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同质与异质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56 浏览:18437

摘 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是女性受压迫最深重的时代,这一时段的女性开始反抗压迫、追求爱情、萌生独立意识.在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女性生活的叙事文学更好地体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清戏曲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同质与异质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中西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同质 异质

一、前言

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这些喜剧中,他塑造出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而在这些喜剧中以描写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突出、显眼.莎士比亚善于描写女性,描写她们和封建道德、封建习俗和封建传统的冲突,最后争取到爱情与婚姻的幸福美好结局.在中国元明清时代,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很多都塑造了叛逆性的妇女群像,如杜丽娘、崔莺莺、李香君等,她们敢于为了寻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与家长专制和封建礼教进行顽强抗争,这些女性形象的同质与异质都焕发出女性追求自由的人性光芒.

二、莎士比亚喜剧和元明清戏曲的概述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戏剧史上的不朽神话.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经历了从家庭殷实到落寞的变故过程.莎士比亚年幼时在当地的文法学校读书,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同时莎士比亚生活在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盛的社会转轨时期.这时的英国正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中世纪宗教的精神被摧毁,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思想中有生命的部分被汲取借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8部经世不朽的作品,有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莎士比亚的喜剧主要是在1590年-1600年完成的.包括《错中错》、《无事生非》、《驯悍记》、《皆大欢喜》、《维洛那二绅士》、《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喜剧作品.在他的喜剧中,莎士比亚以诗人的敏锐洞察到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创造了鲜活的人物和最动听的声音,展现了永恒不变的人性.

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分成了两大类型.一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二是东方文明所孕育的中国古典戏曲.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西方文学正处于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东方出现了戏曲的繁荣时期.元清明三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高峰期, 主要包括宋元杂剧、明传奇和清代地方戏,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杰出剧作.这些作品正产生于“穷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宋明理学桎梏的缝隙里,在这样的社会意识中表现出很强的叛逆性与现代性.在《汤显祖评传》里徐朔方对中国古代戏曲进行了概括,他归纳为“金元杂剧作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最具代表作家首推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西厢记》.等明清传奇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归属到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其实到了清代剧坛,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长生殿》被认为是古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在这些戏剧中,女性形象深深触动我们的心, 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有劳动人民善良勤劳的品格、有贵族小姐反抗世俗的勇气、有丫鬟婢女的机智热心、有青楼女子的勇敢正义和农村少女的青涩痴情等女性形象.

三、女性形象的叛逆性与现代性的个性同质色彩

莎士比亚喜剧中所塑造的女子形象和元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叛逆性和现代性的个性同质色彩.虽然存在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性格的迥异,但是他们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并且充满智慧.在追求爱情方面都是坚贞不渝的,敢为自己的幸福冲破禁欲主义规范和封建习俗的阻碍,追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精神和反抗封建道德的束缚,意识,体现了很强的时代进步性.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巨人,他的艺术作品从真实生活出发,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而莎士比亚所塑造女性形象很多都是资产阶级现代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从中世纪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朝气蓬勃和男子一样的能力和魄力.《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和拉山德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相互爱慕,他们反对家长和雅典亲王的干涉,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与封建道德的束缚,公然与君命、父权、封建传统和法律抗衡.赫米娅为了追求真爱,不顾一切私奔,逃到离城几里的小树林中,最后才得到仙人的帮助下争取到婚姻的自由.

《第十二夜》中,少女薇奥拉是一个勇敢、热情、纯真的人,在争取幸福的权力、爱情的自由的斗争中,少女薇奥拉显示出了一个忘我无私、坚贞不渝的人品,为了帮助自己所爱的鄂西诺公爵赢得奥丽薇霞小姐,她忘我无私地奔走于期间,以移花接木的方式.既帮助自己的孪生兄弟凑合了好姻缘,最后还赢得了自己所爱的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安培琪小姐,爱上了家境贫穷的少年绅士范通.她不愿意顺从父母的安排和富家子弟夏禄法官的侄子联婚,坚决反对父母的行为,而与范通私奔出走.父母在劝说无果之下最后谅解了这对有情人,可谓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蕴含着一个自由恋爱的故事情节.莎士比亚笔下这些女性以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向我们展现了长期的人性压抑必将带来自然人性逆反的过程,这也是时怎么发表展的必然.

相比西方女性在追求幸福的婚姻而言,在封建礼教和贞洁观的精神枷锁压抑下,中国戏曲中的女性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表现出需要更大的叛逆和勇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的妇女形象,崔莺莺虽为相国千金,深受封建礼教熏陶,但是她不顺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拒绝尚书之子的迎娶,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张生卧病,崔莺莺焦急万分,以一张蕴意颇深的药方表明心意把自己的无奈显现出来.便毅然冲破礼教的规范,以身相许.当老夫人食言赖婚时,莺莺不仅在内心里诅咒她是一个“口不应心的狠毒娘”,而且也通过“掷杯”动作明确地表示了拒不接受兄妹关系的想法.毅然抛弃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和张生私定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