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参加中小学美术优质课,文评比的通知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15 浏览:73349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教与学"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很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发所占的比重.但如果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便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其进步则是非常明显的.下面就我多年来的美术教学体会,谈谈我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一点看法.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就是激励其非成人话的想象能力,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运转,鼓励想象与表现的"敢"字.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来干涉教育儿童,这种做法的后果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这种教学与开发学生知识背道而驰.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一个常见的静物,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劳动机械,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解整体和局部的先后顺序,改变孩子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弊端,在速写过程中改掉个别好动的儿童"马虎"和"求快"习惯,一定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让学生勤思索,细观察,从中完成能力培养.儿童绘画教学讲究一个"严"字,多鼓励,多观察,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只要全身心投入,儿童就会学有所长.

重技能技法轻审美训练的教学过早地把教"术"作为课堂的要求,过分强调技能技法的训练,什么,明暗,色彩,比例,结构,构图等等,却忽视了儿童教育的审美任务.或者仅仅把审美作为点缀或幌子,认为可有可无.片面地把儿童美术教育成人化,教师讲得很吃力,学生更是难于理解,一些平时学得好的学生,一旦学了这些"术",反而画不好.这种教师越俎代庖,把儿童思维纳入一个框框之中,把技术技能过分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不利于儿童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无法使儿童在练习或创作中发挥想象,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形式和情趣.就拿我所担任的小学3-4年级的美术教学来说,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即而从根本上失去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审美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了同学,实际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的过程.但如何保护和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下工夫去做的一门功课.记得在一次小学四年级《自行车局部写生》的课堂中,全班的大多数同学都在围着自行车仔细的观察着,有一个男孩子却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画,他的回答却十分干脆:"我不喜欢画画",其实就我对这个男孩长期的观察,他并不是不喜欢绘画,而是总觉得别的同学比他画得好,认为总是比不上别人,所以才以"不喜欢"来为自己"开脱".我问他:"你喜欢自行车吗你喜欢什么样的自行车"他告诉我说喜欢山地自行车,我又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山地自行车山地车和一般自行车有什么区别"这个男孩子便很是认真的对我讲了起来,说他爸爸就有一辆山地自行车.于是我根据男孩的描述在他的本子上画了起来,有画错的地方男孩立刻给我纠正,很快一台山地自行车的样子就画得差不多了,我把本子交给这个男孩,让他把画补充完整.这一节课下来,男孩的山地自行车也画好了,而且他很得意的给其他同学展示他的"杰作".我觉得并不是这个男孩不喜欢绘画,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多给孩子们一些帮助,多在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励和调动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上下功夫.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实际也是给了每个学生一次成功的经验.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才是最适合学生的呢就美术教学课堂来讲,我们的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娃娃",发散的思维能力对于艺术课堂中的孩子们尤为重要,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更能体现这一点.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活跃"起来,在相互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我曾经在一篇美术教育论文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这个"活跃"应当理解为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看作品,淡化学生作品评价中成人化的"好"与"不好",而应当重视孩子们的感受,让学生主动的以绘画的语言去表现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内心里的世界.

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不能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情趣强加给学生,只讲如何去欣赏,不讲怎样观察,描绘,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实际上,有些变形,夸张的儿童作品往往是儿童自己直觉经验的体现,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产物.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辅导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在绘画技能方面适当地加强指导和训练,进而完成儿童在艺术表现中的感性上的审美体验,丰富和强化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意识,这样无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儿童自己的创作作品,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