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中国的《哈利.波特》早日出现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30 浏览:11949

英国的《哈利.波特》风靡全球

7月16日早晨7时01分(英国夏令时间7月16日零时1分),“哈迷”期待已久的《哈利波特6》在全球同步发行.国内众多经销书店都提早开门并举行了首发式.

笔者6时38分到达福州路上海书城时,只见门前已经排起了百多人的长队,队伍一直拐弯甩到了一边的福建中路上.与上海书城隔街相望的外文书店今天索性提早于7时开门.笔者7时19分看到,外文书店里外国顾客更多.清晨5时多外文书店门前便排起了队,排在第2、3、4名的都是老外.据有关消息,这天在全国各地经销店都掀起了购写“哈利波特6”的狂潮.

曾记否,随着2000年7月9日凌晨钟声敲响的刹那,由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如被解除了魔咒的精灵,从宝瓶中蹦入了人类视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欧美大陆.一本儿童读物,首印500万册依然供不应求的事实,使其成为书界有史以来的一个奇迹,也使其它畅销书在一夜之间黯然失色.英国女作家罗琳笔下会魔法的小男孩“哈利波特”从诞生之日始,就注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一连串的奇迹.他不仅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就连成年人都为之着迷.哈利波特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神话,也在中国的出版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一笔.2003年9月21日,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五集中文版《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北京图书大厦与广大读者首次见面.当天,北京图书大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该书举办了盛大的首发式.在著名主持人何炅诙谐灵动的引领中,小魔法师的fans观赏了精彩的“哈利波特五”片段模拟表演,踊跃投入到互动式游戏和有奖问答活动中,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哈利波特日”.而今“哈利波特6”――《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国内发行,据了解,首印数就高达800万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同样在北京图书大厦发行,可当天就卖出1万多册,刷新了国内出版物发行业单品图书日销售的纪录.在这5周年时间里,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销售逾300万套,总册数愈千万册,码洋为21亿多人民币.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让它的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赚得盆满钵满.

我国儿童文学现状不容乐观

瞅瞅当今的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现状,不禁让人有点儿不寒而栗之感:标志着我国目前最高奖项的两项儿童文学大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前者中的科学文艺奖项和后者中的科学文艺奖项已连续几年无人问鼎,最后不得不已空缺而告终.那些,曾经使多少成年人在儿童时代着迷,至今提起其中片断仍津津乐道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已遭到当今许多少儿的冷落和拒绝.据公布的一份资料表明:沪上几家名牌少儿文学杂志如《小朋友》、《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已从八十年代每月百万下降至目前每月十几万或几万甚至更少.刊物《巨人》目前仅有六千册发行量.另外较有声望的北京的《儿童时代》、辽宁的《文学少年》、贵州的《朝花》、湖北的《少年世界》等销售也急剧下跌,而北京的《朝花》、天津的《智慧树》、四川的《中学生文艺》、山西的《中学生文学》、山东的《明天》等,在市场冲击下陆续遭到停刊的厄运.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冰用“三多”来形容当前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势: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他指出,“多多”并非“益善”,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精品寥寥,让人耳熟能祥的作家作品很少,这种状况在新人新作辈出的时代,是令人遗憾和焦虑的.

我国儿童文学不景气症结何在

中国的儿童文学也曾有过辉煌,不同时期也曾产生出《黑猫警长》、《男生贾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淘气包马小跳》等一批优秀作品,“黑猫警长”“男生贾里”“马小跳”等也都是很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国产儿童文学走下坡路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哈利波特》这面镜子里看到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儿童文学太偏重教化作用,缺乏趣味性,不少作品忽略孩子主体意识采取灌输的方式,把大人的话放在孩子身上,浪漫主义不足,写实性又太强,这种“领着走”的作品无形中削弱了孩子们的主体意识.我们的文学应该“扶着走”,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故事中的美与善.其实,想打造经典形象需要多方面联手,比如80年代产生的黑猫警长、葫芦娃娃等形象,一推出反响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各环节的集体努力和物质投入,没能把他们打造成拥有持久魅力的经典形象.

二是“儿童本位意识”欠强.中国儿童文学一直无法摆脱一个怪圈:家长喜欢的书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书家长不喜欢.英国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而我们的一部分作家至今没有真正思考过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而是一味地走“告诉你一个道理”的老路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从这个角度,我国首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认为90年代儿童文学还不及五六十年代,因为后者曾有意识地更深入儿童生活.我们反对“中国没有自己真正的儿童文学”的偏激说法,但这种声音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并没有反映真正的儿童生活,而只是反映了成人理解的儿童生活,或是希望儿童过的一种生活的状况.这种虚伪的关爱阻碍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到了回顾与反思的时候了.

《哈利波特》一书的作者罗琳女士的一席话颇为耐人寻味:“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定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孩子们肯定能从《哈利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哈利波特》的成功是最好的证明.这本书的构思并不复杂,但矛盾跌宕起伏,悬念重生,充满童趣.主人公哈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孩子看来,和自己差不多.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基础是作家与小读者的平等,作家不应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这才是儿童文学成功的关健”,即“儿童本位”.


三是我国儿童类图书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不太重视儿童的纯真天性,儿童读物市场中“非智力”读物有很大空白,《哈利波特》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我国科幻小说的选题陈旧、雷同、缺乏深度是许多出版社的通病.市场操作强调的时效性,使得作者缺乏充裕的创作时间;强调卖点,预先规定创作题材.限制了科幻作家的创作想像.近年来阅读儿童文学已不是少年儿童们的唯一选择,这固然与国外卡通、漫画及港台武侠等读物冲击儿童文学市场有关,但更与儿童文学创作自身长期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毕竟,我们的科幻作品往往负载了太多的功能,而事实上,国外诸如《哈利波特》之类的畅销书仅仅是娱乐作品.相比而言,这些功能简单的产品更容易为现代消费者所接受.

四是 现在的科幻小说作者普遍比较浮躁,很少有能够静下心来的.他们用旧的思维来看待未来,其作品多为短篇,而且很多都比较小气,缺乏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想要同罗琳一样制造销售奇迹,无疑是不太可能的.

五是缺乏专业的宣传推广机构也让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一些质量上乘的作品无法与消费者见面.内地70%的好作品都卖不出好价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内地专业的推介机构实在太少了.在市场推广方面,如果外国公司打100分的话,我们内地只能打10分甚至以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指望能出现我们的《哈利波特》?

如何打造本土《哈利波特》

欲真正制造出本土的《哈利波特》,最关键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要摆正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儿童文学既然定位于儿童,就应该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审美趣味,用孩子的眼睛发现这个世界的欢乐,过分追求主题深刻反显拙劣.在这一点上,《哈利波特》无疑是成功的.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弊端恰恰就在这里,一些作家没有真正思考过现在孩子需要什么,如此就使得我们的一些作家加入儿童文学创作,往往不可避地站在成人立场发表观点,甚至某些“成人笔法”――要么险情迭出(凶杀历险故事),要么“风情万种”(早恋故事).且不说边种“笔法”存在着误导的可能,单说能否受到孩子欢迎,就得打上一个硕大的问号.而今《哈利波特》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幸运.可对于顽疾在身的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呢?!

其次,《哈利波特》的市场包装、市场策划、市场运营都给中国儿童文学上了一课.它有书籍、电影、玩具、网站等一系列产品,彼此之间形式联动.相比之下,我国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在观念上都要转变,应该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操作.我们觉得要制造本土的《哈利波特》,就不能把电影、电视当作儿童文学的敌人,而应该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五指成拳,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来发展儿童文学.国内有些儿童文学相当不错,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有或极少搬上影视.所以建议将《时光魔琴》改编成影视作品.如果真的能搬上荧屏,真的花了像成人的优秀电视剧那样大的成本去改编制作儿童文学作品,能像《哈利波特》电影那样投入大资金大制作,起的效果也会更大.那就是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而不是现在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