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开题报告评价证书类别,公园设计开题报告陕西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20 浏览:25237

课题名称:角色游戏与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实证研究

课题批准号:EHB010869

课题类别:教育部青年课题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16年12月

课题负责人:李少梅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成员:程秀兰,刘建君,周方,王瑞新,李存英,何曼芳,米青,辛薇,刘宁

序言

场景一:"男孩样与女孩样"

"六一"那天,我带女儿去公园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大型爬杆滑梯旁,男孩的家长都在悠闲地乘凉,喝饮料,交谈,而在滑梯下站着的都是女孩的家长,尤其是女孩的妈妈,她们焦急地在指导女儿如何爬梯.这时有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走过来,要求爬上去,她妈妈说:"女孩子玩这么危险的游戏没有一点女孩儿样,我们玩别的游戏,好吗"小女孩就和妈妈走开了.

场景二:"男孩不能当护士"

今天表演区中的主题是"医院",进入区域中的孩子们兴高采烈,正在商量如何分配角色,明明赶紧举手说:"我要当护士,我想给别人打针",好像怕别人不让他演这个角色似的,还自己给了原因.可没想到莎莎立马就反驳了:"医院中的护士阿姨都是女的,男生是不可以当护士的",周围的小朋友也开始声讨明明:"就是嘛,医院里根本没有男护士,你不能当","你要当的话我们就不跟你玩了",明明的小脸黯淡了下来,终于寡不敌众,乖乖地选了大家都认可的"男医生"角色,大家也都选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游戏开始了.

生活中经常不时地遇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呵斥男孩娘娘腔,没有男子气,妈妈生气女孩没规矩,像个野小子,男孩没有男孩样,女孩没有女孩样.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期待来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但我们不禁要思考男孩样和女孩样到底是什么样,男孩有男孩样,女孩有女孩样就是社会最标准的个体吗

孩子从一出生就带上了男或女的性别分类,同时也开始了陪伴他们一生的性别征程,性别的形成不仅有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多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幼儿从刚出生开始就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幼儿期个体的性别角色已经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也是儿童掌握性别概念,形成良好性别偏好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而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关系到个体一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生的幸福.

近年来,关于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问题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性别角色发展问题又成为社会性研究的关注点.社会,学校和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幼儿性别角色发展问题,这些都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幼儿是怎样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什么样的性别角色最适合幼儿长期发展以及如何为幼儿创设优良的环境等等,于是引发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摘 要:

儿童一出生,就会被社会分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开始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征,早期教育对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至关重要,无论是发生在家庭,幼儿园或社会,教育者总是依据其自身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而采取相应的性别角色教育.不论这种性别角色期待正确与否,它都对儿童早期性别角色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完全自然地表现自己,接受和内化社会规则,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良性发展.

本研究本研究选定了四个不同类别的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媒体录像观察,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四所幼儿园共328名幼儿和156名教师进行测量,调查,研究结论表明:1,在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特点上,大班幼儿与中班,小班幼儿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和性别社会性上都存在显着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2,教师自身的性别特质导致教师对幼儿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指导,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3,提倡为幼儿创设公平的环境,实施双性化教育.

关 键 词:角色游戏性别性别社会化

内容结构图:

序言

摘 要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国内外幼儿性别研究相关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成果

1.2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幼儿教师成就动机的比较分析

1.3四种性别特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分析

2,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

2.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年龄特点

2.2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分析

3,通过培训使家长和教师掌握了社会性别的相关知识和性别平等教育的观念

3.1关于性别特质理论对儿童的性别教育 让幼儿接触或扮演无性别偏差的角色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①

认知发展理论集中于儿童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没有很好关注儿童如何获得性别概念以及性别知识如何转化成性别行为的机制.虽然该理论把性别恒常性作为控制性别发展的因素,视其为儿童进行仿效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但缺乏充分的实验支持.

2,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由Martin和Halverson于1981年提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社会性因素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发展类型发展理论的趋势.

性别图式理论强调性别图式作为一种预期结构,为搜索和同化性别知识和信息作好准备,认为幼儿的性别图式伴随着对男女的区分和对自己性别认同而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个体的性别图式也不断地分化和复杂化,幼儿与性别相联系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分化,此外,还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性别图式也有重要的作用.①

3,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机会结构模式和种种限制(如女性没有法定选举权,受教育机会少等)塑造了行为的性别风格,并将男女纳入不同的生活轨道.

(二)国内外幼儿性别研究相关成果

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

Caldera,Huston等(1989)指出幼儿在18个月时就表现出玩具选择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女孩偏爱玩具娃娃和男孩偏爱汽车,到学前阶段,幼儿可以很轻松地辨别性别适宜玩具和玩具的特征,男孩更倾向于具有坚硬边缘的玩具,而女孩偏爱柔软的东西.在没有其它玩具的情况下,依然会拒绝与自己性别类型不符的玩具(ClaireAE,JudithSB,2003).Thompson(1975)表明幼儿在大约2岁时就有了性别意识,可以辨别男性和女性,在大约2-5岁时获得大量关于性别规范的知识(Martim.wood&,Little,1990,Brien,2000).MarionO'Brien(2000)指出幼儿在3岁时,男孩关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知识少于女孩,男孩知道更多男性性别刻板印象,而女孩知道更多的女性角色,MartinCL,RubleD(2004)研究也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在学前阶段逐步增强,并在5~7岁间达到顶峰,而在7~9岁间,儿童的反应则变得相对灵活,对他人的反刻板行为表现得较为宽容,尽管他们自己并不支持这种做法,但也有研究表明同伴不喜欢经常违反性别界限规则的同伴(Ladd,1983,Sroufe,Bent,1993)

在幼儿性别认同的年龄上,汤普逊研究表明2岁儿童就能正确回答自己的性别,还能区分他人性别,而邢少颖,贾宏燕(2001)研究认为到6岁才有71%的儿童实现性别认同,另外,Gouze和Nadelman(1980)的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知早于对他人性别的认知.性别稳定性的实现方面,Slaby和Frey(1975)研究认为4岁儿童就具备性别稳定性的能力,而范珍桃,方富熹研究认为5,6岁绝大多数儿童已能认识到不论过去或将来人的性别都是稳定不变的.关于幼儿性别恒常性的实现,Kohlberg,Slaby和Frey(1975),Szkrybalo等(1999)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6,7岁时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但是,Leonard(1989),Martin和Halverson(1983),Miller(1984),Bem(1989),Hollander(2002)等曾改进研究方法,用真实的人和照片作材料,并改进提问方式,力图简化实验任务的条件和要求,发掘幼儿认知的潜能,他们发现5岁左右幼儿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前已经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能力.

2,教师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中的权威角色,他们的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其性别行为(Delamont,1990),Arndt(1991)表明教师更倾向于幼儿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幼儿教师用性别刻板印象来引导与幼儿的互动,尤其是不太了解幼儿的时候(Fagot,1984),Tyler(1999)研究了幼儿教师对于性别差异的观念,认为教师可能会鼓励所有的幼儿都具有女性气质行为.有研究认为(Cunningham,1999)男性教师可能加强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性别角色定型,使性别的自然定义更为深入,AteSandberg(2005)研究了教师性别差异对幼儿游戏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教师倾向于安静的游戏,并且多强调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而男性教师则更注重身体的发展,倾向于娱乐性,但他们共同强调创造支持性,鼓励性的环境对于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的重要性.

3,游戏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

国内关于游戏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面也比较广,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但涉及游戏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并在已有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关于性别与儿童的游戏行为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大相径庭,如在儿童游戏中的合作行为方面,Bonacich(1972),Dawes,McTish(1977)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合作,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合作,而国内的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儿童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影响不大,但对竞争行为却有显着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大量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研究,但由于概念,研究的方法和材料的不同,结果也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很多结论有待证实和验证,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试图在幼儿最喜爱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探讨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及如何促进性别公平,为幼儿创设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幼儿都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 (五)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成果幼儿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及其培养发表于《早期教育》2003

《质的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20041)

《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4

《对质性研究中深入访谈方法的初步认识——学习札记发表于《社会性别》20041)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成因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20063)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转载于《幼儿与教育读》(原载《儿童与健康》)

反思性教学在幼教实践中运用的构想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答疑解析发表于《山东教育》2005年第33期

爱学习宝宝的八个好习惯发表于《儿童与健康》20053)

《生活方式与儿童健康教育》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托幼机构中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2002(6)

《新世纪教育的责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角色游戏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发表于《学前课程研究》2016(9)待发表的:

《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的调查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的相关研究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调查研究 (二)课题研究结论

1,关于幼儿教师的性别特质

儿童出生后就一直生活在社会对男女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中,幼儿园教师,家长都在传递着她们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引导和期待.曾有研究者认为现有的文化把男女性别分类看得太重,因此,强调从儿童出生起,父母,幼儿园老师和学校教师就应淡化成人固有的性别框架,使每一个儿童都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如果过早地将成人的性别规则传递给他们,就会限制儿童自由和充分发展的.行为的形成在无意的情况下也是很有效的.成人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关于性别的课,但常常无意中创造了某些性别定型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因此,首先要挖掘成人的性别刻板印象.

探讨幼儿教师的性别特质,目的是使幼儿教师学会从性别的角度,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认识社会性别的含义,同时学习以性别的视角审视,思考现有幼儿教育实践,创设性别公平的教育,学习环境,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增强幼儿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提高进行"平等教育"的能力,科学地塑造自己完整的人格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采用BRSI和SCL-90工具,对156名幼儿教师的性别特质和心理健康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幼儿教师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女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1.1关于幼儿教师四种性别特质分类的分析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幼儿教师这个群体中存在着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即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从各类型所占比例看,幼儿教师女性化人数81人,占有51.9%.说明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仍起主要作用.性别角色刻板化就是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一种固定看法,如一般人总是认为,男性刚,女性柔,独立果断是男子特征,依赖顺从是女子特征,在人格特点上"男子气","女人味"似乎是男人和女人的理想模式.正因为传统的价值观过分重视性别角色的唯一性,歧视并压抑中的异性特质,更希望女人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这种观念同样影响到幼儿教师的性度取向.这个结果也表明大多数的女性还是选择与自己生理性别相一致的性度取向.

虽然在性别角色的取向上女性化是主流,但是在我国还有四分之一(28.8%)的幼儿教师表现出双性化特质.双性化是指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性别因素的优点,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中国有一系列成语,例如"静若淑女,动若英豪"等,都是对双性化人格的生动刻画.本研究中双性化人数的比例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性别角色观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教育导向中强调女性的自强自立,独当一面,将性别纳入社会化的教育中,都大大推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女性主体观念增强,本次调查也正好说明了在我国性别角色的可喜变化.

研究中还有21人为男性化性度取向,占调查人数的13.5%.在西方的研究中将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称为性别倒错,即就是男性表现出极端女性化的特征,而女性具有极端男性化的特征,比如攻击性强,暴躁等.在我们的研究中女性男性化与西方的研究是有差异.男性化的女性是在保持女性特征的同时,增加男性特征的倾向,开始具有男性性别特点的某些特征,但她的女性特征处于隐性表现,不充分,继而显现出男性特征较为突出.

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中未分化者的比例是5.8%.贝姆认为,双性化者是一个既具有优秀的男性品质又具有优秀的女性品质的人,男性品质和女性品质没有突出表现的那一部分人则属于未分化者,她们决非不男不女,只是在性别气质表现上尚未定型.通过对几个属于未分化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未分化者中,有的是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比较迟缓,有的是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正在向双性化过渡,因此,未分化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可塑性很强,如果能引导及时很可能会向双性化方向发展.

1.2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幼儿教师成就动机的比较分析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肩负着教育,发展下一代的教育任务,她们的人格发展,成功都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他们的教育行为中渗透给正在成长的幼儿一代.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幼儿教师的潜能,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激励他们走向成功是我们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任务.过去的研究只将女性作为与男性比较的一个变量,而且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认为女性在诸多方面都不及男性.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女性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女性人才的开发,不利于激励女性坚强,自信地走向成功.

探讨幼儿教师性别特质和成就动机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幼儿教师成就动机的差异状况,旨在通过研究增强幼儿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提高进行"平等教育"的能力,科学地塑造自己完整的人格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为幼儿教师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幼儿教师性别角色的自我塑造提供参考,也将对她们的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意义.

通过采用BRSI和AMS工具,对156名幼儿教师的性别特质和成就动机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幼儿教师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成就动机.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指出,个体在竞争时代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强于避免失败的倾向时,就会促进个体奋发进取,反之,则会导致迟疑退缩的行为.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同时受到这两种力量的相互制约.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双性化者追求成功的动机明显高于其余三者,更加证实了贝姆对双性化者的研究结果.她认为女性度高的女子和男性度高的男子在从事那些传统角色相反的活动时成绩很差,她认为高水平的性别类型化可能是不理想的.双性化者既有独立性,又有同情心,有教养,而且自尊心最强,勇于追求事业,自信心强的这些优点,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女性化者的成就动机水平高于男性化者.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由生理原因而划分的社会分工体系有所淡化,由此而带来的在社会职业上的接近,使得女性在体力上与男性的差异得到了弥补,女性的活动领域和空间扩大了,这样就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另外,主体意识的树立也会使个体形成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职业成功心向,开发女性人才宽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促进了幼儿教师成才,从而增强了幼儿教师追求事业成功的信心,因而追求成功的动机较高.

建议:在教育中,加强幼儿教师的人格培养,积极引导幼儿教师从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思考如何面对社会经济的变革,塑造自己和选择人生.通过对幼儿教师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教育,培养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改变传统观念在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影响.

1.3四种性别特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过程诸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幼儿教师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影响着幼儿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深入研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找出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不仅对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幼儿教师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女性化者最优,双性化者次之,未分化与男性化最差.其中男性化幼儿教师对他人有较强的敌对情绪,人格方面有偏执倾向,人际关系不良,适应社会能力差,精神病性症状表现突出,未分化幼儿教师对他人易产生敌对情绪,在心理与行为上表现不成熟,适应能力差,双性化者在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要优于前两者,但比起女性化者,她们在恐怖性,精神病性等因子中表现出较高程度的障碍.总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化幼儿教师心理最健康.此研究结果与既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双性化者最优)不很一致.这可能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在这一职业中要求更多的细心,耐心,爱心,在她们的工作中长期坚持这样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与行为模式,因此她们的行为模式与心理健康达到了很好的平衡,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健康情绪状态,因此,女性化气质类型的人在从事幼教职业时会显得更健康,平和,积极,愉快.

建议:虽然本研究的结论是女性化幼儿教师心理最健康,但这是个别特殊的结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社会应该鼓励个体(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学习良好的共性特质,典型的男性或女性气质都不应作为学习的楷模.当然,最理想的是幼儿教师在接受自身性别的良好特质的同时还应吸收异性的优点,做到双性化及最优化发展,从而树立良好的人格.

2,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恒常性则是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本研究通过选取幼儿园3—6岁的幼儿共328名,采用图片法,投射测验法了解了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性别角色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并指出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同伴群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等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年龄特点

2.1.1研究方法

(1)研究者向儿童呈现男孩和女孩的图片.把图片在颈部切开,这样通过把身体部分和头部图片进行组合,可以向被试呈现不同的图片形象.首先向被试呈现一个完整的男孩或女孩图片,然后再向被试呈现把男孩的头部和一个女孩的身体组合在一起的图片,或者相反.每一次改变后要问幼儿:"这是男孩(女孩)吗"每个幼儿要做四次性别判断,根据幼儿判断的正确程度来研究幼儿的性别意识.并在每个幼儿作出四次判断后问幼儿:"如果他(她)实在想变成女(男)孩,能不能变"通过这些操作考察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2)出示画有在我们社会里公认为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物品(如:口红,等),提供一些性别化的洋娃娃和图片,让幼儿分类,同时问幼儿自己的性别,最后让幼儿把自己的照片添加到已经分类的图片中,了解幼儿的性别认同现状.

(3)指认身边的小朋友或图片中的人物,说出他(她)们的性别,了解幼儿性别的稳定性.

(4)投射测验,由主试说出"我很强壮","我长大了要开飞机","看我的衣服漂亮吗"等话语,让幼儿说出说这些话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了解幼儿性别社会性的发展.

2.1.2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性别角色发展上,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和性别社会性上都存在显着差异,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在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上有显着差异.说明年龄越大,性别认同感越好,性别稳定及性别恒常能力强,在性别角色的发展中不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大班幼儿的性别社会性发展较好,说明大班幼儿性别社会化能力较强,而大班幼儿和中班幼儿在性别认同和性别社会性中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性别认同的关键期是在中班以前,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在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其余两项上没有显着差异,说明幼儿对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稳定和发展,认识的正确率在升高.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其活动,外表特征的认识.且性别稳定性出现较早,恒常性出现较晚.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小班幼儿的性别认同发展水平还很低.他们能够挑选出自己的照片,但是却不知道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男性还是女性那一类盒子里.

在不同性别的幼儿性别角色发展上,男女幼儿发展基本同步,水平大致相同.

所以,从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幼儿期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和规律.在施测过程中,幼儿每作出一个判断后,施测者均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选""你怎么看"把幼儿的回答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年龄不同,他们在作出性别认同时的依据也不同,具体表现在:小班幼儿通常能正确分辨出常态下儿童的性别,但不会对这种知识加以论证.当问他们为什么将画片中长头发,花裙子的小孩判断成女孩时,他们均说不出原因.中班幼儿已经能清楚地分辨出图片中儿童的性别,但常常把性别与服饰,发型这样的外部标志联系在一起.当图片变成男孩头女孩身体或女孩头男孩身体时,有的幼儿因为图片上的孩子是男孩发型而判断为男的,有的幼儿则因为图片中的孩子身穿的是裙子而判断为女的.大班幼儿基本上能清楚地辨别图片中小孩的性别,而且能把服装,发型等外部标志统一起来与性别相联系.当出现男孩头女孩身体或女孩头男孩身体时,大多数幼儿能判断其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国外有研究报告指出:儿童大约在2—3岁时能够确认自己的性别和与他熟悉的人的性别,这一结果与我们在施测时发现幼儿均能确认自己和本班小朋友的性别的结论是相一致的.


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与中班,小班幼儿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和性别社会性上都存在显着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大的孩子有较强的性别稳定和恒常性的发展,在性别角色的发展中不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性别社会性的发展也较好,性别社会化能力较强.而年龄小的小班幼儿就明显地表现出性别认同发展水平低,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不平衡,当指着图片问小班幼儿:"他(她)实在想变成女(男)的,能不能变"大多数幼儿认为能变.由此可知,幼儿对性别的认知还比较肤浅,他们只是通过一些外在的非本质特征来看待性别,并不能从实质上来认识性别,因此年龄小的幼儿还不具有性别的稳定性,而且性别恒常性出现也较晚.

2.2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分析

除了生物性的年龄差异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呢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很多理论都给予了解释,各有可取之处,各自所揭示了性别角色形成的一个侧面.实际上,从仅具有生物差异的男女婴儿,到承担社会认可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幼儿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步实现的.具体地说,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先天遗传素质.先天遗传素质是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自然基础,这是性别角色差异的生物学开端.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性腺的形成和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男女的生理差异的形成,为以后的性别角色的分化奠定了生理基础.

②父母的教养方式.幼儿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与父母的性别观和日常的教养态度分不开.幼儿的生理性别对成人来说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符号,成人常常根据性别来区别对待幼儿,并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期望,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就以各种方式将性别角色的标准传递给子女.一般来说,父母都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制止那些不适当的行为.除了坚持性别刻板化的期望外,家长还通过给幼儿提供有性别倾向的玩具和服装来鼓励性别角色适宜活动.例如给女孩洋娃娃,洋娃娃的房子,家具和家庭用品玩具,给男孩建筑积木,体育运动物品,车辆和动物模型等玩具.被调查的一位男孩说:"我喜欢布娃娃,可我妈不让我玩."幼儿正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开始获得性别认同并进而达到性别角色的分化,因此幼儿的性别化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影响.

③幼儿同伴群体.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群体对幼儿性别社会化发展有较大影响.它的一项研究证明女孩单独玩球时很有竞争性,当男孩加入后,就显得害羞和缺乏竞争性.而且当男孩和女孩之间发生争执时,通常是以女孩的忍让和服从而告终.说明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另有研究发现,不管是小班的幼儿还是中大班的幼儿,在其结成的同伴关系中经常是以同性为主的,幼儿到了7岁以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在幼儿时期,同伴们就很清楚对性别适宜和不适宜的行为和语言该如何反映,更强调惩罚性别不一致行为,同时接受性别一致行为.幼儿之间的这种同伴关系就是幼儿受社会文化,成人教育影响的结果.教育者要帮助幼儿建立不同性别的同伴群体,鼓励不同性别幼儿之间的合作,促进幼儿性别社会化的发展.

④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多少教科书明确地教它们该如何做或不该如何做.但他们在幼儿期中已经从父母和同伴群体那儿学习了部分性别的区分,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衣着,举止等来区分性别.幼儿园是幼儿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男女孩带着自己不同的行为来到幼儿园这个环境,他们也由于自己不同的性别而得到幼儿教师的不同反应.幼儿教师的言行成了幼儿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教师对待不同性别幼儿时所采取的不同互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对幼儿的性别社会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如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阐述的那样:幼儿往往容易把自己塑造成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幼儿园的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对幼儿在人格特质方面有着与社会一致的看法且受到社会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女孩比较文静,顺从,易于控制,而男孩比较调皮,具有攻击性等,甚至在选派游戏角色时都会让男孩扮演大灰狼等强大的角色,而女孩就扮演小白兔等弱小的需要照顾的角色.幼儿正是在与教师的这种有区别的互动中,逐渐地学习到了许多性别方面的差异,他们将这些差异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因而幼儿关于适应自己性别的人生定位就会这样受教师角色期望的影响而呈现出人为的差异,从而影响男女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

⑤社会文化.研究表明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极大关系.性别刻板印象规定着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创造出不同的社会角色.人类学家米德曾考察了新几内亚岛上分别居住于山地,河岸和湖边的三个原始部族,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可导致性别角色规范的不同,从而使男女以及同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各不相同.

⑥大众传媒.在传统社会,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和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却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就通过这些大众传媒作用于幼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幼儿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以电视中的人物为模仿对象,并将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进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幼儿在理解传媒中的角色定型时,并不是被动的.他们会根据已知的性别角色知识来理解和认同媒介中的形象或主题.比如,一个4—6岁的幼儿对电视画面没有出现母亲形象的解释可能是:她洗衣服去了.幼儿可以利用原有的观念利用大众传媒证实和补充自己的社会知识.因此,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作用在于角色模式认同.即提供性别角色的认知材料和利用传媒证实和补充自己的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差异更多是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男女的差异.因此,在此阶段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和健康的发展空间,在个性趋向上平衡发展.

3,通过培训使家长和教师掌握了社会性别的相关知识和性别平等教育的观念

人被天然的分为男女,而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总是在社会中形成并日益分化为两个极端.21世纪呼吁平等的发展,提倡双性化人格.这就要求在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前期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使儿童获得一种较完善的性别图式,克服性别刻板化观念与行为,塑造一种较完备的性别角色,完善其个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回应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对幼儿实施双性化教育,培养男女幼儿的人格双性化,从而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进智力的完善化,为儿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发掘新性别特质理论 心理学传统中认为,男性与女性人格特质呈现为一个线性连续的两个相反的终极.如图1: F——————————————M 图1.人格特质线性极端图 即一个人可能是男性化的或是女性化的,但是不可能二者兼有.从图1可看出,更多的男性化即是意味着更少的女性化,反之,更多的女性化也就意味着更少的男性化,二者是不可结合的.这种传统的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定型是必然的.而且,这是早期经历的直接结果和发展的终点.在近20年的妇女心理学发展中,这种传统的人格理论受到了质疑.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贝姆(Bem)提出了心理化的新看法.她认为,男子气和女子气属于两个分离的独立维度,人可以具有化的物质,揉合男女人格特质优点的新看法,而不必接受某一别而拒绝另一性别的特质.我们可以用一个交集来表示这种关系.如图2: 图2.人格特质交集图 图中所谓的"双性气质",即"心理双性化(Androgyny)",就是男秀人格特质的融合领域,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或平衡.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双性化是指作为心理特质的被刻板化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平衡或混合,它与性无关,也与生理特点无关.如果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标准,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是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这个人格特质交集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男女的认知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交集的范围是不同的.社会越发展,这个交集越大,也即是人们所能接受的男女特质的揉合部分越来越多.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双性化是指作为心理特质的被刻板化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平衡或混合,它与性无关,也与生理特点无关.如果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标准,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是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这个人格特质交集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男女的认知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交集的范围是不同的.社会越发展,这个交集越大,也即是人们所能接受的男女特质的揉合部分越来越多. 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养方式及文化因素,使得男性和女性按照各自既定的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去成长,无形中是在走着线性连续的两个极端.男孩子被要求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在传统的男性优势领域,如数理化等方面,更多的鼓励男孩子发展,女孩子则被要求温柔,善良,关心别人,社会期望使得女性更多的向女性优势领域发展,如语言,艺术等方面.在学前期的教育中,表现为男孩子总是被鼓励从事一些与机械操作或者技术活动有关的游戏,而女孩子总是被鼓励从事一些更显温柔的活动有关的游戏,如过家家,洋娃娃等. 学前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以及将来与异性相处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性别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得正确的性别认知,更应该让其向着更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个性.对儿童的性别教育 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21世纪,呼吁的平等发展.在学前期,男女儿童的差异已经出现,男女幼儿在玩的内容,方式和空间范围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异,而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如何对待这些差异将会对儿童的行为及个性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如何习得这些性别概念,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提倡双性化教育 根据贝姆的双性化人格理论,她认为,双性化人格将成为未来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测试,她发现,这种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强,并能在各种情境中取得成功.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期认为: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因为创造力需要敏感——女性的特质,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男性特质.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女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我国也有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有关理论研究认为,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男性气质多表现为独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欢竞争性强的激烈活动.女性气质多表现为温和,敏感,被动,缺乏自信和果断精神.而双性化人格则同时具备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优点,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因此,教育者从小时候起,就应该按照不同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女孩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使儿童向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使儿童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这就要求在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中,有意识的关注这一点,促进共同平等的发展.表扬和鼓励非刻板化行为 许多国外的教育家建议教师应采用表扬,给予注意,代币制等方式鼓励男女幼儿之间的交往,玩传统上是异性的玩具和活动.对幼儿园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需要长期的,连续的干预,才能真正奏效.

4.2对不同性别的儿童采取相同的奖惩制度和一致的评价标准.在以往的经验中,教师对男孩的过失通常会采取体罚和严厉的批评,而对女孩的惩罚则明显轻一些.这种差别无意中强化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给予孩子奖励或惩罚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和教育规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因为他或她是一个男孩或女孩就给予不同的对待.

4.3让幼儿接触或扮演无性别偏差的角色通过给幼儿展示有关图片,看有关的录像,组织活动,游戏及让幼儿角色表演等手段,向幼儿渗透性别角色的新概念.

(三)研究成果的社会成效

本课题是关于角色游戏与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实证研究,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的性别社会化研究,在了解幼儿的性别意识情况及其在游戏活动中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对家长和老师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知识的了解,明确了影响儿童性别社会化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主张消除幼儿游戏及教育中的性别刻板模式,将性别公平教育引入儿童游戏和活动中,创设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参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深得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人心,为他们解决了一些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从理论上理清了幼儿性别教育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关系,主张从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入手,帮助儿童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让他们在平等的条件下建立个体的自我概念,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认识间的差异,完善儿童的人格塑造.这对我们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起着正确的指引作用.研究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家长及教师的性别意识和提高进行"平等教育"的能力.

参与本课题研究以后,教师们的素质大大提高,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他们不再单纯地从性别角度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结合心理学和性别社会化的理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问题,真正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参加本课题研究有后,教师们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探索,科研素质也得以大大提升,在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如果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性别意识的培养,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等等,尤其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朝夕共处的同性和异性的兄弟姐妹,缺少对同性的认同和对异性的认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就显得迫在眉睫.那如何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呢同时,性别角色的认同也非常重要.从心理上讲,一些青少年就是因为性别角色混乱,没有找到自身性别角色的社会定位,才造成同性恋倾向的.由于缺乏成熟先例的借鉴,方案有一定缺陷,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少调查数据的支持,一些结论和干预手段是基于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的,需要付诸行动,运用于实践才能使之完善成熟.的研究与,富于前瞻性和探索性,既是逐步形成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挑战,因此具有全新的意义,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全面的探讨.这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需科学统筹的系统工程,其运作过程必须集中和调动智慧与积极性,从教育教学的所有方面革故鼎新,开拓进取.KayA.Chick,RoseAnnHeilman-Houser,TheImpactofChildCareonGenderRoleDevelopmentandGenderStereotypes,EarlyChildhoodEducationJournal【J】,Vol.29,No.3,Spring2002

12,KarlinS.Evans,CombatingGenderDisparityinEducation:GuidelineorEarlyChildhoodEducators,EarlyChildhoodEducationJournal【J】,Vol.26,No.2,1998

13,BetsyCahillandEveAdams,AnExploratoryStudyofEarlyChildhoodTeachers'AttitudesTowardGenderRoles,SexRoles【J】,Vol.36,Nos.7/8,1997

14,VanessaA.Green,RebeccaBigler,andDiCatherwood,TheVariabilityandFlexibilityofGender-TypedToyPlay:ACloseLookatChildren'sBehioralResponsestoCounterstereotypicModels,SexRoles【J】,Vol.51,Nos.7/8,October2004

附录一:

性别气质类型测试问卷

下列项目是性别气质类型的测量问题,目的是了解你的性别气质类型.如果项目问题与自己相符程度高就得7分,一点都不相符就得1分,也就是根据相符程度酌情在7——1之间得分.

项目内容得分项目内容得分项目内容得分

1.自强的2.柔顺3.助人为乐

4.有理想5.乐观6.心境不稳

7.独立的8.羞怯9.道德的

10.爱运动11.重感情12.爱夸张

13.坚定的14.爱奉承的15.自感幸福的

16.个性强的17.忠诚的18.变幻莫测的

19.有力量的20.女性气的21.依赖感强

22.同情心强23.妒忌的24.有领导能力

25.领导能力强26.对他人需要敏感27.诚实的

28.爱冒险的29.通情达理30.不坦率

31.果断的32.善于怜悯他人33.诚恳的

34.自足其性35.易平息被伤害感36.自负的

37.爱支配人38.说话委婉39.可爱的

40.男子气的41.给人以温暖的42.庄重的

43.愿意表白自己44.温柔的45.对人友好

46.爱攻击他人47.轻信的48.无能力的

49.举止像个领导50.孩子气的51.顺应环境

52.个人至上53.不说粗话54.杂乱无章

55.竞争性强56.爱孩子57.有才能

58.有野心59.爱玩乐60.保守的

评分:

(1)把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49,52,55,58所得的分数相加除以20,这就是男性化分.

(2)把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0,53,56,59所得的分数相加除以20,这就是女性化分.

(3)把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所得的分数相加除以20,这就是未分化分.

(4)如果男性化分和女性化得分均在4.9以上,那就是双性化者,如果没有达到以上条件,就依据最高分判定.

在回答完这60个问题后,可以把群体分为四类,即双性化者,男性化者,女性化者和未分化者.

致谢:

在刚写下致谢两个字的时候,心里不禁一阵的轻松,历时这么长时间的课题终于要结束了,回想起期间的点点滴滴,夜夜,心里充满了太多的感激和感慨,有太多太多的人要感谢.

感谢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从课题开题,中期直至课题的结束,都离不开大家的辛苦和建议,因为有了你们的努力,我们的课题才会饱满的结果.

感谢幼儿园的教师们,感谢你们不辞辛苦的配合,有了你们的配合,我们的课题才得以圆满结束.

更感谢幼儿园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谢谢你们带给我们那么多欢乐的片刻,让我们在疲劳时得以开心一笑,有了你们的笑脸,才使我们的课题有了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感谢你们,感谢所有的人!

"角色游戏与幼儿性别社会化的实证研究"课题组

二零零八年九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