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91 浏览:5432

高中语文阅读的指导策略浅探

河北省虹口中学吕凌

一、阅读现状的审视反思

曾在报上看到英国女作家莱辛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谈话:现在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技术精通,但因为不读文学作品而感情贫乏.而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今天的中国中学生中同样存在.

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频繁的测验考试,沉重的升学压力,很少有自由阅读的时间.与其把时间花在阅读上,还不如做些练习题,抓住眼前的考分来得划算,于是他们选择了"不读".长时间的唯分数至上的思想造成了两种后果,一种是"不爱读":对阅读毫无兴趣,更无积极性,另一种是"不会读":即使好容易有点时间,学生面对市面上浩如烟海的书,束手无策,无从选择.于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卡通画乘虚而入,充斥于学生非常有限的阅读天地之间.一言以蔽之:目前高中学生的阅读基本可以用量少,质低,效果差来加以概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得不为之感到焦虑.有一位语文专家曾经说过: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过关,既包括语言的因素,也包括思想和情感的因素.语文过关最基础的指标是学生的阅读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语文过关的人,阅读量应不少于两千万字,其中文学作品应占很大的比重.而文学作品有助于塑造人格,提高修养,使他由自在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因此,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更应该注意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行动纲领》确认的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的期望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能适应社会和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阅读指导的实施必须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便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语文教师应当也必须承担起指导学生阅读的责任.为了改善目前的高中学生的阅读状况,我认为必须以"内外结合,师生互动"的策略来指导学生阅读,最终使学生达到"乐读","会读"的目标,从而迈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二、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

"内外结合,师生互动"指导策略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的理论:

1,学习心理理论.不管是行为主义学习论还是认知学习论,都强调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前者认为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因此教师的职责便是在教学时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后者更强调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结构(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它同样要求教师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逆学生心理的教学只能是一厢情愿,学生不会有所收获.阅读指导方式就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应其心理轨迹,做到有的放矢.

2,认知规律理论.有效的指导必须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枣认知规律.布鲁纳的认知学派认为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理论",主张教学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教师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形式,提供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习得"进而"领悟"的境界.

3,系统论理论.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在研究和处理问题时,要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语文阅读也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系统结构见下图)进行阅读指导,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课堂教学,师生的交流互动,在涉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同时也推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通过整个系统的运作,最终不仅使学生"乐读","会读",还能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课堂——延伸——课外,教学——促进——阅读,师生交流互动.

三,指导策略的具体实施

1,搞活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此控制课堂教学中过细的作品分析,节省时间用来扩大阅读,进行阅读指导,是扩大阅读,加强阅读指导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条:

(1)激活求知.求知欲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涉及兴趣,需要,诱因等现象.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求知,就好比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这将使学生充满对阅读的渴望,充满克服阅读中遇到障碍的勇气,充满阅读以后的自我满足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基调,设置教学氛围,创造适合学生的良好学习环境,给予学生适当的暗示与要求,有效地发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提高体验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对作品的理解与顿悟.教《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教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

对一些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自学,甚至不感兴趣的课文(比如文言文),可以在教学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的地位,使它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产生适当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两者间的桥梁从而顺利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同化.《屈原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是司马迁写的人物传记,但在表达方法上,有显着的不同,因此在学习《屈原列传》时,让学生回忆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激发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意识地将两篇文章作比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在《屈原列传》的写作中用到的评论手法,也便于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2)呼唤审美情感.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以情感人,以情移人,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不是日常生活中那种自发感情(自发感情虽然真实却不免粗糙,未必对人有所教益),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后表现出来的感情,是一种审美情感,它是一种对美的情感体验.而让学生在具体感受和情感活动中逐渐了解和认识人生,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作品中的审美情意.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文学欣赏本来就是读者通过想象力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想象重塑作品中的情境,然后设身处地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在这种情境中.有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相似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在《与赞美诗》的教学中,学生对苏比在教堂门前入定,并受赞美诗感化这一情节表示质疑,我便启发学生以苏比自居,检测想身处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于是这个问题学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方面,不仅表现人的优美情操,高尚情趣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受到有益的熏陶,就是比较冷峻的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鲁迅的《孔乙己》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作品流露出来的虽然是哀愤的情感,而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既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和把自我封闭起来拒绝现实的驼鸟精神之可笑.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注意这种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可能比耳提面命的灌输教育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要更加深入也更加扎实.在他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将更加持久.


(3)激发创新意识.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并不是唯一的,学生自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学时在与学生共同阅读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体会全文,同时应该承认学生每一种无错误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和丰富,学生的理解越是有个性和独创性,就越应该加以鼓励,尊重.《画意绵绵》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材料很丰富,初一看会有凌乱的感觉,所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是把握文章的关键.我请学生找出线索并尝试用图表来表现.学生不仅自己读懂了文章,而且画出了很有个性,很有创意的线索图.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会闪现在激烈地辩论中.善辩才能善识,善辩的关键在于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有矛盾就有思想交锋,其中就容易展现创造性思维.这里的质疑可分三个层次:简单的质疑,师,生相互质疑,交流探讨,与材料或专家权威进行商榷.这三个渐进的层次,既是要求,也是目标.教学中充分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知识性提问向创意性提问过渡.质疑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过程,所以在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分类筛选后,交给学生讨论,帮助他们从辩中求识.《最后一片叶子》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质疑开始,然后我指导学生将其分类:有关人物,有关主题,有关结构,有关词语等问题一一筛选,从而找到关键问题,"贝尔门是不是主要人物""他是怎样的人"以之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2,拓展课外阅读的策略.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与成熟枣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生活知识父母可以教,科学知识基本来自于学科学习,而心灵世界的素养更多地来自于文学艺术的熏沐.文学作品教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高尚,帮助他们树立评判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虽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已经在努力地教给他们一些使其具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基本东西,但不可否认,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适时地拓展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已迫在眉睫.拓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的实施可以从"荐","促","创"三方面入手:

(1)荐——推荐书目.推荐书目,引荐相关作家,以激发阅读兴趣为目标,这是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推荐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延伸式的推荐.比如在讲到关汉卿与《窦娥冤》的时候,可以相应推荐汤显祖与《牡丹亭》,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同时配合以精彩的演出加以强化,如经典版《牡丹亭》.又如在讲到舒婷的诗时,可以推荐同时期的北岛,顾城等诗人及其作品,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朦胧诗.

另一种是文学体系式的推荐.这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一个系列予以推荐.比如古代文学按体裁分诗,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可大体按时间或风格再分,比如散文:先秦历史散文枣《左传》,《国法》,《吕氏春秋》,《战国策》,先秦诸子散文枣《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秦汉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唐宋八大家等.

通过推荐作家,作品,学生的阅读量得以提高,有了一定的感受积累以后,他们就会形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和需求.

(2)促——交流互动.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或确立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学写文学评论进行交流,或确定话题(话题产生于阅读,话题范围可以很广,以学生兴趣为主)引导学生寻找相关材料,写成演讲稿进行交流.比如阅读中,学生经常读到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于是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收集资料,以"人生"为话题,进行交流.交流中,有的学生探讨了人生价值,有的学生回顾了成长的过程,有的学生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等等,交流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有的再次投入阅读,在书中继续与名人对话.从阅读中来,再到阅读中去,不仅促进了阅读的活动,更能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能在学生之间进一步形成读书,评书,品书的良好氛围.

(3)创——发展个性.随着课外阅读范围的扩大,内容的深入,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在其中充分展现出来.所以必须及时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进行阅读指导.有个学生在课堂中学了鲁迅的作品后对鲁迅及其作品发生了兴趣,于是找来许多有关鲁迅的传记以及他的作品进行阅读,由于鲁迅的作品与现代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阅读中产生问题.此时教师须与他共同阅读,并一起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边分析边探讨,并和他一起认真地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在教师的帮助影响下,这个学生的行文竟然潜移默化地具有"鲁迅味".

3,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要深入地指导学生阅读,就必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把师生关系变成书友关系,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阅读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书.也许学生喜欢读的只是"豆蔻系列","灌篮高手",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卫斯理小说等等,但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就和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有了和学生沟通的基础.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怎样把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在喜欢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引导.而当学生一旦撒开了阅读之网,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更必须读学生所读之书.

(2)构建师生的阅读对话.走近学生,才可能构建师生间的阅读对话.在书面前,师生就应该建立平等的读者对话机制.因此我愿意读学生感兴趣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挪威的森林》,读刘墉,读卫斯理,倪匡的系列科幻小说等,学生也在我的推荐下,阅读沈从文的《边城》,张承志的《黑骏马》等.我们随地随时交流阅读感受,有时是通过随笔,有时是通过课堂讨论,有时是课余时间.彼此促进,共同收获,老师在阅读中更为年轻,学生在阅读中日趋成熟.读书,增知,立行,在以书为媒,谈笑交流之间得到最好的实现.

四、指导策略的得失分析

通过实践,笔者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看到了不足.

1,阅读现状得以改变.学生从"不爱读","不会读"逐渐向"好读书,读好书"转变.学生扩大了阅读量,拓宽了阅读面,初步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挑选,鉴赏能力.一旦发现一本好书,全班争相传阅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2,语文能力得以迁移.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造,丰富的阅读是创造的源泉,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迪,得到资料,然后用以使自己贫瘠的写作处女地日益肥沃.学生开始喜欢写作,班上涌现出一批有质量的文章,阅读获得的能力在写作中得到了迁移.我班有十几位同学在校刊上发表作品,其中陈韦俪同学获得今年上海市高三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阅读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将感性诉诸笔端的同时,演讲,辩论也成了学生显示能力的方式.

3,阅读层次有待提高.三年来的阅读指导发现学生对现当代作品的兴趣大于古代作品,对小说,散文的兴趣大于戏剧,对流行文学的兴趣大于经典文学.就此,如何进一步指导,如何使学生的阅读分布情况较为均衡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转录自"承德一中语文网"

-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