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文学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11 浏览:118930

摘 要:《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书中主要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嘲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作者独具匠心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士林人物的熟悉和鲜明的爱憎态度,用讽刺艺术的笔调,综合运用夸张,比喻,议论等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蕴藏其中的经典文学艺术特点.


关 键 词 :儒林外史;文学艺术特点;文学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01

一、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于是便写下《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二、《儒林外史》独特的文学特点

(一)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是独树一帜的.从整篇文章的总体布局而言,散而不乱是长篇艺术结构的主要特点.“散”表现在全篇没有“主干”, 就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和故事线索.但事实上,它有一条极为明确的思想线索: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二)《儒林外史》戏剧化特点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和笑话、戏剧紧密相关,就是在格调上也是如此.他是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特征的.但是这喜剧又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吴敬梓对于戏剧艺术和梨园生活十分熟悉.在少年和青年时期便向当地有名的演员学歌.在他所交往的文人学士中,有许多是擅长戏曲的.他们经常诗酒唱和,整日与戏曲打交道.《儒林外史》中以幽默情景居多,有时候幽默情景被过分的渲染夸张,滑稽的成分加大,于是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变成讽刺的愤怒的嘲弄.像范进中举这一回书,悲喜剧交叉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喜剧情势的转折.

(三)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经典的桥段之一.且来让我们看看原文情节: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贴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睛,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塌,牙关咬紧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掐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情节一波三折,匪夷所思的同时让范进的角色清晰的印刻在每一个读者心中,从而也在这“疯癫”哭笑中,典型地描摹了科举迷的畸变心灵,诉说着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四)经典的讽刺文学艺术

《儒林外史》中有着经典的讽刺文学艺术.他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和典型细节化、人物性格多元化、语言的典型化等手法来表现讽刺效果.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能咽气.作者将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妻子赵氏将谜底揭开这个细节属于夸张,但它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受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地主,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三、《儒林外史》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

(一)杰出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并认为《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了新的境界.吴敬梓的创作直接受到《史记》秉持公心的实录精神与委婉曲折的讽刺手法的影响.首先,小说的讽刺对象是写实的,讽刺描写是真实的.其次,《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二)独到的结构艺术

《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它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鲁迅)的独特形式,对这种结构的评价长期以来是有分歧的.例如胡适就认为:“《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后来吴组缃先生提出“连环短篇说”不再指责其结构“松懈”,而是以之为“一种特殊的崭新形式”.《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虽然没有中心人物,人物性格发展不够充分,但是小说的情节布局、故事的安排连缀还是时见作者的匠心.

(三)鲜明的特征性文学语言

作者善于运用特征性的语言准确地勾勒出各种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活动的环境、背景.语言个性化、口语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富有鲜明特征性.范进中举时的痰迷心窍;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断气,嫌灯盏里点两根灯草浪费;沈大脚那张媒婆嘴等就是这些特征性的言行,赋予人物以鲜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