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73 浏览:9203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古交市第七小学李建玲

【摘 要】在不断改善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在"用"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用"中更新教育观念,"用"中提高操作水平,而且"用"贵于"精",在教学中保留传统教学工具的特长,发挥信息技术独有的优势,突出数学元素.另外,信息技术也必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备课方式,改变教研的活动方式.

【关 键 词】教育技术小学数学应用

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施与运用,已经大跨步地进小学数学课堂.许许多多的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功能,积极主动的制作课件,充分利用新教材知识的图文背景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逼真,动感的图,文,音并茂.开阔学生的视野,耳目一新的感觉,激活了学生心理动机,吸引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索的兴趣性和能动性.数学新课标提出:"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就要求数学老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就如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下面就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几点看法.

一,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注重情境创设

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下,数学课堂上充分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实际上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中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按部就搬的教学,即呆板而单一的教与学模式.媒体课件的呈现,可以化事物静止为动态,化抽象知识为具体,化学生行为被动为主动.尤其是色彩鲜明,形象新颖,动感逼真的事物,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心境有一种难于自控诱惑.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使之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因此,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相适时的创设情境,由如学生身临其境一般,在动感的情境中,在四溢的氛围里,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向开拓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谓"情境",从广义上讲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心境状态的兴趣和诱发求知欲的情感动机而营造经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对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设计的情境图,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加上教师微笑地情感流露和师生亲切的口语对白,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体验数学的应用,整节课尽量使学生总处于跃跃欲动的状态.如课的开始,媒体呈现"金色的秋天"背景图,同时伴随着小鸟的歌唱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会儿在山坡上跑来一群小朋友,你追我赶地捉蝴蝶,同时伴随着儿童的嬉戏声,学生的情趣也一下子被这生动活泼的画面所吸引,促成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发现,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比一比"这一节中,选用了儿童喜闻乐观的熟悉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图,学生非常喜欢.在直观而形象逼真的屏幕上,学生观察得很投入,带着愉悦的心情展开思维.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的启示下,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者自己的见解,在比较中弄清"谁"与"谁"比的含义,从而感知"多"和"少"及"同样多"的数量关系,在比较中学会比的方法.就这样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在浓厚的学习氛围里,化难为易,学的有趣,真可谓愉快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怎么写作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往且促成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功能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的素材与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并把亲切的微笑和仁义的目光,关爱的心态以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带进课堂.为课堂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氛围,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教学中只有充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美国专家曾在一份关于数学报告中提到"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正因如此,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正是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的理念.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信息,各种各样生动具体动感的画面比教师语言传递的信息更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率高,对所学的内容,易理解,易接受,特别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比大小"这一节中,课一开始,出示电脑课件情境图,让主题图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逐一跳下来,摆成如教科书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弄清物体的个数.于是教师就此进行微机动画显示排列,学生很快地发现,小猴和桃子同样多,梨比香蕉多,小猴只数小于梨的个数,梨的个数大于香蕉个数等.教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具体的数比一比吗稍后学生得出,3和3同样多,4大于3,2小于3等等.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争着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气氛高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从而引出">,""<,""等于"号,同时直接形象的比喻说明三种符号的含义,并使学生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体会数学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信息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以及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操作时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过程的体验,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这句名言,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人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一件新的玩具,一个可爱的实物,几张小动物的画面都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持久的注意.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学生手中学具(含教师制作的各种学具)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实际操作,亲身经历和体验,使抽象知识在直观,形象具体操作中获取,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充分展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感性材料,引领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并留有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和想象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例如,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拍小棒,画填方格等,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认识数学,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另外,在为学生提供实施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适时营造讨论氛围,讨论能集思广益,即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助互补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并能从别人的见解中,获取感知认识,从而辨别是非的真相,使之学人之长,补人之短,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策划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解疑答疑,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多媒体的呈现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善于捕捉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生活的实例,采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电脑软件,有意识的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创设学生喜爱,浓厚的生活情境图,有意适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事物,唤起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学习方式,诱发力强,富有感染力,学生易于观察,发现,易理解,好接受,即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其实,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他们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的背景中,都与生活中的数学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教材中体现的"认识人民,比多少,分类"等等,这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不是教师生硬的讲解和演示,也不是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和把相应的学具带入课堂,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地,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到形式的数学问题.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微机显示教科书第91页的主题形象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以学生集体自主观察与讨论,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鼓励学生看图说话.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如生1"7点了,妈妈叫女儿起床."生2"妈妈叫小花起床,正好是7点钟."生3"挂钟响了,正好是7时,妈妈就叫小花起床了."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都给于鼓励和肯定,并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小花起床正好是7时的."学生指着屏幕上说:"小花的房间里有一个挂钟."教师又再次追问:"你们又是怎样认识整时的呢"有的说父母亲讲过,有的说是爷爷奶奶教的等等,并七嘴八舌地说出钟表上有12个数字,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除了引导学生看图认识钟表外.其次,教师还让学生用钟表进行操作,让学生用钟表拨出几时,再用数字写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认读与写.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借助学生生活中原有的知识感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突出的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面对这几年教育技术的应用,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还有不足之处,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没有真正发挥出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许多工作要我们去不断完善.有鉴于此,结合我的所见与所思,下面谈谈我在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八点实际问题:

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匮乏是先进教育技术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

提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家总是喜欢讨论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但我认为比观念更新与能力培养更基础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也就是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现阶段还有大量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甚至没有电脑上网.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当然也知道应用多媒体的益处多多,他们当中的许多中青年教师已通过自己的电脑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可是学校里没有多媒体教室,只能等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了.即使是城区的学校,绝大多数学校也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大多是为各级教研活动怎么写作的,平时若都要把自己的学生带去多媒体教室上课,难免撞车.

所以,加大对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是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基础,是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工程.这需要政府部门对教育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在每个教室设立网络终端显示系统,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从学校的怎么写作器中自主点播所需的教学信息资源.

二,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

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其实还是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普通教师只是在上校内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骨干教师在上展示交流课时,才会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连不少学生们也领悟了:一旦被领去多媒体教室,那一定是有许多老师要来听课了!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时间还不算太长,有许多工作还有待完善.第一,就是上面提到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数量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教师的使用频率.第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熟练,有些教师上一次公开课,还要请计算机教师或其他掌握技术的教师帮他做课件,即使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教师在做课件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么可能经常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第三,教师还没有真正改变观念,没有真正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教育技术为学生带来的益处,不要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一般的幻灯,有些教师都懒得用,怕麻烦,甚至觉得用不用都是一样效果.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着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在"计划"中已明确了"用"的导向作用.集中的培训只能向教师们传授基础的知识,而许多具体的方法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去熟练,许多具体的技巧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去摸索,发现,交流和提高.不能只靠讲座,唯有在接触与应用之后,教师的观念才会真正地自我更新,不能只靠报告,唯有在熟练之后,教师的理念才会慢慢深刻.

在这里我又要提到上面的第一个问题:设施的建设.如果学校里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电脑连接互联网,那么区区十几天全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就没有了后续的"二期"工程——"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停留在生硬的"知识"阶段,有些学得一知半解的教师甚至出现畏难情绪.设施的建设是基础,"用"是关键.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

"用"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所以"用"贵在于"精".

"精"包括两点:第一,由于现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个班天天上数学课使用多媒体或计算机房,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懂得什么课用多媒体课件会起到极大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什么课用传统教学工具也能达到良好效果,这就是"用"在量方面的"精".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大致概括起来说,有关空间位置,方向与几何图形初步知识,低年级数的认识等课型,一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课型,一般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有关计算的练习,初等数论的概念教学(如整除,质数,合数等),这些课型用多媒体课件当然会更方便,但是如果只用传统的教学工具,我想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中,教师一定要懂得什么部分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什么部分的教学用传统教学工具来补充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的作用.这就是"用"在质方面的"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

信息时代,教师的备课工具不只是传统备课方式下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备课笔记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内容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和课件资料.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要特别关注两点:

第一,所授教学内容的数学文化背景.只要在搜索网站中输入教学内容的名称,就可查阅大量的相关数学文化,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做一些潜移默化的基础工作.

第二,所授教学内容与学生以后学习的知识(尤其是中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更高阶段的知识点也不用借书来看了,网上的电子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备课时参考了这些更高阶段的知识点,使教师对所授内容的教学目标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更有意义的讨论和练习,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研活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灵活

教师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的教研活动当然有利于交流的快捷,丰富.但是,在农村地区,学校的分布存在着点多面广的问题,有些学校之间甚至相距百里,让教师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起参加教研活动,要克服的困难较多.一是交通经费支出,二是交通所用时间长,教师出差一次,耽误的课比较多,这对于有些人员本来就紧张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如今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活动的内容与传统内容相比,应该更多地借鉴丰富的网络资源,探讨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的应用.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上互动技术进行交流,比如在网上现场直播公开课,随后利用即时互通的网络软件进行多端点视频或音频交流.还可以制作各级教研论坛,让教师们能随时进入相关学科的论坛进行提问,交流,上传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共享.当然,这些设想都需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前期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作基础.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改革,必将深层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教师的备课方式与教学形式,教研员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等,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还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及时交流心得与经验,共同努力,将信息化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古交市第七小学李建玲

【摘 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却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 键 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际实践实用实效

数学课以往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广大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兴趣与动力来认真组织,实施.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数学教师如果能,也必须根据教学形势的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并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也同样能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际教学,尤其是在听了叶俊老师的课后我感触更深了,我认为数学课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需:

第一,结合实际.《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数学同时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怎么写作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如:我们写东西需要算钱,付钱,木匠做家具需要测量,"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圆满成功等,这都离不开数学方面的精确计算和测量.所以数学教学如果能也必需真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课贴近实际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既数学生活化,那么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便收集了许多带有百分数的商标,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其中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又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便从一幅中国地图进行导入,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以后的每一节数学课,特别是一些新授课,我都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并努力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能完美地整合起来进行教学.由此这也成了我的一大教学特色,得到的同行的好评,家长的肯定.

第二,注重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实践活动课"也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教材增设"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新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上"实践活动课",不仅使我同样也使学生感到新鲜而好奇,同时也使我感受到所要面对的挑战性和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性.①伽利略曾经也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就从我们的实践中来.即使有许多知识我们书本上都有,那也需要我们用实践去加以证明,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时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自己去释疑解惑,自己去发现知识,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自己来探寻圆锥体积的计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先让学生来猜一猜:你认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可能有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猜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有的猜3倍,更有的猜4倍.我说:"你们通过怎样的实验才能自己去发现呢"立刻有学生说:"只要把装满水的圆柱向圆锥里面倒水,倒几次就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的几倍"在得到我的允许后,同学们便三五成群,叽叽喳喳的开始做实验了.最后终于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讲究实用.目前,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又迎来了新的阶段.其中,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优美的文字无不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汽车轮胎的轴心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位置这一难点时,我进行了多媒体设计:当学生看到轴心不在圆心位置时,汽车开起来歪歪扭扭的情景时,大家无不捧腹大笑,教学效果自然明显.所以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着其不足的地方.有时,精美的课件往往使学生过多的关注于其中的优美画面而忽视教学本身.并且,当教学中遇到偶发情况时,课件本身往往缺少应变,显得比较呆板,等等.

还有,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的抛弃,多媒体技术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媒体也有着其自身优势.例如:前些日子我有幸听了一节全国小学数学精品课,其中一位老师的一件自作教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件自作教具是一件简单的正,负数显示器,中间是0.当指标指向上面时就是正数,反之为负数.正是由于有了这件简单教具,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正数和负数,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说,媒体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要对教学有帮助,只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帮助,那就是好的媒体.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教学媒体就是最好的媒体,实用才是硬道理.

第四,追求实效.所谓"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乃至一位老师教学教学水平高与低的惟一指标.同志曾经也说过:不管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管理方法,只要能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都是好方法.教学也一样,不管是应用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利用什么教学媒体,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怎么写作.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校间,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其中教研活动课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少数老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教学手段.有些数学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实则很差.外出听课多了,看到的不良现象也就多了.有时,老师为了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意把隔壁班的优秀学生调过来.有时,老师为了不让或者少让学生出错,眼睛始终盯着其中的优秀学生,却冷落了许多后进学生.还有的教师甚至课前就已经预演过,等等.

精美的课件不仅触动学生全身的感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始终为整个教学目标怎么写作.看似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但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在探寻圆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现,掌握圆的知识,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全体学生都争着,抢着要回答问题,并因此而使全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改变.总之,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完全了解了圆的特点,知道了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知识,而且还了解了车轮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的位置等实际问题.可以说整节课达到了完满的程度.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古交市第七小学李建玲

摘 要: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

一,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348等于68506–348等于168506–348等于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3.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3.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等于12(天),②150÷(150×20%÷3)-3等于12(天),③150×(1-20%)÷(150×20%÷3)等于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检测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等于12(天),⑤1÷(20%÷3)-3等于12(天),⑥3÷20%-3等于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五,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5.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他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

5.2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5.3联系题型对比

在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像计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图式题大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表达而已.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