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题库安全,初级护师题库知识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736 浏览:8229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

一,单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

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

,作为中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以实现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了()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以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

A理论品B理论C实践D实践方式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A德国B奥地利C俄国D中国

2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二,多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2,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B社会主义"终结论"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经济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

A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唯物主义C劳动价值论

D资本论E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没有的东西

三,判断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材料题,

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等.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断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五,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

3,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8,,,,,,,,,,,,,,

37,,,,,,,,,,,,二,多选题:

1,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

A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

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

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7,,出席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24日晚在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六团体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并不美对华货物贸易确实存在较大逆差这一客观事实.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副总理吴仪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转移性的,结构性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有85%左右来自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也和美实施对华出口管制有关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降至9.1%,美对华出口至少700多亿美元.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副总理吴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像中国和美国这样有着如此复杂的经贸联系.两国一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经常出现摩擦和纠纷"

6,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语)

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7,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

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8,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阅读材料,阐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材料:恩格斯说:"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3,我们党制订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请阐述这一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4,我们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你从哲学上阐述你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构建才能成功.

5,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说明应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章一,单选题:二,多选题: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D摹写性和创造性

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

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

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

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

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

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D要实现集体领导

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7,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

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

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

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D根本性,无限性

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D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

56.价值评价是()

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

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

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

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

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2,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感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E宿命论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B经验主义错误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E宿命论错误

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1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相似度检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E必须从实际出发

1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E量变渐进的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B从理性到感性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E从感性到实践

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1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1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1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20,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B具有主体性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E具有虚检测性

2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22,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

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

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

2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判断题:

1,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2,在认识真理的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3,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5,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6,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7,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8,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材料题:

1.材料: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结合以上事实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

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语)

3,阅读下面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语)

4,2016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全国军民在党,国务院和军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在全世界华人和国际力量的关注和支援下,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请根据媒体对全国抗震救灾实际情况的报道,谈谈你对这次抗震救灾活动如何体现了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看法.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3,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第二章参(选择题)

一,单选题:

1B2D3A4C5B6B7A8C9B10C11C12D13D14A15D16B17D18B19A20C21C22B23D24A25D26C27A28D29D30A31C32A33A34D35D36D37D38D390A41B42B43D44D456D47D489C50D51B52C53B54D55D56B57A58A59A60D61A62C63A64B65C66D67D

二,多选题:

1ACDE2DE3ABE4BCE5ADE6AC7BC8BC9AD10ABCDE11AD12AC13CE14ABCDE15ABCDE16BCDE17AD18BCE19ABCD20ABCD21ABCE22ABCDE23ABCDE24ABCDE25ABCDE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人类的社会实践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B真实反映C社会反映D主观反映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B人类的文化C人类的思想D先进文化

19,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20,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

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D实际的生产能力

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2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

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分配和交换

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

D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B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要素的总和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物质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的总和

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D基本政治体制

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

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46,国家的实质是()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D阶级统治的工具

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48,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4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怎么写作于后者,后者也怎么写作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怎么写作于前者

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5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A是能动而积极的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

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D是无法判别的

5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怎么写作的()

A国家制度的性质B社会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D经济体制的性质

5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56,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57,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A一直性B一致性C唯一性D统一性

58,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A不可认识性B杂乱性C无规律性D多样性

59,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的B相互矛盾的

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6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A合目的性的过程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6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D领导人的选择性

6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

65,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6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6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A现实的生产力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6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主义的观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