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片在中国的强势回潮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529 浏览:93723

和近40年每次流行音乐风潮的演进一样,这股黑胶唱片回潮之风也是先从欧美刮起,然后影响到我国港台地区,最后吹进了内地.“Q”借此机会,了解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采访了京沪两地致力于黑胶事业的人们.

12英寸黑色塑胶盘回来了!

胶唱片,英文为vinyl,实际上是制作黑胶的原材料“乙烯基”的直译.黑胶回来了?这听上去像好莱坞科幻动作恐怖片的场景,但这真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它们在强势回潮.在这个音乐只需免费下载就能得到的科技时代,这种昂贵、携带不便、使用麻烦且存储困难的淘汰产品能够卷土重来,听上去实在很荒诞,但这的确是现实.


内地歌迷被黑胶回潮的首波巨浪冲击到的时间,应该是2007年的10月.当月10日,内地粉丝在互联网上和全球歌迷同步下载到了Radiohead的新专辑“In Rainbows”,且没有花钱(因为天团让乐迷自由定价,你填个0,他们也照样为你怎么写作,况且人民币人家不收),一种因为身处数字时代而被世界一视同仁的荣誉感油然而生.可是过不了几天,Radiohead宣布为“In Rainbows”发行包装精美、bonus众多的“Discbox”版本,其中就包括了两张45转的黑胶唱片,这超豪华的玩意儿瞬间就被欧美兄弟秒杀一空.再度感觉受到冷落的内地歌迷在垂涎的同时,也惊讶地发现,那种在记忆中失落许久的黑色塑胶圆盘竟然咸鱼返生,并且取代CD成了舞台的主角.

黑色浪潮马上不由分说逼近了内地乐迷身边.在秘密的淘碟市场上,全球音乐产业的凋敝让来自五湖四海的CD数量和品种越来越鸡肋,一家又一家的碟摊开始换下12厘米的银色圆盘,取而代之的是不知哪里搞来的12英寸黑色塑胶圆盘.在淘宝上,上世纪十年代港台经典专辑出现大量再版,但关键字已经换成“黑胶”, 同时后边标注的比CD翻了两三倍.又过了几个月,中国唱片公司新发行的三张上海国语时代曲黑胶新鲜热辣由德国“老虎鱼”实验室运到,摆上了新华书店.紧接着,新裤子乐队和兵马司旗下的乐队宣布发行黑胶专辑等

所有的粉丝和淘碟人开始神经分裂了:同一部电脑上,一个浏览器页面在音乐网站上免费下载专辑,另一个页面就在支付宝上为这张专辑的黑胶版本支出200元人民币;上一分钟还戴着Monster耳机听着iPod优雅地走在大街上,下一分钟就冲入碟店,一头钻进充满灰尘和霉味的黑胶堆里一张张翻看起来,全然不顾礼仪和形象;二手商店开始把仓库里积了20年灰的唱机搬出来重新开卖,那些没有来得及在MP3上转型的品牌,如果幸运地度过了苟延残喘的难堪时期,这下也终于能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扬眉吐气了.

可这不科学!凭什么在这个音乐完全免费的年代里反而让黑胶重占鳌头?写黑胶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如果要保存实体唱片,为什么更方便、更便宜、更易的CD被淘汰了?上海的两位黑胶者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短短几年时间就了数千张黑胶的王先生说:“黑胶较CD有更淳厚的音质,更大更刺激的封套设计,聆听方式也极具腔调,看着它旋转,空中袅绕出声响,于是,彻底被征服,深陷等”和王先生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叶先生则指出:“黑胶和CD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但黑胶作为一个载体来说更丰富或者感性.” 从这两位“黑友”的口中,我们不难总结出这一句:“黑胶转动着CD所没有的灵魂.”至于这灵魂是什么?叶先生说是“厚重感”,而王先生更语出惊人:“黑胶简直像一部电影等你懂的!”

如此高深的黑胶哲学,CD和MP3怎会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