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68 浏览:23422

绿色建筑与施工新技术

中建集团-高级工程师刘福江

:13565979568:408819868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运营阶段能为人们在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发展史

1,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着《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2,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16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16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16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16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16年,2016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2016年4月28安徽省绿色建筑协会成立.

3,未来世界九大绿色建筑

⑴阿布扎比垂直海水农场

⑵海水温室:让撒哈拉沙漠变成绿洲

⑶迪拜金字塔之城

⑷韩国绿色"能量中心"

⑸保加利亚黑海花园

⑹深圳摩天塔

⑺变石油钻井为度检测胜地

⑻漂浮的城市

⑼莫斯科水晶岛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1,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

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多平方公里,从材料上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6亿吨.

只要维持每年新增100个绿色建筑项目,"十二五"期间蒋节能8.5亿千瓦时,将近3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气体76.6万吨,节约水资源0.3亿吨,可循环的材料1.1亿吨,

2,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

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怎么写作与维护功能系统.

四、绿色建筑基本理念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⑴节约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⑵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⑶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关于节地: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常出现居住用地人均用地指标突破国家标准的问题,与节地要求相悖.国外偏干用户均指标来评价,在用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是与其他规范一致的.

3,关于施工:

施工现场是典型的污染源.施工常会引起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等影响,是过程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4,关于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由于受规划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空调排热,交通排热及炊事排热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也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以1.5℃作为控制值.可通过热岛模拟预测分析或运行后的现场测试取得数据.

5,关于风环境:

自然通风是亚热带地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由于建筑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行人举步维艰或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等的事例很多.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V小与5m/s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住区建筑与公共建筑均提此要求,鼓励用软件对室外的风环境作模拟预测分析.

6,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

⑴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

⑵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⑶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五、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绿色施工技术

5.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是指采用基坑侧壁帷幕或基坑侧壁帷幕+基坑底封底的截水措施,阻截基坑侧壁及基坑底面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同时采用降水措施抽取或引渗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现存地下水的降水方法.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护坡桩+搅拌桩止水帷幕的地下水封闭措施.北方内陆地区宜采用护坡桩+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地下水封闭措施.河流阶地地区宜采用双排或三排搅拌桩对基坑进行封闭同时兼做支护的地下水封闭措施.

封闭深度:宜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和水平封底相结合,在没有水平封底措施的情况下要求侧壁帷幕(连续墙,搅拌桩,旋喷桩等)插入基坑下卧不透水土层一定深度,深度情况应满足下式计算:

5.2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

(一)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一般包含两种技术:一是利用自渗效果将上层滞水引渗至下层潜水层中,可使大部分水资源重新回灌至地下的回收利用技术,一是将降水所抽水体集中存放,用于生活用水中洗漱,冲刷厕所及现场撒水控制扬尘,经过处理或水质达到要求的水体可用于结构养护用水,基坑支护用水,如土钉墙支护用水,土钉孔灌注水泥浆液用水,以及混凝土试块养护用水,现场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的回收利用技术.

(二)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与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1)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将雨收集后,经过雨水渗蓄,沉淀等处理,集中存放,用于施工现场降尘,绿化和洗车,经过处理的水体可用于结构养护用水,基坑支护用水,如土钉墙支护用水,土钉孔灌注水泥浆液用水,以及混凝土试块养护用水,现场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的回收利用技术.

(2)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是指将施工生产,生活废水经过过滤,沉淀等处理后循环利用的技术.

5.3预拌砂浆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预拌砂浆是指由专业生产厂生产的,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砂浆拌合物,预拌砂浆分为干拌砂浆和湿拌砂浆两种.

湿拌砂浆是指由水泥,细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水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运至使用地点,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的拌合物.

干混砂浆是指由水泥,干燥骨料或粉料,添加剂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组分,按一定比例,在专业生产厂经计量,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在使用地点按规定比例加水或配套组分拌和使用.

2,技术指标

预拌砂浆应符合《预拌砂浆》JG/T2003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应用砂浆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5.4外墙体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

1.

墙体自保温体系是指以蒸压加气混凝土,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和硅藻土保温砌块(砖)等制成的蒸压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陶粒砌块等为墙体材料,辅以节点保温构造措施的自保温体系.即可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节能50%的设计标准.

2.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性能参见《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11968和《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7的标准要求.

5.5粘贴保温板外保温系统施工技术

(一)粘贴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保温系统

主要技术内容

粘贴保温板外保温系统施工技术是指将燃烧性能符合要求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粘贴于外墙外表面,在保温板表面涂抹抹面胶浆并铺设增强网,然后做饰面层的施工技术(图).聚苯板与基层墙体的连接有粘结和粘锚结合两种方式.保温板为模塑聚苯板(EPS板)或挤塑聚苯板(XPS板).系统应符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体系》JG/T149标准要求.

粘贴保温板外保温系统示意图

①混凝土墙,各种砌体墙②聚苯板胶粘剂③模塑或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④抹面砂浆⑤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或镀锌钢丝网⑥机械锚固件⑦抹面砂浆⑧涂料,饰面砂浆或饰面砖等

(二)粘贴岩棉(矿棉)板外保温系统

外墙外保温岩棉(矿棉)施工技术是指用胶粘剂将岩(矿)棉板粘贴于外墙外表面,并用专用岩棉锚栓将其锚固在基层墙体,然后在岩(矿)棉板表面抹聚合物砂浆并铺设增强网,然后做饰面层,其特点是防火性能好.

该系统应符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和《建筑用岩棉,矿渣棉绝热制品》GB/T19686要求.

岩(矿)棉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图

①基层墙体②胶粘剂③岩(矿)棉④抹面胶浆⑤增强网⑥锚栓⑦外饰面

5.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一)TCC建筑保温模板施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TCC建筑保温模板体系是一种保温与模板一体化保温模板体系.该技术将保温板辅以特制支架形成保温模板,在需要保温的一侧代替传统模板,并同另一侧的传统模板配合使用,共同组成模板体系.模板拆除后结构层和保温层即成型.

保温材料为XPS挤塑聚苯乙烯板,保温性能和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燃烧性能等技术性能《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符合GB/T10801.2要求,

安装精度要求:同普通模板,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建筑保温模板体系构造图

①混凝土墙体②无需保温一侧普通模板及支撑③保温板④TCC保温模板支架⑤锚栓

(二)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是指在墙体钢筋绑扎完毕后,浇灌混凝土墙体前,将保温板置于外模内侧,浇灌混凝土完毕后,保温层与墙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聚苯板可以是EPS,也可以是XPS.当采用XPS时,表面应做拉毛,开槽等加强粘结性能的处理,并涂刷配套的界面剂.按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分二种:

(1)有网体系:外表面有梯形凹槽和带斜插丝的单面钢丝网架聚苯板(EPS或XPS),在聚苯板内外表面及钢丝网架上喷涂界面剂,将带网架的聚苯板安装于墙体钢筋之外,用塑料锚栓穿过聚苯板与墙体钢筋绑扎,安装内外大模板,浇灌混凝土墙体,拆模后有网聚苯板与混凝土墙体连接成一体.

(2)无网体系:采用内表面带槽的阻燃型聚苯板(EPS或XPS),聚苯板内外表面喷涂界面剂,安装于墙体钢筋之外,用塑料锚栓穿过聚苯板与墙体钢筋绑扎,安装内外大模板,浇灌混凝土墙体,拆模后聚苯板与混凝土墙体连接成一体.

5.7硬泡聚氨酯喷涂保温施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外墙硬泡聚氨酯喷涂施工技术是指将硬质发泡聚氨酯喷涂到外墙外表面,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然后作界面处理,抹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找平,薄抹抗裂砂浆,铺设增强网,再做饰面层.基本构造如图.

5.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

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是指将工业废渣制作成建筑材料并用于建设工程.工业废渣应用于建设工程的种类较多,两种,一是磷铵厂和磷酸氢钙厂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渣,制成磷石膏标砖,磷石膏盲孔砖和磷石膏砌块等,二是以粉煤灰,石灰或水泥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石膏,外加剂,颜料和集料等,以坯料制备,成型,高压或常压养护而制成的粉煤灰实心砖.

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是以粉煤灰,水泥,各种轻重集料,水为主要组分(也可加入外加剂等)拌合制成的小型空心砌块,其中粉煤灰用量不应低于原材料重量的20%,水泥用量不应低于原材料重量的10%.

5.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隔热断桥铝合金的原理是在铝型材中间穿入隔热条,将铝型材断开形成断桥,有效阻止热量的传导,隔热铝合金型材门窗的热传导性比非隔热铝合金型材门窗降低40~70%.中空玻璃断桥铝合金门窗自重轻,强度高,加工装配精密,准确,因而开闭轻便灵活,无噪声,密度仅为钢材的l/3,其隔音性好.

断桥铝合金窗指采用隔热断桥铝型材,中空玻璃,专用五金配件,密封胶条等辅件制作而成的节能型窗.主要特点是采用断热技术将铝型材分为室内,外两部份,采用的断热技术包括穿条式和浇注式两种,其构造如图

5.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利用屋面构架,建筑屋面,阳台,外墙及遮阳等,将太阳能利用纳入设计内容,使之成为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分为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

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利用技术,建筑上直接利用的方式有:①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供暖,②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③基于集热-储热原理的间接加热式被动太阳房,④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产生的热压增强建筑通风.

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将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蓄电池储存起来,晚上在放电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出来,供室内照明和其他需要.光电池组件有多个单晶硅或多晶硅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5.11供热计量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供热计量技术是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供热量,热用户的用热量进行计量.包括热源和热力站热计量,楼栋热计量和分户热计量.

热源和热力站热计量应采用热量计量装置进行计量,热源或热力站的燃料消耗量,补水量,耗电量应分项计量,循环水泵电量宜单独计量.

2.技术指标

供热计量方法按《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进行.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国所有采暖地区.

5.12建筑外遮阳技术

建筑遮阳是将遮阳产品安装在建筑外窗,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的外侧,内侧和中间等位置,以遮蔽太阳辐射:夏季,阻止太阳辐射热从玻璃窗进入室内,冬季,阻止室内热量从玻璃窗逸出,因此,设置适合的遮阳设施,节约建筑运行能耗,可以节约空调用电25%左右,设置良好遮阳的建筑,可以使外窗保温性能提高约一倍,节约建筑采暖用能10%左右.

根据遮阳产品的安装的位置分为外遮阳,内遮阳,中间遮阳,中置遮阳.

5.13植生混凝土

主要技术内容

植生混凝土是以多孔混凝土为基本构架,内部是一定比例的连通孔隙,为混凝土表面的绿色植物提供根部生长,吸取养分的空间,是一种植物能直接在其中生长的生态友好型混凝土.基本构造由多孔混凝土,保水填充材料,表面土等组成.主要技术内容可分为多空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内部碱环境的改造技术及植物生长基质的配制技术,植生喷灌系统,植生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等.

5.14透水混凝土

主要技术内容

透水混凝土是既有透水性又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混凝土,其内部为多孔堆聚结构.透水的原理是利用总体积小于骨料总空隙体系的胶凝材料部分地填充粗骨料颗粒之间的空隙,及剩余部分空隙,并使其形成贯通的孔隙网,因而具有透水效果.

(1)透水混凝土的制备

(2)透水混凝土的施工

(3)透水混凝土养护,维护

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解读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2006年的时候,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正式问世

2016年初的时候,开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是:应全部满标准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二)编制原则

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②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③体现过程控制.

④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⑤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四)标准的内容

1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术语

2.0.1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hi(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基本规定,这也是我们使用绿色评价标准中间最关键的--

第二条里面对评价时间做了规定--

第三条是对做绿色建筑,如果要评绿色建筑--

第四条就是过程控制的要求--

3.2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所需基础数据较为缺乏,例如我国各种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数据,C02排放量,各种不同植被和树种的CO2固定量等缺少相应的数据库,这就使得定量评价的标准难以科学地确定.

3.2.2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宅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住宅建筑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有76项,其中控制项27项,一般项40项,优选项9项.公共建筑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83项,其中控制项26项,一般项43项,优选项14项.除控制项应全部满足外,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还应满足表中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要求.

3.2.3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确定.

3.2.5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要求时方能评为通过.定量条款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定.

4住宅建筑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1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绿色建筑建设地点的确定,是决定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是否安全的重要前提.本条主要对绿色建筑的选址和危险源的避让提出要求.

众所周知,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破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设计图纸和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4.1.2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为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后的住宅日照标准均"不得低于大寒照1小时的标准"

4.1.3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乡土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种植乡土植物可确保植物的存活,减少病虫害,能有效降低维护费用.

4.1.4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人.

"绿地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实践,当绿地率达30%时可达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该指标经综合分析居住区建筑层数,密度,房屋间距的相关指标及可行性后确定.

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

一般项

4.1.5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或在废弃场地上进行建设,若为已被污染的废弃地,需要对污染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4.1.6住区公共怎么写作设施按规划配建,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相关规定,居住区配套公共怎么写作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怎么写作,金融邮电,社区怎么写作,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九类设施.住区配套公共怎么写作设施,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保证居民居住生活品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条提出相应要求,其主要意义在于:---

4.1.7住区内部及附近无污染散发源.

4.1.8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环境噪声是绿色住宅的评价重点之一.根据不同类别的居住区,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使之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中对于不同类别住宅区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对于交通干线两侧的住宅建筑,需要在临街外窗和围护结构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以及运行后的现场测试报告.

4.1.9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住区而言,由于受规划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空调排热,交通排热及炊事排热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也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

热岛强度的特征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以1.5℃作为控制值,是基于多年来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夏季气温状况的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4.1.10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近年来,再生风和二次风环境问题逐渐凸现.

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要,此外,还涉及室外环境的舒适度问题.夏季大型室外场所恶劣的热环境,不仅会影响人的舒适感,当超过极限值时,长时间停留还会引发高比例人群的生理不适直至中暑.

4.1.1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植物的栽植应能体现地方特色.

4.1.12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13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荫.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

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

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

增强地面透水能力,可缓解城市及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小气候,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

优选项

4.1.1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利用地下空间作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储藏室等用途.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应注意的是,利用地下空间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处理好地下室人口与地面的有机联系,通风,防火及防渗漏等问题.

4.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4.2.1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的优劣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是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最主要的内容.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主要是指外墙,屋顶,地面的传热系数,外窗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形系数.

4.2.2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对于用电驱动的集中空调系统,冷源(主要指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调机)的能耗是空调系统能耗的主体,因此,冷源的能源效率对节省能源至关重要.性能系数,能效比是反映冷源能源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为此,将冷源的性能系数,能效比作为必须达标的项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等三个产品的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规定2005年3月1日实施.-

4.2.3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取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

如果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机组向住宅供热(冷),这会涉及用户支付采暖,空调费用问题.作为收费怎么写作项目,用户能自主调节室温是必须的,因此应该设置室温可由用户自主调节的装置,然而,收费与用户使用的热(冷)量多少有关联,作为收费的一个主要依据,计量用户用热(冷)量的相关测量装置和制定费用分摊的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项

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住宅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面积比,窗户的遮阳措施不仅影响住宅的外在质量,同时也影响住宅的通风,采光和节能等方面的内在质量.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如选用高效节能电梯.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需要对所有用能系统和设备进行节能设计和选择.

4.2.6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国家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其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在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的照明系统.

需要对所有用能系统和设备进行节能设计和选择.

4.2.8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用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设置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如设置集中新风和排风的系统,由于采暖空调区域(或房间)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在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集中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根据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成熟的是太阳能热利用,即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生活热水,采暖等,以及应用地热能直接采暖,或者应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和空调.

条文中提出的5%可以用以下指标来判断:(1)如果小区中有25%的住户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住户大部分生活热水,判定满足该条文要求,或(2)小区中有25%的住户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判定满足该条文要求,或(3)小区中50%的住户采用地热水直接采暖,判定满足该条文要求.

优选项

4.2.10采暖和(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4.2.11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4.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考虑传统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

对住宅建筑,除涉及到室内水资源利用,给水排水系统外,还涉及到室外雨,污水的排放,再生水利用以及绿化,景观用水等与城市宏观水环境直接相关的问题.结合城市水环境专项规划以及当地水资源状况,考虑建筑周边环境,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统筹规划,是建设绿色住宅建筑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结合区域的给水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客观环境状况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4.3.2设置完善的供水系统,水质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且水压稳定,可靠.

4.3.3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采用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作为再生水源的,实施分质排水.

4.3.4用水分户,分用途设置计量仪表,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为避免管网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小区管网漏失水量包括: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屋顶水箱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

4.3.5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

本着"节流为先"的原则,

可选用以下节水器具:

1节水龙头:加气节水龙头,陶瓷阀芯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等,

2坐便器:压力流防臭,压力流冲击式6L直排便器,3L/6L两挡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6L以下直排式节水型坐便器或感粤式节水型坐便器,缺水地区可选用带洗手水龙头的水箱坐便器,极度缺水地区可试用无水真空抽吸坐便器,

3节水淋浴器:水温调节器,节水型淋浴喷嘴等,

4节水型电器:节水洗衣机,洗碗机等.

另外采用给水系统减压限流措施也能取得可观的节水效果,如使得生活给水系统入户管表前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一般项

4.3.6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4.3.7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非饮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4.3.8绿化灌溉采取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绿化灌溉鼓励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为增加雨水渗透量和减少灌溉量,对绿地来说,鼓励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采用再生水作为绿化用水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易形成气溶胶的喷灌方式.

4.3.9在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对年平均降雨量在800mm以上的多雨但缺水地区,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等特点,除采取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外,还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储存,利用等配套设施,对屋顶雨水和其他非渗透地面地表径流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雨水处理方案及技术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雨水单独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南方气候适宜地区可选用氧化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净化系统,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等,选用本地生的一些水生植物或挺水类植物.

4.3.10在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处理及利用方案.

4.3.11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3.12采用非传统水源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小于10%.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指的是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自来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等杂用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

优选项

4.3.1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4.4.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或行业标准,其中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满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室内有害物质的释放规律非常复杂.本条可定量评价装饰装修过程中建筑材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程度.选用有害物质含量达标,环保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止由于选材不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

4.4.2采用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构件和部品,减少现场加工.

一般项

4.4.3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至少20%(按价值计)的建筑材料产于距施工现场500公里范围内.

本条款鼓励使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提高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建材本地化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本地材料使用率还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4.4使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

在绿色建筑中应采用耐久性和节材效果好的建筑结构材料.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等结构材料在耐久性和节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使用耐久性好的材料是最大的节约措施.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可以解决建筑结构中肥梁胖柱问题,增加建筑使用面积.在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中使用HRB400级钢筋和(或)满足设计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可认为满条文要求.

4.4.5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分离回收和再利用.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利用的材料(按价值计)占总建筑材料的5%,可再循环材料(按价值计)占所用总建筑材料的10%.

在施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利用建设用地内拆除的或其他渠道收集得到的旧建筑的材料,以及建筑施工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废弃物等,延长其使用期,达到节约原材料,减少废物,降低由于更新所需材料的生产及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的目的.

建筑中可再循环材料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使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环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环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钢材,铜),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

4.4.6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利用工业或生活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绿色建材产品.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使用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鼓励使用利用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鼓励使用生活废弃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

4.4.7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性装饰装修材料.

4.4.8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

土建和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要求建筑师对土建和装修统一设计,施工单位对土建和装修统一施工.土建和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可以事先统一进行建筑构件上的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施工阶段对已有建筑构件打凿,穿孔,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又减少了噪声和建筑垃圾,一体化设计施工还可减少扰民,减少材料消耗,并降低装修成本.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需要业主,设计方以及施工方的通力合作.

优选项

4.4.9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4.5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4.5.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日照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住宅的日照又受地理位置,朝向,外部遮挡等许多外部条件的限制,不是很容易达到理想的状态的.尤其是在冬季,太阳的高度角比较小,楼与楼之间的相互遮挡更加严重.

设计绿色住宅时,应注意楼的朝向,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楼内平面的布置,通过精心的计算调整,使居住空间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

4.5.2卧室,起居室(厅),厨房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7.当一套住宅设有1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一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充足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有利于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人工照明能耗.用采光系数评价住宅是否获取了足够的天然采光比较科学,《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明确规定了居住建筑各类房间的采光系数最低值.

卫生间是住宅内部的一个空气污染源,卫生问开设外窗有利于污浊空气的排放,但是套内空间的平面布置常常又很难保证卫生闻一定能靠外墙,因此,本条文规定在一套住宅有多个卫生间的情况下,应至少有1个卫生间开设外窗.

4.5.3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dB(A声级),夜间不大于35dB(A声级).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外窗和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

住宅应该给居住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在现代城币中绝大部分住宅均处于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尤其是临主要胥道的住宅,交通噪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需要设计者在住宅的建筑围护构造上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例如尽可能使卧室和起居室远离噪声源,沿街的窗户使用隔声性能好的窗户等.

4.5.4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自然通风可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有助于健康.在室外气象条件良好的条件下,加强自然通风还有助于缩短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空调能耗,绿色建筑应特别强调自然通风.

住宅能否获取足够的自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本条文规定了住宅居住空间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最小面积比.一般情况下,当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不小于5%时,房间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效果不仅与开口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有关,事实上还与通风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

4.5.5室内空气质量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一般项

4.5.6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视线干扰.

住宅的窗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具有从视觉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良好的视野有助于居住者心情舒畅.现代城市中的住宅大都是成排成片建造,住宅之问的距离室和起居室远离噪声源,沿街的窗户使用隔声性能好的窗户等等..

4.5.7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提出了很多基本的要求,其中规定护结构的内表面不能结露,绿色住宅应满足此要求.护结构的内表面结露会造成居民生活不便,严重时会导致霉菌的滋生,影响室内的卫生条件.

4.5.8设采暖和(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

从舒适和节能角度,以及收费怎么写作角度,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用户应能自主调节室温.

4.5.9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夏季强烈的阳光透过窗户玻璃照到室内会引起居住者的不舒适感,同时还会大幅增大空调负荷.窗户的内侧设置窗帘在住宅建筑中是非常普遍的,但内窗帘在遮挡直射阳光的同时常常也遮挡了散射的光线,影响室内的自然采光,而且内窗帘对减小由阳光直接进入室内而产生的空调负荷作用不大.在窗户的外面设置一种可调节的遮阳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遮阳装置的位置,防止夏季强烈的阳光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

4.5.10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利于住户的健康和舒适.

4.6运营管理

控制项

4.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物业管理公司应提交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并说明实施效果.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业主和物业共同制定节能管理模式,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能管理机制,节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节水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梯级用水原则,制定节水方案,采用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水管理机制,节水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耗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选用绿色材料.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4.6.2住宅水,电,燃气,采暖与(或)空调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4.6.3制定垃圾管理的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首先要考虑垃圾收集,运输等整体系统的合理规划,如果设置小型有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应考虑其布置的合理性.

4.6.4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化存放,保持垃圾容器清洁,无异味.

垃圾容器一般设在居住单元出入口附近隐蔽的位置,其数量,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

4.6.5制定并实施施工项目节能与节水的具体措施.

4.6.6制定并实施施工项目保护环境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一般项

4.6.7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重视垃圾站(间)的景观美化及环境卫生问题,用以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4.6.8智能化建筑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系统可扩充性强,能较长时间的满足应用需求,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配置.

应根据小区实际情况,按《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中所列举的基本配置,进行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建设.

4.6.9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增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要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大力推行生物制剂.

4.6.10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对行道树,花灌木,绿篱定期修剪,草坪及时修剪.

4.6.11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计划,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

4.6.12建筑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部门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是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全寿命周期分析等内容,旨在指导各类组织取得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4.6.13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的比例)达90%.

4.6.14设计为改造和更换设备,管道提供便利.

优选项

4.6.15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5公共建筑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5.1.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造成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

5.1.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危害性电磁辐射及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1.3不对周边居民区及交通道路造成光污染.

项目建设中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公建而言,要避免其建筑布局或体形不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特别需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及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遮挡.-

一般项

5.1.4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设备房等.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的减少成为必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也是节地倡导的措施之一.但在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应结合地质情况,处理好地下人口与地上的有机联系,通风及防渗漏等问题,同时采用适当的手段实现节能.

5.1.5场地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5.1.6充分考虑建筑周边,广场,道路,停车场的绿化和遮荫,绿地率高于国家及相关地区标准.

5.1.7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减少单纯的草坪绿化.

植物的配置应能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特色植物景观等方面的特点,以保证绿化植物的地方特色.

5.1.8绿化修剪和灌溉及时,绿地内无裸露土壤,绿化用地土壤厚度,土质条件满足植物的需要.

5.1.9场地内无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的污染源.

5.1.10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应根据其类型划分,分别满足国家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

5.1.11室外风环境利于建筑通风和冬季人员行走舒适.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再生风和环境二次风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在鳞次栉比的高低层建筑中,由于建筑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有可能导致行人举步维艰或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等事故.

优选项

5.1.12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

5.1.13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为工业厂房改造.

城市的废弃地包括不可建设用地(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仓库与工厂弃置地等.

5.1.14道路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

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

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

为减少城市及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

透水地面的界定是:自然裸露地,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面积大于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5.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有关规定.

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大约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20%~30%用于照明.

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有关规定.

5.2.3建筑采暖与空调热源选择,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4.2条的规定.

5.2.4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或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

5.2.5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应根据用户等情况,对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较复杂,以空调系统为例,其组成包括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空调箱,风机盘管等多个环节.

一般项

5.2.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则利于自然通风.建筑主朝向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5.2.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透明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房间有良好,合理的自然通风,一是可以显着地降低夏季房间自然室温,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热舒适,二是可充分利用过渡季节较低的室外空气,减少房间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

5.2.8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

为了保证建筑的节能,抵御夏季和冬季室外空气过多地向室内渗漏,对外窗的气密性能有较高的要求.

5.2.9采用适宜的蓄冷蓄热技术和新型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