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哈萨克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45 浏览:19070

与年轻的艾多斯·阿曼泰的接触,缘起几年前《民族文学》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祖国颂研讨班”,那是一次意味深长的文学聚会,55个少数民族一个都不少,每个民族都有一至两位代表参加.艾多斯作为哈萨克族青年作家出现在这次研讨班上,他的容貌具有典型的哈萨克民族特征,但一张嘴却是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京腔京韵十分流利,引起大家的好奇.

后来才知道,艾多斯的父母一代很早就生活在北京,他更是出生长大在京城.但虽然口音化作了京腔,但艾多斯一家仍然保留着哈萨克族的习俗,骨子里流淌着民族的血脉,充满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交谈之中,我曾经问他懂不懂得母语,小伙子面带愧色地说只能简单的对话,对于文字还很生疏,他说我以后会学的,他重复地表示,一定会学的.我们都很赞同他的想法.

再次相逢时,我们惊奇地得知,艾多斯就在那次研讨班之后,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他离开当时已经进入的大学,去到哈萨克斯坦学习深造,不仅很快熟练地掌握了母语,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不断深入,并同时坚持了文学写作,眼下,由他在学习之余创作的《艾多斯舒立凡》已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这本著作是艾多斯的一次带有实验性的写作,也是他对本民族文化的一次精神之旅.50个故事如同珍珠,被文学的红线串缀起来,向读者展示了哈萨克族美好的精神财富,也展示了这位年轻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优秀的艺术才华.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花园色彩斑斓,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就是一个文化物种,有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近年来,各民族涌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成为中国文学十分具有光彩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故乡的山水为灵魂,以手中的笔为灵感,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多彩的文化世界.正是有着这样一批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又热爱文学的作家,构成中华文学殿堂中的瑰宝,让我们领略更鲜活的民族文化营养,也使民族文学之脉愈加生生不息.

2012年的金秋之际,《民族文学》创办了哈萨克文版,这是继2009年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之后,再一次推出的包括朝鲜文在内的两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我们去到新疆举办了哈文版的首发式,不同民族的作家翻译家们为此欢聚一堂,分享这份属于民族大家庭的喜悦.一位打小就来到新疆的汉族作家用他难以去掉的河南乡音,唱了一首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大家忍不住都乐了.但大家也都从他的歌声里听出了他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感情,这位河南先生来新疆时才十六岁,后来在新疆娶妻生子,爱这片土地的文化爱到了骨子里.这使我们想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及融合,其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在时空距离越来越近的今天更是如此,生活在新疆的河南人与生活在京城的哈萨克人一样,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新的文化,新的多民族文化.

它们属于我们共同的世界,但仍然是属于不同民族的,而只有民族的,才真正是世界的.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学是那么多姿多彩、富有魅力,有待一切有志成大器者更进一步沉下心,扎下根去开掘发现与创造.在今天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背景下,碎片化的信息如同快餐消费品一样转瞬即逝,年轻的艾多斯没有偷懒,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一条辛苦而漫长的路,认真从头学起,下真功夫,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掌握到文化传播,使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抱有新鲜的欣喜和期待.


艾多斯曾说,“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温情让我很神往,而且我也很享受这种温情.我印象深刻的是整个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以及表弟表姐一群人围在桌前,一起吃手抓肉,那时我总是有种莫名的神圣感.可能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觉得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有时不那么亲密了.但是觉得哈萨克文化内,人和人的关系很亲近.在哈萨克文化内,家庭本身所占有的地位和它所蕴含的价值让我感触很深.”

这是他享受文学之乐,感受文字之魅力的注脚.他将民族文化与人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注定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与温馨.在这样一个充满纷争和矛盾的时代,人类对和谐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人们期待年轻的一代有着更为智慧的选择.艾多斯·阿曼泰无疑在做这样的努力,他将带着他的新书回到京城,并将继续写出新的作品,这令我们相信,历史悠久的哈萨克文化将在新一代卓有成效的继承发扬下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因此而更加灿烂夺目.

责任编辑 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