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的主要作品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53 浏览:43663

发表的主要作品

1,《吃氛围》----刊于《山西法制报》,《山西日报》,

2,《征收环境补偿费,环境有价时始》----刊于《山西日报》,

3,《热浪涌起须冷静,污染切莫进新区》----刊于《中国环境报》,

4,《省委书记的绿怀》----刊于《湖南环境报》,《湖南日报》,

5,《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1991年8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6,"环保系列评论"(1,《遭一时之怨,受百年之赞》,2,《"老大难"难在老大》,3,《收起政策,执行对策》,4,让《"六五"劲风四季吹荡》)------1991年2月至7月分别刊于《山西环境报》,

7,"传统文化反思"系列(1,《轻草观念应该休矣》,2,《走出狩猎情结的阴影》,3,《抛弃遁归自然的传统》,4,《何其执着的生育观》,5,《古代农耕礼仪的悲哀》,6,《呼唤绿色文化》.)------1991年8月至11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8,《别吵,让我静静睡个觉》,《批地热中的冷思考》,《铁笔书写环保法制新篇章》-----1993年刊于《山西环境报》,

9,《绿水青山几多愁》-----1994年10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10,《山西环境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写在<,山西环保条例>,出台之际》------1996年刊于《政府法制》杂志第三期,

11,《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环保立法》----1998年刊于《中国环境管理》杂志第五期,1998年收于《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12,《山西打响环保攻坚战,环保列入干部政绩考核》----1998年6月9日刊于《人民日报》,

13,环境法制系列笔谈(20篇)------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14,《绿歌飘过三十年》----2016年9月载于《山西环保网》,2016年11月刊于国家《环境保护》杂志,《山西画报〈绿色印象〉》杂志,

15,《二十载耕耘与思考》----2016年9月载于《山西环保网》.

1989—2016年,在山西环境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管理杂志,山西晚报,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山西环保网等报刊和网站发表文章500余篇.

附件(文章16篇)

附件一(传统文化反思系列六篇)

轻草观念应该休矣

——传统文化反思之一

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轻草观念.

洪荒远古之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向农耕生产方式的第一步就是放火烧掉地上的野草,劈田下种.从此,不但烧荒代代相沿,经久不衰,而且,除草成了农民春耕夏耘中的头等大事.手持秦犁汉耙躬耕垄亩的中国农民,不知草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之功能,只晓得草的存在便是与庄稼争地皮,争肥料,争水份,草与庄稼你死我活,你去我留.因此,农民们锄地实际上就是锄草五黄六月到乡下走一遭,当你目睹农人头顶烈日,挥锄劈草的狠劲和费上半个时辰拨掉一根盘根错节的野草之后的欣慰,你就会明白他们思想中草的地位.如果说,在农人的眼里,草是处,那么,在牧人的心中,它的境况好多了.且不说游牧民族一年四季辗转追寻草地,即使那些定居某地,养羊牧马的人也少不了四处觅草.然而,在这里,草只是作为牲畜的食物而被人看重,它在维系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仍然未被认识,因为大规模放牧的结果就是草地的减少和根绝.草的作用的这点显示,正是其真正价值未被国人认识的悲惨写照.

生产实践中对草的轻视,必然上升到文化之中.草有这样一种繁体写法:"马草"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宇,马吃草,草是马的食物.对草的鄙夷不屑,产生出象"草木之人","草芥","草包","草民","草野"和"菅人命"这样的说对草的痛恨,导致了'寸草不留","斩草除根"等词语的广泛应用.至于鲜花和毒草被作为好坏事物的代名词的传统比喻,草十恶不赦了.历代文人的诗词曲赋中,轻草痕迹也随处可见.宋人《畲田调》中的"银钗金钏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就是对烧草劈地的讴歌礼赞.

轻草意识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单纯的经济观念,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伴生物.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男耕女织中形成了一个执着的生存观念: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殊不知,山水养人,更需人养,一味向自然环境索取,而不对象草这种维系自然生态平衡的物质加以保护,最终会使自己的努力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面对当今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求今日之是,弃昨日之非,彻底摈弃轻草观念,重新认识草的价值,树立种草养草意识,让华不仅保存足够的野草,而且拥有大量人工草.——传统文化反思之二

中华民族有一种由来已久,十分浓烈的狞猎.

远古之时,狩猎曾是我们祖先唯一的生活方式.他们茹毛饮血,身穿兽皮,项佩兽骨,撰文记事于龟甲兽骨之上.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兴起之后,人们不再终日追逐鹿了,但是,猎取野物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以猎为生者历朝历代都为数不少.翻阅文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有关猎人,猎户,甚至整个狞猎民族的记载.这些人终年走山窜林,持,背猎炮,挖陷阱,设防线,肆无忌惮地将野生动物源源不断地送进滚滚的油锅,市侩的市场.《水浒》中有名的好汉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是典型的猎人《清稗类钞》中清京郊谢庄抗英女英雄冯婉贞出身于猎户世家,当代作家吴伯的散文名篇《猎户》则颂扬了一位历尽艰辛,获猎甚多的山间汉子.

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则将打猎视为一种其乐无穷的消遣方式.历代皇帝都建有专门的规模甚大的猎场,如汉武帝的上林苑.每年春秋时节,皇帝在大批随从人员簇拥下外出围猎.在这种所谓的"与民同乐"的活动中,大批珍禽异兽的啼血泣嚎,善射者,多猎者往往被嘉奖,赏赐,封官授爵.苏轼的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形象逼真地记述了自己密州太守时出猎的热闹景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雕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望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是王维着名的边塞名《观猎》,作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生动的冬季军猎的场面.据书记载,狞猎在古代军中也十分盛行,许多将领视其为一种难得的军训,比武活动.每次军猎,少则几千人,多则数十万,常常导致方圆数十里,上百里山林的野兽全部毙于箭之下.清朝初期,八旗军为加强武备,就曾不断进行这种狂捕滥杀.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狞猎的褒扬和礼赞,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的生存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人们对野生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缺乏认识,那时候,生产力低下,野兽尤其是虎豹等猛兽给人类的生存造成的威胁,捕杀这些动物被视为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体现为民除害的壮举,同时,那时候地广人稀,许多地方尚未开发,野草丛生,林木繁茂,狼奔豕突,虎豹成群,而且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猎取野物是一种有效的补偿.因此,尽管狞猎一直十分盛行,但其负作用也不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然而,时怎么发表展今天,我们与古人所面临的环境大相径庭.声光电色的现代工业文明不仅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使人类征服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使野兽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同时,物质财富的巨额增长使人类无须猎取野物就能很好地生活.加之,地球环境日益恶化,野生动物在维系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如果我们的意识被传统狩猎束缚,继续滥捕滥杀有限的野生动物,势必走上自我孤立,自毁家园的悲惨境地.面对危难重重的世界,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收弓折箭,以兽为邻,使自己的行为既适于今天的现状,也符合明天的利益.

——传统文化反思之三

有的父母官,数十年致力于城市现代文明,如今厌尽刺人心肺的浓烟雾气,打算退出都市,饱享大自然的纯洁,清新,有的企业家,多半生埋头于,而今再也不愿听那震耳欲聋的机声,意愿返归故里,聆听叮咚溪水,啾啾鸟鸣等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归隐传统的现代体现.

中国官场自古就有一条返朴归真之途,文叫挂冠还乡,为解甲归田.从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为生的伯夷叔齐,到扫平吴,载美泛舟,散淡飘逸的陶朱范蠡,从坚辞彭泽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辅明灭元,还归里,心自淡泊的刘伯温,无不扫尽官场浮气,重还自然怀抱这些人居官为将之时,虽然叱咤风云,傲视山河,有的毁城灭乡,决堤焚林,有的伐林占地,大兴土木,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但是,他们都热切向往大自然,把自然作为人生的理想归宿.

历代文官武将,之所以出世追求这种雅的生活境界,是因为先前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入世时轻视自然,破坏自然的行为尚不足以生存环境,他们清新,和谐,安逸,恬静的大自然.然而,历史进入二十世纪,飞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严重戕害着大自然.人们惊奇地发现,雄踞世界屋脊,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出现了大气污染,千百年来被喻为清凉世界,佛门圣地的五台山也污染临顶,多少名山胜水,变得面目全非,千百山庄村寨,失却田园风光等加之人口成倍激增,生存空间日趋缩小,我们即使退到天涯海角,也无法逃脱环境的威胁,很难到古人追求的避世修身的桃花源.

为此,我们必须叠埋心水,彻底抛弃遁归自然的传统理想主义美梦,迎难而上,力以赴,扼制面前的厄运,为官一任,治污一方.这样,我们才能进,可以享受高楼林立的人间新景,退,也会饱尝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反思之四

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芸芸众生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无疑是确切的.试想,如果当代中国人不再拥有后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熊熊燃烧的文明火炬从此熄灭,我们何以对得起生育自己的列祖列宗呢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有后呢

我国的传统生育观念是执着的.洪荒远古之时,我们的祖先曾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他们以极其神圣,虔诚,急切的目光对待生育,繁衍.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崇拜消失了,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却成了祖祖辈辈终身的头等大事.为了生育,女人被视为纯粹的繁殖机器,几乎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为了生育,历代统治者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采取多种倾斜政策,为了生育,多少人置疾病缠身,家徒四壁于不顾,为了生育,多少人在生理尚未成熟之龄步入洞房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如果说,在解放前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此伏彼起的天灾,生的多,死的也多,人口的绝对数量没有很大增长的话,那么,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常期稳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速发展,这种执着的生育观势必导致人口的增长速度如同手拨风扇轮子,愈来愈快,人口的绝对数量好似滚动的雪球,越来越大,迅速突破1亿大关,远远超过我国生态系统的理想负荷5至7亿人.

为了养育超额的人口,必然出现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高开发和重污染,给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为获得食物,毁林垦草,开山围湖,导致森林破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灭绝,自然景观横遭蹂躏,为了获取能源和原材料,乱采滥挖,掠夺式开发,导致资源枯竭,为获得更丰富的工业品,改善生活质量,城市化和工业化使环境质量迅速恶化等如此下去,最终导致我们像举世闻名的玛雅人一样,使自己费尽心血养育起来的子孙后代失去安身之所,走上灭绝之路.这样,我们就陷入主观为了传宗接代,客观戕害子孙后辈的生存大悖论中.这是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的悲剧,是当代中国人的悲剧!

显然,人类自身无节制的增长无法使种族持续,稳定地延续下去,节制生育,适应自然秩序,使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同自然的供给能力相平衡,才能谋求人类的进步与昌盛,使文明的火种代代相接,永久不熄.正像发展经济不能搞短期行为一样,人类自身延续也不能急功近利.

令人欣慰的是,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传统的生育意识进行深刻的反思.1979年,党明确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人类自身生产的历史舞台上,当代人响亮地扬起了自己的旗帜.10年来,节制生育的浪潮汹涌澎湃,新型的生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全国一共少生亿多人尽管传统的幽灵仍然在许多人脑子里徘徊,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在严格控制下增长,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起程,已别无选择,愿我们摈弃一切在生育问题上的愚昧,落后观念,从长计议,认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前进步伐,走上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新进程,为人类自身延续做出真正的贡献.——传统文化反思之五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对农民来说,农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包含着他们的诸多信仰,因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农耕仪礼.如正月十五的灯祭,二月二的龙祭,深秋的收获祭,岁末的终结祭等等.其中发生在春末至秋初规模盛大的祈雨活动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传统农耕祭祀仪式.

大旱时节,骄阳似火,禾稻欲焦,农夫忧心如焚.全村男子迅速集结起来,沐浴,斋戒,头戴柳条帽,赤脚踩热土,排列成队,诚惶诚恐地抬着龙王像,巡回于四周村庄.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窗大开,不断将瓮中之水洒向队列.返回村后,跪在庙前,焚香祷告,心诚意切等待那位水神龙王前来布雨.

这种被称为"巡回"的祈雨方式,虽不能反映民间花样繁多的祈雨全貌,但却将中国农民在自然灾害的威慑面前束手无策,将愚昧的虔诚奉献于神灵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天旱无雨,除了固有的地理因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失衡.笃信"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的农,祖祖辈辈,年复一年地砍伐森林,纵火烧荒,开田辟地,滥捕乱猎,自然要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最终使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了正常降雨.但是这些自毁家园者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总以为天地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那种被称为生命之源的雨水.于是,愈是旱象严重之时,他们愈不积极设法引水抗灾,而是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专心致志地投在向虚无缥缈的龙王的乞求祷告上.人类自身破坏环境引起了严重的灾难,但人类却要在自身之外寻找原因,乞求帮助,而这种背道而驰的寻求,又是那样的虔诚神圣,万众一心,又是那样的千古不变,万世不悔,这是中国农民的悲剧,是传统农耕仪礼的悲剧!

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类似祈雨这种民间习俗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传统幽灵依然在许多人心头徘徊,用唯心的,神秘的吉凶观解释天灾的思维或明或暗地左右着不少人的行动.面对今北方持续不退的干旱,南方年不遇的洪涝以及许多地方的频频地震,人们议论纷纷,什么国运昌祚,什么天神惩罚,什么民族劫难,论调不一而足,颇多附会,诡秘之色.其实,这些自然灾害是人类自身破坏环境的后果.无视自身举措失当的行为方式重谈千古不变的唯心老调,只能使灾难愈加深重,最终自毁于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之中.这是大自然的严重警告,这是科学的明确警示!——传统文化反思之六

近几年,随着黄河艺术的迅速崛起,黄土文化日益引入注目,倍受讴歌礼赞.我觉得,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黄土文化反映了生活在中原黄土环境中的人们勤劳,朴实,顽强,执着的精神和品德.但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情感世界却缺乏绿色生态思维.

黄土高坡上的人们是痴情的.他们喝着浑浊的黄河水,吃着粗糙的黄米饭,住着低矮的黄土窑,守着贫瘠的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挥汗如雨,呵气成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历尽艰辛却摆不脱贫困的缠绕.但是,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们既不怀疑这种生存环境的恶劣与落后,也不怀疑自身举措失当的行为方式.要知道,很早很早以前,黄土高原曾是水草丰美之地林木茂盛之乡,远道而来的"客人"——黄河,亦有一个理想的通道.正是人类连绵不断大兴土木和此伏彼起的兵革战火,成年累月的乱砍滥伐,祖祖辈辈的垦草开田,使这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与日俱增,地贫了,水浊了,黄土渐失养人之力.人们对此无怨无悔,当然不明白植树种草,让黄土披上绿色的意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机械地重复着父辈的思维,在稳定,保守,自满的隔离机制中过着一种带有明显自然经济色彩的政治社会生活,使山变黄,水变浊.

死守清贫者固然居多,不甘寂莫者也并非没有.个别头脑清醒之人深知在这一望无际的黄土迷蒙之地只能"张开嘴巴就吃,闭住眼睛就睡,便走出家园,千里迢迢到那些水草丰美之地重新谋生.于是,便诞生了象走西口那样凄婉动人的故事.然而,这些所谓觉醒者也仅懂得了黄土地不如绿草地,至于黄土地能不能变成绿草地,怎样变成绿草地,他们可就没有思考过,更没有实践过.

改革开放的雄风吹散了阻挡黄土儿女视线的迷蒙黄沙,他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美丽迷人,他们发出了"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的呼声,黄土文化开始接纳,吸收外来文化的因子.黄土地逐渐觉醒了.但是,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因素依然左右着许多人的思维多人至今生态环境,积极行动起来种草植树,兴修水利来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更是无从谈起.显然,黄土文化亟需一种异质文化作养料,这种异质文化就是绿色文化.唯有这种全新的文化,才能唤起黄土儿女更换传统生存方式,思维习惯及情感心理,积极地,科学地,卓有成效地改造黄土环境,走向先辈从未有过的新生活.

脚步匆匆,人类走向现代,一些人便觉得自己一下成了现代人,经济上追逐着"现代化",生活上迷醉于"现代感"等那么,"现代化"经济中不顾生态环境的"高开发"和"现代"生活中严重污染环境的"高消费"符合现代人的思维吗

二十世纪以降,人类以极其现代的方式对物质资源进行高强度开发,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又以极其现代的方式,给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瘟疫般的破坏.据报道,全球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就连雄踞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上的气体也含有有害物质,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空洞,全世界的森林已被伐掉三分之二,百分之七十的江河湖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这一切,正逐渐使海洋上涨,土地沙化,植物萎缩,人的免疫能衰退,癌病患者增多.

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财富,人们又肆意高消费,百般糟踏环境.日渐庞大的烟民队伍终日以潇洒的姿态吞云吐雾,,愈来愈多的翱翩食客津津有味地享用以高超的烹饪技术蒸煮的猴头,熊掌使维系生态平衡的野生动物一减再减,唯恐热闹不足的红男绿女,在喜庆节日成捆成堆地燃放着花样繁多的爆竹,给喧噪不安的都市再增添几十分贝的噪,为了实现高度的方便,不断制造数以亿计随手即扔的塑料袋,让垃圾成堆的世界再被悄悄塑化,只因追求时髦的卫生,抛弃数量惊人的一次性筷子,令成片成片的森林化为乌有等如此这般,一味追求自身享受,无视自己依赖的这个世界.

因此,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过目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大声疾呼:如此下去,再过地球上将没有人类,匆匆而来的现代文明行将毁于一旦!

无疑,急功近利的单纯的经济观念不符合现代人的头脑,片面的自我的人性思维不是现代人的思维,现代人的思维应当是"思维.我们必须以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绝不能把自然界视为一个消极的任人摆布的客体,在声光电色之中生我者谁,育我者谁绝不能在创造现代文明,享受现代文明中毁灭文明之源,进而葬送了现代文明.我们应当建立起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天平上同时加码,使自己的行为既适于今天的现状,也符合明天的利益.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保护环境的浪潮正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出现了"绿色革命"和绿色组织,一些政治家在竞选和执政中把环保作为一个重要筹码,一部分国家开始携手合作共同对付影响全球的问题,我国把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些都体现了现代人的"思维,这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希望之光.愿我们摈弃一切貌似现代实则愚昧的行为,早日成为一个具有的真正的现代人.共和国迎来60华诞,山西环保事业也走过了30年历程.

1979年省环保局,山西环境保护事业风雨,从人知到,从到,从到大树山西同全国一样,基本上于尾部治理路子很窄上项目很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鲜有明确要求企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后,环保部门才开始干预.企业冒出滚滚红烟黄烟了,才安装除尘设施,废水污染农田了,才建设废水处理设施,煤矿煤矸石熊熊燃烧了,才灭火.环保的着点,在于排污口上.的污染防治,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畸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傻大黑粗的工业生产.一切新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一定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电厂全部要上脱硫设施,焦炉全部要配地面除尘站,生产废水都要有处理设施.力清洁生产,原料清洁工艺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清洁.发展循环经济,焦炉煤气要生成甲醇,废渣要制企业产生的废物要设法变成新的产品,一个园区一个县域要形成循环生产的经济链.环境保护已当年的尾部治理向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环保到了"防"上.

创业初期的环保,基本上处在点源治理的态势.环保全省各地的一个个工业污染源,太钢的红烟,太化的黄烟,山焦的黑烟,造纸厂的黑水,化工厂的红水,钢铁企业的渣山,煤炭企业的矸石山,牵动着环保人的心弦.今日早已走出单一的"游击战",重点源治理,更重综合整治.我们分兵出击,叫分布全省的上千根烟筒次第倒下,让星罗棋布的焦化厂洗煤厂废水不再外排,使成堆成山的粉煤灰煤矸石得到规范处置高调实施大兵团作战,行综合治理.2006年以来,我省在11个省辖市所在城区,大运高速公路和汾河干流沿线的32个县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在污染集中连片的23个县开展了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在丹河,涑水河,滹沱河三河流域进行了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市各县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集中供热工程,集中高效城市的废水,烟气和垃圾,11个市还分别建设了医疗垃圾处置场,将全市范围的医疗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统委政府没有将环境保护列为主要工作,难以给予鼎力支持,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其他部门也未提出履职环保的要求,公众对环境保护不甚解,环保部门只能前行一边进行污染情况调查,宣传环境保护,唤起理解和重视,一边努力实施环境管理,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动污染治理.,工业企业还常常不予配合甚至抵触,工业管理部门也不时抱怨环保人碍手碍脚.那时的环保现如今,环保部门历史,部门联动的声威.君不见,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未经环保部门批准,计划部门不予立项,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征地,电力部门不予供电,银行不予贷款,其他部门也一律亮起红灯.君不见,作为全省环境保护的统帅机关,省环保厅与组织部门联合创立了对地方保护主义执行否决的机制,切断环保无为官员的升迁线,与金融部门携手出台了对环境违法企业执行停贷的政策,切断环境违法企业的贷款线,与电力部门联手制定了对污染企业执行停电的措施,切断污染企业的动力线,与运输部门联袂发布了对破坏环境的企业执行停运的文件,切断破坏环境的企业的运输线.环保环境保护的极其有限从1984年起,省政府才决定每年拨出专款用于环境保护,1986至1988三年间,省本级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只有1.1亿元(其中,每年3000万元用于太原市污染防治,2000万元用于汾河上游生态保护),全社会投入环保的资金累计只有3亿多.反观现在,2006至2016三年间,省本级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高达17.3亿元,全社会投入环保的资金则更多,累计达523.5亿元.上世纪80年代,政府用于环保能力建设的投微乎其微,而2006至2016三年间,全省环保能力建设投累计竟达10.2亿元投入更是今非昔比.

斗转星移时序2016年,11个省辖城市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3679天,比2005年增加118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阳泉,长治,晋城,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8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有统计以来我省11个省辖城市没有二级环境空气质量历史.历史性,里程碑式的2016年,重度污染水质断面(劣Ⅴ类)比例比2005年下降3.8个百分点水质优良断面(Ⅰ-Ⅲ类)比例比2005年上升2.9个百分点特别是汾河水库太原出水口水质,近20年来首次达到Ⅱ类.地表水质量稳中好转累计减排二氧化硫13.69%化学需氧量7.29%2016年11个省辖市及102个县(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43.5%.为期年的"百乡,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全省建成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1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6个自然保护区.

回首当年,以尾部治理为主的环保工作虽很辛苦,但只能产生局部的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来说,环保几乎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许多厂长经理说,环境保护是只花钱不赚钱.他们觉得环保是个包袱,对环保工作没有积极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有机的统一.

再看今朝,环境保护已进入经济发展的主车道,环保与经济悄然成功联姻.在环境保护的强力支撑和推动下,近年来我省建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产业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太原高新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建成了一批循环工业园区,大同塔山煤电化循环工业园区,晋相似度检测休安泰煤焦电化建材循环工业园区,长治潞安余吾煤电油化新材料循环工业园区便是其中的代表.环保的活力还深深渗透到资源整合中,推进了煤炭企业重组,几千家煤矿纷纷步入几大煤炭集团公司麾下,工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年俱增.而蓬勃兴起的环保产业,则成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工作成为了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唱好红脸,还要唱黑脸.进入新世纪以后,环境保护就不断在淘汰落后产能中展力.2006年以来,环保部门快马加鞭,更显神威,全省毅然决然否决989个的不符合产业政策,工艺落后,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在全国独创"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度,对经济贡献小,能耗高,污染重的711家企业或设施实施淘汰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2300余家环保部门与银对4420余家环境违法企业停贷,停电,停运,银行避免了23亿元的金融风险铁路腾出焦炭运力3000余万吨腾出电量10亿千瓦配置清官,清官!包拯,海瑞,刘墉,徐九经,焦裕禄,孔繁森,不知让多少人顶礼膜拜,口口相传.人们敬慕清官,期盼清官,是因为清官清正廉洁.百姓解衣食之忧,要靠他们,排劳累之苦,要靠他们,除心中冤屈,要靠他们等中国的事太需要为官清者了.造就一个风清水清的良好环境不例外.清官是相对于赃官的,重要的是清廉,不贪污不受贿,不敲诈不勒索.试想,那小土焦小硫磺烧起来的人,塞过一个厚厚的信封,你笑纳了,光想排污不欲交费的哥们,提来几条名烟几瓶好酒,你收下了,肆意排放污水酿成事故的单位,安排了个豪华的包间,请了一个露着大腿的小姐,你进去了,庄稼因遭污染而减产的乡亲,涕横流跑来请你作主,你打着官腔哼哼哈哈等这为官的人,能唤回蓝天碧水吗财清,太重要了.守身如玉,方能执法如山.但光有这一清是不够的.社会越是向前走,就越有新问题出现.环境问题就是新冒出的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清醒的头脑是第一要素.环境与发展是啥关系,是对立的,统一的,或者是对立统一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还是只要前山不要后山当代的事大,还是后代的事大,管了一世,还管不管后世谁污染谁治理还是民污染官治理在这些事上,决策者一点也糊涂不得,而且要比自己的"子民"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如果一个深居高位者看到久居山区的人民太穷了,怜悯不已,就大声号召:你们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不卖淫不嫖娼,什么事都可干!到头来,他们没发多少财,却可能把晴天日赶跑了.这样的官,即使两袖清风,家徒四壁,也是昏官庸官.改善生存环境,还得为官者政策法律清.对环境的认识很清,但不懂政策不晓法律,遇到具体问题还是办不妥.国家对不少产业有限制,哪些项目能上,哪些不能上,你得心中有数,发展要有规划,城市与农村,城区与郊区要区别对待,哪个地方能干啥,哪个地方不能干啥,你不能不掌握,哪种该取缔关停,你含糊不得.环境与经济协调发的良好思维,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只有变成具体措施具体行动,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就是空想,就是清谈,于环境何益王吉明


我们已经迎着21世纪的曙光,已经踏上知识经济的跑道,还谈反封建,是不是有点故意唬人,不合时宜

不是.现在虽然没有封建制度,但存在封建思想.而且,这个幽灵还四处游荡,似隐似现,为害甚烈.

相信命运迷信风水的人越来越多,宁盖庙不建校,死人跟活人争地的事屡屡发生,从神鬼中解放出来的人不多,投入神鬼怀抱的人不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潜意识在不少人的头脑里很浓,索要高额彩礼,借债大办婚礼之风不断抬头,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并未消除.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农村未改掉多少.小农思想不仅根植于农村,而且渗透于城市,不仅表现在农业,而且影响着各行各业.封闭保守的痕迹随处可见,官贵民贱的思想还很有市场,群众的独立人格意识,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强势之下,甘当顺民,弱势之下,难以理喻,往往成为修养好,文化高的基层干部难当的重要原因.

封建思想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而且不表现在官场.官本位意识浓厚,可谓中国的一大特点.跑官要官风到处刮,骗官的事也不新鲜,官位到手了,却往往不谋做官只想升官.做老爷,是一些人嘴上说不出,骨子里去不掉的东西,他们自称人民公仆,却装腔作势摆架子,前呼后拥耍派头.抬轿子的越卖力,坐轿子的越得意.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等级观念强,官大一级压死人,对上唯唯诺诺,奴性十足,对下妄自尊大,盛气凌人.权大于法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少为官者认权不认法,以权压法,以言废法,把服从上级同执行法律对立起来.

封建思想难除,首先是特殊的国情所致.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余年,必然决定了封建思想的顽固.但我们打倒封建制度后,是不断强调反对资本主义没来清除封建思想.封建思想的影响自然不会是短暂的,轻微的.

新型道德教育的不足也使封建思想有了存留的场所.我们对思想教育历来是重视的,但存在重视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倾向.须知,道德是人生的基本要求,修养是做人的必备条件,对一个人品不佳,粗野无礼的人谈论为党奋斗,为国分忧,为民怎么写作,无异于将美好的果嫁接于植根不深的树干上.立足奋斗相信自我的观念没有,迷信鬼神,小农保守的观念就会不倒,人格独主,自尊自爱的意识没有,官贵民贱,奴性十足的意识就会抬头,人人平等,尊重别人的思想没有,等级分明,做老爷的思想就会滋长.新型道德观不能占领人们的心灵,封建思想怎不继续作崇

法制建设滞后,也是封建思想不去的重要原因.封建思想是在封建杜会典型的人治环境下产生的.法制不畅人治不除,封建思想就有生存的土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现实,人分等级,官贵民贱还哪有市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环境形成了,以权压法,以权代法的事例岂不难找所以,反封建任重道远,反封建,既抓法制,又抓教育.王吉明

我原以为,做官的人都不习文,没有真正的学问,比较世俗平庸.平时在机关,来了文件画个圈,实际问题不沾边.开会时,方针政策老生常谈讲上一,目标要求大同小异提上一些.下基层时,宾馆出来宾馆进,走马现花看一看.有的甚至满足于吃吃喝喝,热衷于拉拉扯扯,想的就是捞得多点,爬得快些.这些人,有的原来就不读书,没有学问,现在更不用提.因此,我觉得官场似乎与学问是对立的,做官同做学问不能相通不能相融为官者有的只是做官的"学问",

然而,最近遇到的两个人使我改变了看法.

一个是某单位新上任的一把手.此公讲话时引经据典,博采中外,透出卓识远见,人们听得新鲜有味.他出国考察,总是把异国他乡的历史,宗教,文化等认真研究一番,回来后发表一系列文章.他还一再真诚地提醒年轻人多学习,多研究,不随波逐流,要透过眼前的浮躁无序看到历史的深沉,知识的价值.另一个是某省级部门的副手,四十出头,政绩不凡,升迁有望.他购了好多书,了许多古瓷器,古书画,古钱币,专门辟出一间屋子为"淘乐斋",常常伏案至深夜,把对人生,官场,社会,历史的思考梳理成文,以飨读者.对这事,他简直入了迷.他说,他要找到人生的第二个闪光点.这俩人,不仅有学问,而且由于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见多识广,俯瞰全局,学问深而不空.令人刮目,令人敬佩.

其实,做官又做学问,本是我国的一个良好传统,学在官府还是我国早期历史的一大特点,只是我辈的眼光被一批大腹便便,胸无点墨的官员所惑,把历史和现实割断了.战国时的屈原,官拜楚国左徒,掌管出纳号会,但他又是伟大的诗人,力作《离骚》千古传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北宋中期的王安石,担任宰相要职,主持改革,倡导新政,同时又领坛,苏东坡还是他的弟子.明朝的徐光启,既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又为少有的科学家,他修了《大统历》,奠定了我国近代3多年历法的基础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第一次把欧洲的教学理论介绍到我国,留下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巨着.此外,人们熟知的民族巨星孙武,司马迁,张衡,诸葛亮,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沈括等,无一不是身居高位,学问深厚的两栖人.历史告诉我们,做官并不排斥做学问,相反,做好学问方可做好官"学而优则仕"仕而无学,岂能久乎

人是环境的人.为官者,不一定不沾官场的一点习气,不可能没有一般官员的一些特点,但贵在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意志不被特殊的环境所蚀.居官而不忘学,而且官职越大,在位越久,追求学问,崇尚真理的精神越坚.这样,就能以自己的学问影响人,用自己的学问推动肩负的事业,官学互补,官学相长,最大限度地运用学问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官位的作用,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