世之作的行列等半个世纪一来,不只是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更包括文学史研究方法论,《中古文学史论》时常成为探索的伴侣:或引证或评价或鉴赏或引申发挥.得以介入一代代学人的思考,此乃著作传世的最佳标志.” 【3】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写于1942年与1948年之间,其中1943年完成毕业论文《魏晋文论的发展》,三年后撰写《魏晋文学思想和文人生活》毕业于清华研究院,随着从文论拓展到文人生活,已能看出他从朱自清文学批评史课程的影响转向鲁迅,我们只需对完成于1948年的《中古文学史论》的“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文人与药”“文人与酒”等章节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对照就很明了其间的承继和影响.

在《初版自序》中除了表谢朱自清和闻一多受业导师的指导,也提出“第二部分文人与生活,这主要是继承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加以研究阐发的,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4】王瑶1984年的《重版题记》中重申“作者研究中古文学的思路和方法,是深深受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的影响的.鲁迅对魏晋文学有精湛的研究,长期一来作者确实是以他的文章和言论作为自己的工作指针的.这不仅指他对某些问题的精辟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而且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来看,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新闻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等著作以及关于计划写的中国文学史章节的拟目等,都具有堪称典范的意义,因为它比较完满地体现了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又是历史科学的性质和特点(文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不同于以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为任务的文学批评,也不同于以探究文艺的一般规律为目标的文艺理论;它的性质应该是研究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文学特征的具体现象,并从中阐明文学发展的过程和它的规律性).” 【5】接下来具体谈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以及《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可见作为学者的鲁迅不仅对王瑶的中古文学研究有深刻影响甚至对他的文学史写作如《新新文学史稿》都具有方法论意义.

然而王瑶作为清华大学学生时,自以为为“左翼理论家”,有“小周扬”“小胡风”的称号,1934年9月先生以榜次第89名录取清华,同年冬便加入学生社团“现代座谈会”,为左派学生竞选学生会代表而忙碌;1935年3月遭军警拘捕;5月参加“左联”;12月9日参加抗日救亡大游行;12月16日再次参与而在宣武门挨军警的刀棍;1936年3月又因参加抬棺而被捕,入狱戴镣两周后被释;5月加入,且任《清华周刊》第45卷主编暨清华文学社刊物《新地》编委,何以转而埋首古书希望“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成为一个第一流的学者”?夏中义《谒王瑶先生书》对这一转折有较好的论述:“生1937-1942年间从脱党到复学之人生转向,正好是从「革命崇拜」向「个性本位」的价值偏移(而非位移).故若细读1937年〈关於日记〉和1942年〈坎坷略记〉,不难见出此首尾二章已迥异于先生在1934-1936年间的时评文论.检测如说前者是政治赤子的济世襟怀之张扬,那么,后者则在诉说一个历经沧桑者的忧生之思.是的,当先生「抚今追昔」,独自面对人生旷野,面对自身生命与意义之关係时,思维已顷刻变得平实且单纯,只须返身体认「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现在何处?将去何方?等」,而无需将时代、世界、族、国、党派等诸多宏大得可以想象却难驾驭的要素也硬塞入视野.是的,当先生在「发愤之年已过,而立之年将至」时,为自己「立了这样一个追求的目标,我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成一个第一流的学者」.” 【6】

我们不难看出在作为左翼理论家自诩的时侯的表现与文章都带有鲁迅的印记和影响,那么王瑶转而为中国古典文学第一流的学者而努力时,同样借鉴了鲁迅的治学经验并以之为典范.在左翼革命家和中国文学学者之间的王瑶,不仅借鉴了鲁迅的治学方法,可能更重要的是,王瑶把鲁迅作为革命家治学的典范为自己辩护并作为某种补偿,所以王瑶反复阐释作为学者的鲁迅形象,作为学者的革命家也许是王瑶从早年的左翼理论家到文学史学者的一种精神补偿.

【参考文献】

[1]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前期弟子忆鲁迅》,孙伏园等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陈平原《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千年文脉的续接与转化》,陈平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陈平原《重刊<中古文学史论>跋》,《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4]王瑶《初版自序》,《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5]王瑶《重版题记》,《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6]夏中义《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谒王瑶书》,《九谒先哲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