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文发表武汉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28 浏览:80026

记刘俊:从青大走向优秀时正年轻

刘俊,1985年出生于青岛的"85后"年轻人.曾在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台湾电视台新闻部参与采编工作,并赴英国牛津大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访学,进修.刘俊现为中国大陆权威学术期刊《现代传播》(教育部"名刊工程"/CSSCI/核心期刊)特约编辑,《首都影视产业》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第一位传媒艺术领域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教育部首位新闻传播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先生.

刘俊是青岛大学2016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于2016年,2016年分别以应届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山东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近五年在各级学术期刊,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文艺作品,新闻报道六十余万字,其中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电视研究》等CSSCI,核心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

此外,刘俊还曾任2016年北京奥运会国家奥委会助理,英语译员,2016年"沃尔沃环球帆船赛"船队英文联络,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事联络陪同口译"认证口译员.刘俊连续三年任高考语文科目阅卷组成员.

20年里,刘俊的家在长汀路1号教师大院里搬过三次,但每次搬完家,他房间的窗户,总是依然对着学校正门"青岛大学"四个字.

刘俊出生那年,1985年,他的父亲正式调入合校前的青岛大学工作.刘俊说他平生会说的第一个关涉社会意义的名词便是"青岛大学",也正因为此,这四个字又永远有了家的温存.那时候,大概不会想到多年后,青岛大学四个字不仅仅是爸爸的工作单位,标识着刘俊家的老屋,更铭刻了他的母校.

2004年刘俊进入到青岛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刘俊说:"那年高考失利,抱歉母校,这样讲实在抱歉!但正是因为青大学生的起点,或许没有中国顶尖大学的高,所以大学四年才给了我潜心的问学动力和深刻的思索机会.随着一步一步的成长,这种感激之情愈发浓烈!"

去年,刘俊在《青岛大学报》发表了一篇散文,题为《站在青大校园回望》.几个月前,校报主编赵秀凤老师发信给他,说母校图书馆馆长读此文后写了一篇文章刊出,言刘俊的文章中"警句连连",甚至打算将一些语句挂在图书馆.对此,刘俊说:"馆长实在是言过了,况且挂一个年轻人写的话语在图书馆,这让这个年轻人如何担得起.不过,如果说那篇小文中有些思考,那必然是我的母校给我提供了思考的场地,机遇和年华."在这里,刘俊愿意将一些文中的话语送给母校,和母校孩子们那逝去的青春青大——

在这里的日子,我笃定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社会如何变迁,只有首先打磨一些技术性的本事,然后走向思辨,当人生有机会敲门时,自己才可以用积累去开门.前一阵在清华与马龙弟散步时,他说这正是清华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

我们的平台定然没有中国顶尖学校的高,资源也必然不会比肩它们,但技术性积累却不分出身贵贱,只有心志隐忍,不懈追寻.

感谢一厚摞《青岛大学报》的铅字赋予我文字功底的打磨,感谢母校的老师们赋予我唇齿之间英语的流动,感谢那年高考赋予我四年青灯阅读的青春.

这三个积累,好像日后都在不期而遇的拐角为我加力,这一点我在台北,牛津和央视都感受到了.我在硕士毕业论文中曾写道:"有太多需要感激的人,太多意外的经历,他们和它们赐予我一个丰沛的硕士研究生求学历程.我的学术出身卑微,个人能力不足,这些经历让我的学术锻炼得到许多补偿,让我的个人能力得到不少历练,这些都是三年前我第一次踏入山东大学文史楼时完全无法想象的.硕士求学的三年,实为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三年,未来如果我有可能走向远方,我永远无法绕过山大岁月."


我又怎么能绕过青大岁月

在牛津大学访学的日子,我一直在体味牛津的一句话:"这里不是教你知识的地方,而是引导你思考的所在."这句话是牛津900年的办学理念.很多朋友说:你看,人家国外的好大学是教学生思考,中国的大学都是在教学生知识.我倒不见得这么认为.求学取之下者在知识工器,求学取之上者在思考吐纳,世界上任何学校都有学生毕业于知识工器,也都会有学生毕业于思考吐纳,贵在师长引导,个人辨析.

所谓的求学出身,所谓的世界名校抑或中国普通院校,都不决定人,只有自己方决定自己.

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生来到这所临海又依山的校园,也又有许多毕业生要走向更高的平台.这座校园终是人生一瞬,却规约着人生太大的气象.年龄太小的时候不见得理解,年龄大了又错过了时光,个中拿捏,需要说教的匠气,也需要判断的灵气.惟希望师弟师妹们将这里看做人生的起点,这里的人生尚一穷二白,高考是人生太小的事情了,实在不足以把大学看做高考的终点.我早年有过深刻的高考经历,后来有幸批阅了三年高考试卷,于是十年下来看到过不少高考悲喜剧,对此,我稍有体会.

从青岛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承蒙许多师长和同龄的帮助,承蒙各方给晚辈提供的诸多机会,让刘俊得以先后赴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台湾电视公司新闻部参与了为时不短的采编工作,也得以先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台湾新闻传播学老牌院校中国文化大学访学,进修,亦得以赴香港参加"全球大学生华语电影节",参加台湾最高等级的新闻传播学会议"台湾中华传播学会年会"并发言,发表论文,也密度较大地每年参加许多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座谈,论坛及盛典,还得以连续三年参与高考语文科的阅卷工作,以及置身于其他日常繁忙的学术,实务,交际锻炼."当我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经历算作读研岁月的开端,忽然发现本科阶段的积累,对我实在太过重要."刘俊说.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硕士三年的终点,刘俊顺利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新闻传播学,影视艺术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中国"传媒艺术"领域的第一位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加入到了我国影视艺术,传媒文化领域最顶尖的科研团队,同时成为我国权威学术期刊的一位年轻的编辑.

所有这一切,都是八年前,2004年刘俊进入青岛大学学习时完全无法想象的.刘俊说:"八年前,在东部校区那片有山有水的园子里,军训时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上第一堂英语专业课,第一次与大学的老师面对面交流,第一次参与学校活动,第一次欣然接受学院和辅导员老师安排的工作,第一次听名家讲座,第一次完成课程作业与论文等那时,自己如何会想到本科时光对我多么重要,如何会想到有了本科的积累日后会走向多远.如今,有幸被选为母校明星校友,重新提起笔,接续那年的故事,仿佛又回到原点.感谢学院,感谢母校!"

刘俊说自己是年轻的,从青大走出时不过二十出头,所以自己对母校的记忆尤为清晰.他说感谢那年,那片青岛东部的山水接纳了他,让他在本科四年可以安静地读书,思考,磨练心智.所有这些感谢,当年不见得察觉,但多年之后,才深深地发现本科四年那青灯黄卷式的日子,以及提携自己的老师们那将他包裹的浓浓善意,在日后他的许多发展阶段,都为他脉脉地助力.刘俊说感谢学院,学校从他问学之初便赐予他的爱与善良,学与问道,润与朗阔,让自己在走过世界的一些地方之后,让自己在经历过一些高端低端之后,依然相信社会是善意的,生活是有希望的,付出是能够收获回馈的.

默然之中,刘俊在本科得到的教育,触及了中国社会千年发展的一些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