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魏晋文学自觉之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13 浏览:81155

摘 要:魏晋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期,曹操与魏晋文学自觉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曹操笼络了大量的文学人才,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曹操本人的诗歌创作在继承汉乐府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体现了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转变,使诗歌成为个体抒情达意的工具,这都预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关 键 词 :曹操;文学自觉;文人集团;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折时期,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文学的自觉.文学自觉这一概念是由鲁迅先生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提出的,题目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中说到:“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Art for Arts Sake).”①此后对魏晋文学自觉这一概念的争论也一直持续着,但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以及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著作中,秉承的都是魏晋文学自觉这一概念,总观以上各家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一致认为魏晋时期是文学的新变时期,它的酝酿、发展为后世尤其是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魏晋文学是自觉的文学这一观点的表现,首先是大量的抒发个人情志的诗歌创作,如三曹、七子、阮籍、嵇康以及后来的陶渊明、谢灵运、庾信等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其次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文学的本体特征进行阐释,出现了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②推究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曹操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与魏晋文学的自觉有着重要的关系.东汉末期,当时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乱的社会使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到文学上就是作家开始关注自我情感,文学的本体性加强,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转变这一时期,曹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不但表现在其政治地位上,也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对魏晋文学自觉的影响上.

一、曹操与邺下文人集团

曹操第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贡献,在于以他为核心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这个盛大的文学团体,并由此开创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对于建安文学盛况空前的情形,钟嵘在他的《诗品》中有一段极好的描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祯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占邺城后,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相继归附到曹操周围,形成了以“三曹”、“七子”等为代表的庞大的文人集团.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兼于一身的曹操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不仅以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倡导和鼓励了文学创作,而且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文学风气,促使清俊通脱、慷慨华丽的“建安风骨”的形成,成为邺下文人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其“文学活动是有组织的等文学家也是有组织的,虽然不能说他们像官府里的官员那样班列有序,但他们确也是被组织起来的.等是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把文学家们招揽来,曹操爱好文学,奖励文学家,所以文学家大都云集于魏.”④而鲁迅也指出:“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人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⑤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曹操笼络了大量的人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曹操笼络的人才中,不仅有大量治国用兵之才,还有不少文学之士,主要有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应等人,还有女诗人蔡琰,人数将近百人.他们在曹氏父子的提倡下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不少作品,使建安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详尽地描绘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以及其主要特点:“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子叔德祖之侣,傲雅殇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诗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⑥

建安文人的邺下聚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激发了文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风貌,推动文学向更丰富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生活在汉末动乱时期的文人,接触了较广泛的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反映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所谓的“建安风骨”正是对邺下文人诗歌杰出成就的高度概括和赞扬.

曹氏父子是政治领袖的同时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由于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创作,从而推动了文学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这种情况正是文学自觉初期的一种表现.这时的文士地位也有了提高,文人的个人化创作增多,地位得到提高,文学批评的风气渐开,文学创作在政治庇佑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推动了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由于曹操的巨大感召力吸引了大批“俊杰之士”来到邺城,才形成了阵营壮大、“盖将百计”的邺下作家集团,也形成了文士创作规模空前的建安文学局面,这是曹操做出的对建安文学具有前提性意义的贡献,是对魏晋文学自觉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由于曹操笼络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诗文创作,而也正是这些大量的文学作品为魏晋文学自觉注入了动力,推究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对魏晋文学自觉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


二、承上启下的诗歌创作面

曹操本人的诗歌创作继承汉乐府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形成了所谓的“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风影响甚大.正如徐世溥在《榆溪诗话》中这样评价曹操诗歌:“子建诗虽独步七子,东坡文虽雄视百代,然终不似孟德、明允苍茫雄健,自有开创之象.”⑦

曹操现存的诗歌有二十余首,诗歌题目基本沿袭汉代乐府诗题,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继承的也是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但又有突破,而这也正是其价值之所在.

汉乐府辞与曲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曹操诗歌则与此不同.《薤露行》、《蒿里行》本是挽歌,黄节的《魏武帝诗注》中引用崔豹的《古今注》说:“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使挽柩者歌之,谓之挽歌.”⑧曹操的《薤露行》却是借旧题抒写时事,讽刺何进无谋“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企图借助四方军阀力量消灭宦官,结果却“己亦先受殃”,又招来董卓以致酿成大乱,毁灭了东汉王朝的基业.“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真实而又形象地描绘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历史画面,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意义.诗的结尾化用《诗经•,小雅》的诗句,并借用微子之伤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蒿里行》也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曹操的《蒿里行》仍是依旧题写新意.诗歌从叙事入手,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关东州郡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继因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的史实,突出地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表示了悲悯和同情.

同时汉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诗歌由一些无名的作者写成之后,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曹操对此表现出其不同之处,即直接抒发自我情感.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艺术感受在诗歌中读者都能感受到,所以曹操的诗歌其主观抒情性更强,在诗歌中诗人着力展现自我,注重自我形象的刻画,诗歌逐渐成为明确的个体抒情言志的专有载体,而不再是附庸于教化的工具,体现出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意识.

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留存下来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观沧海》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萧瑟秋风吹动大海掀起洪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壮伟景象和磅礴气势,透露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之情.在欣赏客观景物的同时,曹操在诗歌中贯注着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才能明确地感受到作者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曹操诗歌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处,其自我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和突出.

曹操的诗歌语言比较多变,诗歌中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等均有,甚至还有七字句,其四言诗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曹操的四言古诗,艺术成就高超,继承了“国风”和“小雅”传统,其《短歌行》、《善哉行》、《步出夏门行》等四言诗歌创作,使处于衰落的四言诗又重新获得生机和发展空间.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评:“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有人认为曹操是中国诗歌史上,除屈原之外,有意写诗的第一位大诗人,这不但表现在其存诗单数量上:二十余首;而且表现在其诗歌具体影响上:两汉时期,虽然才华横溢之士很多,但留存下来的诗歌并不多,因此华夏的诗歌时代尚未到来,也说明屈原现象的个案性、特殊性.但到了曹操之后,他以其政治地位和对文学的爱好,影响了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形成一种诗歌创作风气.而此后的阮籍、嵇康等,至太康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再至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才成为了士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华夏民族从此才真正地走向了诗的国度,因此曹操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抹灭的.⑨最早的中国诗歌是不记名的,屈原是个例外,他是因为“与楚王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的缘故才被记名的,这种情况在汉代有所改变,但其记名的范围仍然很小,受到的限制也多,最著名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依然无从知晓,“发展到建安曹魏之后,诗人创作的记名权得到较大普及等无名氏的作品大量减少”⑩从文人诗歌这一方面来看,两汉文人极少创作乐府歌辞,即使著名的诗人如班固、傅毅、张衡、蔡邕、赵壹、秦嘉等也不例外.到了曹操这里,他大胆创新全力创作乐府歌辞,开创了“文人乐府诗”这一新的艺术创作道路,建安作家如曹丕、曹植、“七子”等人,都在曹操的引领和影响之下,竞相进行诗歌创作,这才使建安诗时期优秀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从而开创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新时代.

总之曹操对魏晋文学自觉有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一方面他笼络了大量的人才,造就了邺下文人集团“彬彬之盛”的繁荣,开创了被后世称道的“建安文学”;另一方面曹操本人的诗歌创作在继承汉乐府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以乐府旧体写时事,融情于自然景物之中,开始体现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转变,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本格调.曹操是建安时代文学的先驱,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支柱,其诗歌创作的个体化倾向和抒情性特征表明诗歌开始作为个体抒情言志的载体,而不是群体意志的体现,这对魏晋文学有着先导作用,预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因此曹操无论是对建安文学还是对中国文学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注释:

①洪治刚主编.鲁迅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96.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③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④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8.

⑤洪治刚主编.鲁迅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5.

⑥刘勰著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73.

⑦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0:20.

⑧黄节.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46.

⑨木斋.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2期.

⑩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