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86 浏览:131621

当前,初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是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学生缺乏包容和开放意识,在学习生活中愿意接受表扬,而不愿意接受批评意见,愿意比别人强,而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是心理承受能力弱.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是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坏,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是缺少意志和毅力.学习缺乏毅力,做事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造成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的成因很多,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一是家庭教育因素.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应酬,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二是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一些人对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是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三是学校教育因素.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由于评价机制仍然以分数为主要杠杆,使得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心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用"完美人格"感染学生.学科教材中蕴藏了不少心理教育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借题发挥,借助伟人的历史史实,宣讲伟人们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的心灵发展树立人格楷模.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模范,不是课堂教学的"离题万里",而是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的"文化大餐",它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去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师生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采用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如教师要主动设问,将教学内容以若干问题的形式列举出来,并在教学中适时地提出,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点评,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十分荒谬的,也不能随便讽刺和打击.

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利用学生的求"活"心理,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法,上出风格各异的特色课来.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要灵活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和说明.针对学生的求"趣"心理,教师要注意在语言艺术上下功夫,广采百家语言,激发学生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趣.针对学生的求"新"心理,教师要善于捕捉热点,关注眼前,补充新鲜事例给学生,让学生有先睹为快的好体验


要点燃学生心灵火花.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火把需要教师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善于用情境展示法,自我体验法等方法,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情生情,以理,借景生情.教师还要努力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寄予希望,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推动学生的心理成长.