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53 浏览:154820

对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小学生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祖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其它各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居诸育之首.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做好小学生德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要做好小学生思想德育工作,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变通的有效方式进行教育,用心沟通,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素质,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认识,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打造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从而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关 键 词:德育教育家庭社会

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祖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其它各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居诸育之首.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保证培养人的方向.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法,行为习惯,时政态度,自信心,英雄观"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受社会腐朽思想影响较小,同时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好地正面教育.但同时必须看到,在社会形态各异,成人思想各异情况的熏陶和影响下,小学生德育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还很突出,小学生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形成,思想比较模糊,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左右他们的思想品质,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差,爱国主义淡薄,缺少同情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建设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而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这实质上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正确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不能衔接,必然异化素质教育而使它微乎其微.一些差的学校和农村学校资金缺乏,管理松垮,教师难以安心从教,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了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阴影.

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方面,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由于受条件限制,有的学校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常常把思想品德课作为附带课,让班主任或其它学科教师兼代.这样,无形中造成了思想品德课被其它学科占用的现象.部分教师把思想品德内容和教学时间压缩,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不少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失去兴趣.虽然新教材已编排的十分完善,但受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育,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关系,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2,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

由于个别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由于追求分数第一,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平衡.

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求知,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认识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分析问题能力强,善于抓住新课的观点,准确地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勤俭节约"时,可结合中国史上古代的隋炀帝就是一个奢侈腐朽,祸国殃民的典型,让学生回忆搜集一些素材,同学们就会讲述自己所看过的电视中商朝纣王的奢侈事例,把电视中的情节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说了出来,其他同学也受到影响,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认识水平比较低,不善明辨事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的状态之中,分析问题能力差,盲目地尝试,猜测死套答案,不能根据问题思考课文的观点及内在思想含义,没有进取心.

有的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认识模糊,感情淡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积极参加讨论.思想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观点是事而非在进行抽象思维时,由于感性经验缺乏,缺少实例依据,对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3,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小学生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社会供求失衡.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使大量劳动力盲目无序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家庭因此陷入生计困境,容易使小学生滋长各种失德问题,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使小学生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虽然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但是封建文化的蔓延也有上升的趋势,使得社会控制体系仍很虚弱,社会自我约束能力差,助长了小学生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

而在家庭中,不少家长文化素质低,不能做出表率榜样,大人们的言行中夹杂着脏话,粗话,行为不注意,无行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更何况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熏陶,使得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家长也疼爱子女,常常娇惯,以至于形成习惯.不少家长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下功夫,认为只要文章作的好,数学成绩高,言行上有点坏毛病没多大关系,殊不知现在社会上一些高智商罪犯少时也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然,对于一个人品格的高低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所以家长常常灌输子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论调.另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小学生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二,对加强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看法

1,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学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同时鼓励学生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自己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劳动,思想修养等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为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是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就拿对学生进行尊敬国旗教育来说,如果我们老师不向学生讲清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不向学生提出升国旗的行为要求,学生就不可能有尊敬国旗的意识和行动.但是如果我们只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方面的教育(即空洞的说教),不让学生亲自参加升国旗仪式的行为实践,仍然不可能培养学生对国旗的尊敬和应有的行为习惯.这方面我们深有体会,以前在升旗时由于只重视"知"的灌输而忽略了"行"的引导,所以有的学生在升旗时明显有心不在焉的现象,不是姿势不端庄就是态度不够严肃.为此,我们每学期在开学典礼上对学生提要求时都将规范升旗作为一项特别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各班在开学初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录像(内容主要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奖升国旗的情景和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知晓升旗的要求并积极开展争当升旗手活动,在国旗下讲话中每次都专门开辟升旗手简介,通过这样活动学生都能自觉的尊敬国旗,爱护国旗,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2,改进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向正确,健康的方向转化.小学儿童一般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愿望,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受暗示性强.因此,教师利用典型的人和事进行正面教育,儿童易于接受.如以,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范例,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四个致命伤而发奋读书.以教育学生热爱科学,为发展祖国的社会主义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以张海迪的榜样,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拼搏,为"四化"建设学好知识本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上树立各方面的典型楷模,带动后进,促进全班.因此,要根据班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树立的典型具有准确性和学习的价值,要分阶段开班干会和调查会,评选出最严守纪律,最勤奋学习,最讲文明礼貌,最热爱劳动,进步最快等各方面的同学若干名,然后在班上大讲特讲,大造舆论,营造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气氛.

教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灵相融的纽带.大多数学生犯错误后其内心都是十分惭愧和不安,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鼓励和温暖,因此,教师给他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真诚的话都会传达着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鼓舞,使他们得到温暖和改正的勇气.特别是后进生,他们与长辈之间的沟通,往往会同责骂,训斥等联系起来,形成隔阂和对立的心理.要消除隔阂和对立情绪,根本的方法是动之以情,只有用真诚的爱,无限的关怀和高尚的师德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用爱去温暖他们冷却的心,才能使他们在接受批评时,觉得老师"严而有情","严而有爱",从而心悦诚服,改正错误.一次,有几位常被我批评教育的学生对我说,为什么老师总是针对他们.我说:"当你同一个小孩在家玩,小孩不停地将你的电视机开了停,停了又开,而你屡次批评他,他仍是这样做,那么你当时会怎么做呢"说到这里,他们都低下了头.可见,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引起他们自省和自责.

自我教育是教师启发引导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陶冶,自我审省,自我修养,以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自我教育的愿望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要.自我教育是学生进步和成长的内部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和帮助小学生从小立志,树立远大理想.一方面要帮助小学生明确认识到党和人民,社会和学校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是正确的,必要的,并且坚信这些要求只要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立志和自我严格,自我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有实现远大理想的奋斗目标,以实际行动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并制订计划表,每天对照执行.其次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评价,自我检查,对照社会要求检点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不断地成熟起来,最后,还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既要主动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又要适当地由学生做主,教师不包办代替,要抓住时机,当学生迫切需要帮助,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诱导或训练,最后教师本身的自我修养水平要高,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指导工作收到最佳效果.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好的班会课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因此每堂班会课,我总是认真组织学生准备,力求班会课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收效显着,这学期我们组织了"迎国庆"文娱联欢,名人故事会,"我能行"等主题活动,学生的素质经过艺术的熏陶不断提高.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复杂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师不能因为差生的反复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重臻佳境.教师对容易反复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反复有先见先知的预算,争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品德档案后,应因人而异,建立对应跟踪卡,定期对学生行为,思想动向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反复苗头,紧抓不放,适时教诲,防微杜渐.当然,跟踪卡上绝对少不了学生进步的表现,转化的兆头,这些尤为重要,教师要及时表扬,促其上进,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说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理往往会被它隐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难度.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让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反复变化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真实的,学生的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当然,跟踪机制需要恒心与毅力,教师应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活用教育机智,才能立竿见影.

3,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改善育人环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怎么写作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传统的"说教",更好地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要使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理论直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教学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可谓一语中,点破了思想品德课改革的突破口——即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概括地讲,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就是指教师通过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

信息时代的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见多识广,思想日益复杂,这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知情,知意,知行相统一的整体性逻辑,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具体安排中,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听得到,摸得着和亲身感受到的例子,使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真实性"的认识.如针对崇洋媚外的思想,可以让学生到农村走一走,围绕城市看一看,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城市面貌的变化,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针对"家中小皇帝"的现实,可以让每个同学讲讲自己在家庭中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去相互体会自己在尊敬师长方面上存在的不足,强化学生孝敬父母的思想,针对一些教师不尊重学生的问题,可以让每个学生写出建议,帮助老师改正错误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维护他人权益的重要性,等等.另外,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把握时机,注意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要针对每个事件发生时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强化随时教育,及时家访和私下谈心的功效,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及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思想品德的统一.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有力的例证.现在,我们更应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时间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组织学生出黑板报,表扬班上的新人新事,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儿童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的丑美善恶.教师应及时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要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变通的有效方式进行教育,用心沟通,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素质,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认识,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打造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从而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书目:

1,《云南教育》2006——2007年多期.

2,《小学青年教师》2007年5——10期.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