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总结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73 浏览:17930

促进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调查报告

刘爱伦,鲍文婕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一、前言

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明显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了变化,中学接触教师也更多,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顾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就要求小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师教学中比较"开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中学开展活动常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引导,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有对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中,小学在环境,任务和管理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关注的.


为此2003至2004年期间,我们以"如何帮助学生平稳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为主题,对杭州市12所小学作了调查研究,揭示了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两者更好衔接的途径,并总结了在实行中有效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为探索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提供借鉴.

二、调查研究

1.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于2003年10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杭州市12所小学在读6年级学生640名,6年级学生家长612名,毕业班教师60名和8所中学的初一教师60名.问卷(满分为100)调查的结果表明:家长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评估的平均分为75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估是78分,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分是85分,中学老师对初一学生入学时表现的评估为68分.中,小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的评估有着显着差异,反映了中小学教育存在差异.中学老师调查中得分最低的8个项目依次为:自信心,竞争精神,创新精神,自尊心,自我调控,自理能力,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值得教师和家长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方面,57%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41%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差,在人际关系方面,57%的孩子认为父母提出的要求根本做不到,44%的学生对部分老师感到害伯,31%的学生感觉经常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对待,52%的学生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或对立,有28%的学生经常有被孤立的感觉,在情绪状态方面,49%的学生经常感到心里烦躁,无处诉说,64%的学生对考试感到紧张,在自我观念方面,59%的学生觉得自己许多方面不如他人,17%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不抱什么希望,在适应性方面,则有43%的学生觉得越大烦恼越多.

调查结果表明,要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四个维度:道德水平和习惯,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创新精神.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最终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适应力的学生,从而实现小学与中学教育的良好接轨.

2.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从实践看,中学老师评价比较好的4所小学的经验总结中也反映出,抓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帮助小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讨论与研究,12所小学的领导与有关教师达成共识,确立了抓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小学与中学教育良好接轨主要途径的观点.在12所小学领导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下,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于2004年11月再用同一问卷对基本相同数目的同类人员进行调查,家长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评估的平均分为88分,学生对自己各方面表现打的平均分是89分,小学教师对毕业班学生的评估分是90分,中学老师对初一学生入学时各方面表现评估的平均分为86分.中,小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的评估不再有显着差异,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必须使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发生变化.进行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是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讨论,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中一个要求,一个标准,一条出路,严重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和潜能在我们统一的规则下将会一点点被扼杀,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思想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个体差异,爱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由"权威者","塑造者"转变成"协助者","怎么写作者".

2.进行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是要求学生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学会关心"是要求学生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准则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他人,关心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学会学习"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是要求学生掌握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可以教学生学习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地分析问题,学习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全面地考虑问题,学习顿悟思维,凭直觉思考问题,学习发散思维,全方位地考虑问题.

3.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自由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什么想法都不受约束,使许多求新求异的火花得以在顺畅的思维中迸发出来,发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各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中都做"主角",不做旁观者,举行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由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主持活动内容和进行活动评价,开展"检测如我是班主任","检测如我是中队长","今天我是一日小班长"的主题演讲,群策群力制定班级管理目标,通过"一事一议","课间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主题讨论,进行自我教育,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学习心平气和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克制自负,自傲,自卑,自责等不良的情绪和反应,设置学生自己负责的"图书角","生物角","作业展"等,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4.加强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往.

加强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来组织教学:预习,朗读,研讨,质疑,评价.还可以实行小组长"自主承担,轮换负责"制,按学科或"职能"各设一名小组长,如数学组长,语文组长,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例题组长,实验操作组长等等,并定期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都能受到学习管理的训练.

5.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给孩子自信.教师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引导学生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如在大众面前顺利地作了三分钟的发言,球赛结束前三秒钟仍作了最好的发挥,考试因审慎而多得了几分,等等.对于每一个学生,既要求他们有远大的抱

负和追求,又必须让他们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帮助学生设定一些通过努力有把握成功的短期目标,让学生付出努力后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去对学生期望过高,就作适当调整.经过奋斗获得胜利能帮助学生恢复自尊与自信,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多种多样.如:设立心理辅导站,由专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担任辅导员,耐心听取同学的内心倾诉,热心帮助解答问题,建立"咨询信箱",开通"广播",让同学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心理辅导员以专门回信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谈心,解决他们的心理忧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设心理辅导课,举办心理讲座,介绍有关的心理知识和解决生活中小矛盾,进行考前心理疏导,漫谈如何公平竞争,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克服烦恼,控制愤怒,消除嫉妒,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指导同学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等等.

7.开展艺术活动,陶冶同学的情操.

利用小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举办舞蹈,歌咏,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每个同学都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一项.既培养同学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其鉴赏美的能力,为陶冶同学的情操,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怎么写作.

8.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优化同学的人际关系和锻炼意志.

体育锻炼是最具积极意义的保健措施,不仅是增强孩子的体质,消除疲劳,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还是形成开朗,坚强坚韧,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活动是与道德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等有着同等重要价值的教育活动.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它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有成功也有失败,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的不甘心,都是对同学心理素质的磨练和考验.

9.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

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措施.例如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使同学们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

四,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

1·心理健康教育寓活动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之中.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心理教育不能只采用知识传授,简单说教的方式,要从兴趣入手,把同学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同学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在教育中要注重主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要运用自主性原则,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同学们存在的,关心的,主要的问题进行,发动同学主动地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通过同学自愿参加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

3·要及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在组织各种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每次活动要有表扬,有典型,有总结,使活动确确实实起到促进学生向心理健康转化的作用.

4·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的,教师也要做到.

教师的情绪,眼神,语言和行为都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不安,困惑,无助,伤害自尊心等.所以每个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人格的完善,用健康的人格,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家长与孩子建立平等,互重的关系,能以接纳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成长,在向孩子提出进取要求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障碍时,更多地是从正面鼓励,肯定和引导,而不是带有负面情绪的方式去刺激孩子.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18.

〔2〕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心理学报,2002,(10):44-48.

〔3〕李培湘.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的理论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1,(12):38.

〔4〕马晶.英格兰地区中小学课程衔接的调查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39.

〔5〕方展画.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对教育的重新理解〔J〕.教育研究,2002,(10):6.

〔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7〕Draper.Social,cognitiveandacademicfactorsassociatedwithhighschoolseniors'educationalexpectations.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section-A:-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1997Dec,Vol.58(6-A):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